执智吧
关注: 69 贴子: 747

风起云涌,独坐其中

  • 目录:
  • 0
    1. 渐悟与顿悟之间,有哪些区别? 悟道,分为两条路,渐悟与顿悟。 渐悟,必须依照“戒定慧”的次第而行。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先遵守戒律,然后修习四禅八定,最后开悟见法。此为佛陀当年的修行之路。 顿悟,自古修行者总有误区,认为没有次第,其实是错误的。禅宗六祖有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从观察到心,到从心悟道,这个过程是有次第的。 渐悟,四禅八定是核心,先把内心的所有念头制心一
    张焙 4-9
  • 13
    《道德经》要点简述(原文与注解) 第一章:众妙之门 本章首先对“道”作出总结,描述了道的三点特征:1,诸道非道;2,道生万物;3,本性即道。(参见《生活禅.道与涅磐的特征》)其次,指出“有和无”,同为“道”,只不过名相不同。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文注解: 道,是可以
  • 0
    明天是你的生日,也是我最后一次祝你生日快乐。记得过去十年,每一年的11月4日,我没有清醒过。谢谢你,给我叫阵整个系统的勇气。 你走了,我做到了。未来天下是我的,但想平平静静的生活了。让世界谢谢你,祝福你……
    执智 11-3
  • 1
    近年,国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时,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其中“天人合一”来自儒家的哲学思想体系,而“道法自然”来自道家的哲学思想体系。但《老子.25章》,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已经明确了人要效仿“天与地”的主张,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异曲同工。因此,搞懂“道法自然”的含义,“天人合一”随即明了。 先秦诸子百家之中,道家之所以有中国文化之根的称誉,关键核心就在于“道法自
  • 0
    经核实吧主执智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执智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0
    21. 婴儿的境界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婴儿,对外物的欲望极低,“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行为模式,与开悟者的风范如出一辙。在面对红尘的纷纷扰扰时,刚出生的婴儿对万事万物,并没有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如饿了就吃奶水,但不会对其产生贪爱之念,吃饱即可,当然,你喂辣椒他也吃,可婴儿的身体机能承受不了,他虽然会哭,但不会对你或辣椒产生嗔恨之念。 所以道德经有言: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含德之厚,就是开悟者的状态;赤子,
    执智 5-16
  • 0
    1.看到自己(心念) 我们经常讲看到自己,其实就是看到心念。如何看到心念呢?简单点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心念在驱动。复杂点说,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比如走路、扫地、任何肢体的运动,从而理解是由心念在驱动;可以通过感受的产生,比如我们身体对温度的感受、对食物的酸甜苦辣的感受,从而理解是由心念在驱动;可以通过心念的生灭,比如我们每时每刻经历的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是由心念在驱动;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认知
    执智 5-4
  • 0
    总有人问:当前世界,灾害频发,环境日趋恶化,因此,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极为重视。请问,作为修行者,尤其入世修行的人,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在探讨这两个问题时,先讲述几件,人尽皆知的小事,即可明了原因所在。如香烟盒上面,大字写着抽烟有害健康,但总有人去抽;又如,气候变暖整日刷屏,不谈人类未来命运,就北极熊与企鹅的悲惨命运,能唤醒多少人?又如,大家都知道“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但总有人去闯…… 从上
    张焙 4-9
  • 0
    近日,与人探讨解脱者“与道合一”的状态时,产生一问:解脱者,当下一念里面,没有“善、恶、不善不恶”,他们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对身体有没有认知?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觉“身心合一”,是实修至关重要的一步。以禅宗修行来论,只要搞懂“念起不住”即可,而南传的“四念处”修行,必须搞懂“身受心法”的过程步骤。当然,从“四念处”去理解“身心合一”,是最简单的方式。 感受,是契入“身心合一”的关键。 在南
    张焙 4-8
  • 0
    自古解注《道德经》者众多,理解思路千差万别,但提及修行核心,绝大多数解注者一致认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其核心。有关此点,本人也是认同的,但如果可以加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更加圆满了。 对于修行之法,佛教法门众多,但细数总结,无非就是“修止与修观”两大类,阿含经更以“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做出总结。此处之所以提及佛教的“止观修行”,就在于止观之
    张焙 4-8
  • 0
    近年,由于国家推动,传统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全国。此时,历史中的诸子百家,重回百姓视野,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在这场运动之中首当其冲。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公认的圣人,而历史学家,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推选出明代的王阳明为第二位圣人。 阳明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革新,把儒家从“理学”向“心学”转变。在历史中,从东汉至民国之间,中国一直是以“三教(儒释道)并存,儒为根本”,为
    张焙 4-8
  • 0
    理解《道德经》第40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要从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入手。“道生万物”的过程,以目前人类的认知,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有关经文的理解思路,普通人兴趣不大,倘若把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
    张焙 4-8
  • 0
    ①“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长久以来,众多修行者对“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一直喋喋不休的争执,此中的主要原因在:“三法印”,是开悟者站在修行者的角度,简单易懂的阐述万物实相,而“一实相印”,是开悟者站在“涅磐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俱解脱的境界,对修行者阐述万物实相。 三法印,偏重印证修行者对万物实相的解读;一实相印,偏重印证修行者证悟的境界。一个针对万物实相,一个针对修行者的境界,
    张焙 4-7
  • 0
    ①经常听人说,小孩子接近道,此话如何理解?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小孩子接近道”的观点,而是指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的思想。“常德”与“含德之厚”,是指最高的德性,并非“道”。以此可见,刚出生的婴儿,接近“最高的德性”,而非“与道合一”的状态。(赤子,指刚出生的婴儿。) ②“最高的德性”指什么?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婴儿,对外物的欲望极低,“饥来吃饭困来眠”
    张焙 4-7
  • 0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
    张焙 4-6
  • 0
    智慧,简单划分,可为“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世间智,为世智辩聪,指世间的一切学问,如各行各业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行业的顶尖人才,对各自理论的思辨能力,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出世间智,为世间普遍存在的智慧,适用于任何行业,如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了悟佛教的“三法印”,开启般若智慧。 在上述对“世间智”与“出世间智”的解释之中,可以看出,“世间智”偏重于我执,即在世间,对“我”的行业的认知程度,而“出世间
    张焙 4-6
  • 0
    ①制定戒律的目的在哪里? 《杂阿含经》记载,有人问佛陀:“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佛陀告知:“汝当先净其戒,真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 这段经文的解释是:“有人问佛陀:‘我刚开始应该怎么做,怎么修?接下来才能去修更高级别的梵行(梵天之行)?’佛陀回答:‘你应该先遵守基础的戒律,端正自己的知见,在身、口、意三业清静以后,然后修习四念处。’” 从上述经文可以看出,持戒的目的是为了端正自己的知
    张焙 4-6
  • 0
    ********************************************************************* 此篇文章的缘起,是解释《阿含经》的一段经文。在看到“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时,方才理解北传经论中“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出处。 以前在解释“道与涅磐的特征”时,曾用“道生万物”来理解“性空缘起”,即涅磐通过“因果律”生出万物,而“若见缘起便见法”的解释,即明了“因果律”便见涅磐。由于南传佛教对宇宙起源描述极少,所以南传经典在探讨万物运行的因果
    张焙 4-6
  • 0
    修行,并非离群独居的闭关禅坐,更重要的是在历缘对境的生活之中,而各行各业的大成就者,无一不是修行高人。但这些行业的佼佼者,对宗教界的戒律并不痴迷,却偏重禅定与智慧的开发,此种方式,非常类似禅宗修行,然而他们没有戒律为基础,始终探索“世间智”,造成只有少部分人,最终通达“出世间智”,进入解脱自在之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戒律形成的基本原则,用来规范修行者的行为。从世界主流宗教可见,他们制定戒
    张焙 4-6
  • 0
    ①“逻辑心学”的理论是否为知见? 一直以来,本人在梳理佛法核心时,以实修为依托、以实证为次弟,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有步骤的诠释自古难以解释的“开悟”,以便有缘者能当下顿悟。但总有人告知:“你写的全是知见。”有关这一点,我是承认的,因其文字、语言是指月手指,如果闻法者执迷在手指上面,是不可能开悟的,而对解脱者来说,文字、语言来自普通人的贪嗔痴,说得越多,离开悟越远。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如果一味实修或
    张焙 4-6
  • 0
    从古至今,修行者与宗教界在解释“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时,大多玄之又玄,使普通人根本摸不着头绪。但如果我们从心念契入,领悟普通人在历缘对境时,是以“本心生出妄心,妄心生出妄念”的模式运行,再去反观法界万物,用逻辑思辨的方式去理解“因果律”就相对容易。 妄心与妄念,是普通人的心境,而解脱者的心境是“正心与正念”。普通人之所以称为“妄”,就是含有“贪嗔痴”。如普通人的妄心,是有二元对立的,在历缘对境时,
    张焙 4-5
  • 0
    《六祖坛经》第一章,在“慧能度化惠明”时,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又让惠明静坐良久,方才说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此段经文,正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实修与实证的步骤,接而破除由痴愚(无明)引起的贪爱与嗔恨,使之了悟宇宙实相。 在《坛经》经文中,慧能先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原因,就在于普通人的内心不够清静,当下的妄念纷飞。普通人,弹指间有四百念,想从当
    张焙 4-5
  • 0
    去年归整实修、实证理论时,写过一篇《逻辑心学.慧解脱次弟》,但那篇文章偏重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探讨从感受契入心念的过程,而对如何从心念契入法界的描述较少。为了方便修行者从实修之中彻悟“三法印”,现把实证的次弟步骤,简单梳理。 一.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的目的,是观察到当下的一念,是为彻悟“三法印”做准备。当然,运用止观双修,不仅可以远离烦恼、脱离苦海,更可以观察到“弹指四百念”,随之进入解脱界。这些观点,以
    张焙 4-5
  • 0
    过往总结“逻辑心学”理论体系时,重点提出三个关键点:1,止观双修;2,三法印;3,四念处。在这三点里面,提及四念处的频率,虽相比“止观双修”与“三法印”并不高,但却是贯穿“止观双修”与“三法印”的重中之重,所以,今日特用一篇文章总结说明。 四念处,是南传佛教修行法门的根本,但本人认为,更是北传佛教顿悟法门的核心,也是了悟“三法印”的关键所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中核心要点。 1、安顿心念的处所 以前
    张焙 4-5
  • 0
    以前在翻阅《坛经》时,写过一篇“本心的含义”,大致把本心的状态,做出了简单的归纳,现在只是把本心的运行规律,以及核心总结出来。但是本篇文章,对经典里面的一些名相重新整理,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首先,需要理解三个名相。本心:道、涅磐的异名,与道、涅磐相通,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北传佛教所指的第八识;心:由本心所生,被贪嗔痴包裹的本心,北传佛教所指的第七识;念头:由心所生,贪嗔痴与心相同,且本心内在
    张焙 4-3
  • 0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豆豆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深,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作者老子,生逢群雄争霸的周朝末年,透过乱世,对人性与天地万物有了深刻的体会,更以《道德经》总结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文化的精华,令人敬佩。 从古至今,注解《道德经》的圣贤不计其数,本人不敢妄议孰对孰错,只不过早年一直参悟佛教修行方法,所以建议想了悟道德经的同修,
    张焙 4-3
  • 0
    “如果有人发现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没有权力放进自己的口袋独享光辉;他必须公诸于世,使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光耀。” ----阿姜查作品 前段禅修,课程期间经常听到“阿罗汉”一词,很多同修不解深意,认为阿罗汉只有通过止观修行才能成就。其时阿罗汉分两种,慧解脱与俱解脱。慧解脱阿罗汉,即不通过修止,通过修观了悟三法印,断除无明而得解脱,但慧解脱只是理悟,六根接触六尘时,还有贪嗔痴等执著,无禅定与神通的能力。俱解脱阿罗
    张焙 4-1
  • 0
    每次与人谈起佛法,都以“心念”为契入点解释,早年更以“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总结佛法核心。在现实生活中,不论任何人对境时,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就有念头产生,可见心念对人的生活影响极大。更重要的是,万法唯心造,当了悟心念与法界的关系后,即可明了北传佛教“般若体系”的经典,不必去研读佛学名相和背诵经论。既然心念如此重要,就有必要梳理清楚具体运用的方法,下面将以三点简单总结。 1,止观双修 佛经有云:弹指间四
    张焙 4-1
  • 0
    近段时间,在梳理过往理论时,翻阅到2016年7月写得此篇文章,发觉并不是太圆满。但仔细阅读内容,才发现这篇文章,是自己多年来,理论承前启后的关键,而本人理论的重点——“慧解脱次弟”,正是建立在此篇文章的架构之上的。 今日之所以重新修订,是因其“以心印心”为禅宗印证他人的关键,如偏差过多,难免给人造成误导。因此,本人将借鉴原文的一些观点,重新梳理“以心印心”的步骤。 记得2013年,曾写过一篇《浅析参禅三境》,而
    张焙 4-1
  • 0
    记得2016年5月时,动笔写了这篇证悟涅磐的要点。虽其中内容整体差错不大,但以当年的思辨能力,显然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因此,总结的过于繁杂,且没有把核心要点整理出来。今日,打算从三个方面,简单把证悟涅磐的核心重新阐述。 1、止观双修 《杂阿含经》有云:“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此处可以看出,修行之法划分为“修止与修观”两种,而只有“止观俱修”,才有可能进入解脱界。在“
    张焙 4-1
  • 0
    修证偈 止观之法门, 明觉到心念, 悟到不住念, 无我见涅磐。 在过往理论中,对“开悟”的见解,阐述过不只一次。从早年归整出的“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到去年总结的“慧解脱次第”,再到“实证的次第”,使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也略显繁杂,而且对核心的探讨不够简单明了。今日之所以重提“开悟”,就在于要把核心梳理出来。 “止观之法门,明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无我见涅磐。”此四句偈语,是本人对实修、实证的总结,并把
    张焙 3-31
  • 0
    禅悟偈 生住异灭皆一念, 善恶无明破我执。 因缘和合为核心, 知行合一得终始。 前段时间,在整理过往文章时,写了一首“禅悟诗”,以便修行者对禅宗顿悟法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顿悟法门,虽提倡探讨“一实相印”,即“言语道断,一说即错”,但到达此境界的前提,必须了悟“三法印”,不然就容易陷入狂禅。以一念契入三法印,是禅宗顿悟法门的特点,而以一念解释“因果律”,不仅能看到“本心”的前因后果,更能看到念头对修行者
    张焙 3-31
  • 0
    ①修证偈: 止观之法门, 明觉到心念, 悟到不住念, 无我见涅磐。 简释: 从止观双修的法门入手,明觉到当下一念,了悟不执着当下一念之中的“善、恶、不善不恶”,直至当下一念,再无“贪嗔痴”引起的“我执”,到达“无我”之境时,即见“涅磐”。 (注:善、恶、不善不恶,来源于贪爱、嗔恨、痴愚,而不执着善、恶、不善不恶,即俗称的“念起不住、不停留”。) ②悟道偈: 生住异灭皆一念, 善恶无明破我执, 因缘和合为核心, 知
    张焙 3-31
  • 0
    生活之禅修证注释.渐悟与顿悟 1. 渐悟与顿悟之间,有哪些区别? 悟道,分为两条路,渐悟与顿悟。 渐悟,必须依照“戒定慧”的次第而行。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先遵守戒律,然后修习四禅八定,最后开悟见法。此为佛陀当年的修行之路。 顿悟,自古修行者总有误区,认为没有次第,其实是错误的。禅宗六祖有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从观察到心,到从心悟道,这个过程是有次第的。 渐悟,四禅八定是核心
    张焙 2-20
  • 1
    本人对“四禅八定”修行的理解: 初禅到四禅,可以称为“禅定”。如念佛,初禅念佛时,还有其他念头,而四禅念佛时,已经没有其他念头,只有一句佛号。 第五定到第八定,可以称为“正定”,只有四个果位的阿罗汉可以进入。之所以分四个正定,在于入定时,第六识依旧只有一句佛号,而第七识与第八识之中“贪嗔痴”的薄弱程度,是区分第五定到第八定的指标。 正定,只有依靠“止观双修”获取。拥有“四禅”之后,再依“四念处”修观,
    执智 12-11
  • 0
    生活禅 ——修行与生活 当前时代,虽修行者与悟道者众多,对“道”的信仰坚定,但普通人时常认为,去实修实证“道”,远远不如身边“家长里短”的琐事重要,更没有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对未来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因此,如何面对孩子的教育、夫妻的关系、人际的交往等问题,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等问题,是传法者必须接触与明了的。 构建“生活禅”之初,定位的主要特点是,要在“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作为“得道者”,把“
    执智 8-5
  • 0
    问:当前世界,灾害频发,环境日趋恶化,因此,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极为重视。请问,作为修行者,如何对待这个问题?修行与环保,是不是有冲突? 答:在探讨“修行与环保”时,先讲述几件人尽皆知的小事。如香烟盒上面,大字写着抽烟有害健康,但总有人去抽;又如,气候变暖整日刷屏,不谈人类未来命运,就北极熊与企鹅的悲惨命运,能唤醒多少人?又如,大家都知道“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但总有人去闯…… 从上述事件,可
    执智 7-9
  • 0
    生活禅修证注解 ——带业往生 一直以来,不愿过多探讨净土宗的理论,因其里面牵扯过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容易使人产生迷执;更有厌恶此生,追求往生净土的观念,容易使人消极避世。今日,之所以提起,是近段时间看到一些文章,里面论述到“开悟”就能脱离生死,推崇即使今生不精进修行,来世也可不入轮回。此种观点,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异曲同工,已经完全错解经论,所以有必要梳理清楚。 带业往生,从古至今都是净
    执智 10-11
  • 1
    生活禅 ——修行的原理 《杂阿含经》:“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此处可以看出,只要能永尽贪嗔痴,才能进入涅槃,所以想要成为解脱者,前提就是永尽贪嗔痴。 即然知道永尽贪嗔痴,方能进入涅槃,成为解脱者,那么怎样“永尽贪嗔痴”呢? 首先,要清楚“贪嗔痴”来自我们的念头。 在历缘对境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念头就会出现。如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是念头主导。当然,在六根接触
    琯喆芢 5-13
  • 4
    生活禅 ----本心的运行规律 以前在翻阅《坛经》时,写过一篇“本心的含义”,大致把本心的状态,做出了简单的归纳,现在只是把本心的运行规律,以及核心总结出来。但是本篇文章,对经典里面的众多名相重新解读,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首先,需要理解三个名相。本心:道、涅磐的异名,与道、涅磐相通,是永尽贪嗔痴的状态,北传佛教所指的第八识;心:由本心所生,被贪嗔痴包裹的本心,北传佛教所指的第七识;念头:由心所生,贪
    hfdehao1 3-9
  • 2
    生活禅 ——修行与悟道的核心 1,修行的核心: 止观之法门, 明觉到心念, 悟到不住念, 无我见涅磐。 简释: 从止观双修的法门入手,明觉到当下一念,了悟不去执着当下一念之中的“善、恶、不善不恶”,直至当下一念,再无“贪嗔痴”,到达“无我”之境,此时即见“涅磐”。 (注:善、恶、不善不恶,来源于贪爱、嗔恨、痴愚,而不去执着善、恶、不善不恶,即俗称的“念起不住、不停留”。) 2,悟道的核心: 生住异灭皆一念, 善恶无
    执智 2-28
  • 1
    生活禅修证注释 ——”法印“区别 1.“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长久以来,众多修行者对“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一直喋喋不休的争执,此中的主要原因在:“三法印”,是开悟者站在修行者的角度,简单易懂的阐述万物实相,而“一实相印”,是开悟者站在“涅磐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俱解脱的境界,对修行者阐述万物实相。 三法印,偏重印证修行者对万物实相的解读;一实相印,偏重印证修行者证悟的境界。一个针对万
    执智 12-19
  • 0
    执智 2018-12
    十年 十年的最后一年 在风口浪尖上静静思量 一切的缘起 却是早年玫瑰的芳香 或许 不能忘怀的过往 始终与山间的河水 一起流淌 不经意间 与青山绿水 激起万千彷徨 再回首 阴谋与阳谋的碰撞 伴随一年的流浪 厌恶的假面 一次次从天而降 血液难以舒畅 魔鬼的追逐 曾经的舞台 远远不能承载梦想 深夜山顶遥望 破烂不堪的巨轮 已经难以远航 十年之前 单纯的少女 相约少年去天空飞翔 青涩的少年 要去心中的天堂 至此 相互沉沦 天各一方 十年之后 引燃的
    执智 12-8
  • 0
    13. 生活禅修证注解.灵魂与物质的关系(2018.12.06) 翻阅去年总结的“《道德经》要点简述”,发觉今年年初重新梳理时,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重新修改,以第一章“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为契入点,但现在看来,修改的并不圆满,还是以“道生万物”契入符合原文。因此,理解此章,要结合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四十章的“无生万物”,是建立在四十二章的“道生万物”的理论之下的。 有关上
    执智 12-6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无执无智

目录: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