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吧
关注: 129 贴子: 134

以平易近人之风,化世导俗,广结善缘。

  • 目录:
  • 其他宗教
  • 0
    你们哪里有渠道买啊(结缘),我在拼多多淘宝都没有,只有广超法师版本的,但是我感觉广超版本的太官方了,没有我要的答案,跪求
    好物dy 1-26
  • 0
    请问各位善知识,在哪里可以购买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义《菩提大道》,以及完整音频下载。
  • 3
    我们现在所做的菩提书院这件事,对于我们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付出,为什么要承担这样一种使命?   从去年开始,西园寺在筹备一部叫做《如来使》的片子。所谓如来使,就是作为如来的使者,行佛所行,证佛所证。如来出世的最大意义,就是为我们找到生命的觉醒之道,解脱之道。而他一生四十五年的说法,就是在指导我们怎样走向生命的觉醒,完成生命的解脱。   佛陀的这个发现,为众生带来
  • 1
    什么是真正的佛弟子? 真正的佛弟子,不是佛教书籍法物的收藏家,不是各大寺庙名胜古迹的旅行家,不是执着积德行善的世俗慈善家,不是佛教史、经论、造像的研究者,不是诗琴书画的迷恋者,不是建寺造像的建筑家,不是素食小资主义者,不是宣扬“世界末日”的预言家,不是神神叨叨盲目崇拜的迷信者,不是避世的隐居者,不是外道的灵修者,不是有口无心念佛诵经的盲从者,不是鹦鹉学舌数他人珍宝的传教士,不是占寺为王贩卖佛法而敛
  • 2
    跟着感觉走,不靠谱 来自济群法师 很多人以为禅修是要控制什么,比如以呼吸为专注对象时,就刻意地控制呼吸,这是不对的。呼吸是一种自然现象,不需要去控制。如果把呼吸作为禅修对象,只是通过觉知呼吸来培养专注力,让心持续、稳定地安住下来。 当心能够定下来,就不会随着各种情绪或外境起伏,更不会被它们所控制。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培养觉知,看清念头的来来去去。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根本不知道情绪从哪里来,
    zoemai0505 8-29
  • 0
    末学今年又读了三遍《楞严经》后,又作为日课读完成观法师《楞伽经义贯》,感觉表面艰涩实则妙不可言。接着又读了济群法师的另一本讲记(一本《幸福人生的原理》之前就读了)《辨中边论讲记——真理和谬论》。今天刚刚读完最后一字,感觉很受益。并印证了我的一些对唯识的理解——呵呵,这也是“依他起性”,但同时因为自觉其假有或叫相似有,便即是圆成实性的显现。顶礼善知识!顶礼成观法师,顶礼济群法师! 《真理和谬论》在唯
    刹那千劫 12-16
  • 0
    一个人他的人格尊严是不是应该包含进他的福报体系里?还是说人格尊严只是在世间法上有意义而在佛法上没任何意义?那么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即便在佛法上也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那么这个现实意义有多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在世间法世俗的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那么在佛法上人格尊严如果也有意义 那么其意义的重要性有多大?也就是说对于佛法来说 人格尊严是有一些意义呢还是有重大意义呢?另外 佛法讲胜义谛 那么 胜
    cshspk 4-28
  • 0
    5月20日【四月十四】星期五 自我是生命建立的伪政权,它培植了一帮贪嗔痴的势力,在生命中为非作歹。佛法就是帮助我们看清楚这个政权的非法性,并通过修行推翻它,恢复觉性的自主地位。 - 济群法师
  • 0
    5月18日【四月十二】星期三 人类发展科技,是为了更好的改善物质世界,做世界的主人。可是,随着科技文明的高度发达,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失控,世界的发展也变得更加手足无措。我想这是因为人类的德行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得科技成果被人类的贪婪和欲望所利用。 - 济群法师
  • 0
    我这里有电子版的学佛入门书,详细讲解如何念经,超度,放生,如何化解感情婚姻和事业工作的不顺,疾病的治疗及各种佛学问题的问答等。有需要的可以留下Q或邮箱
    hurnejrner 3-29
  • 1
    “你曾经对别人好过,无论将来别人怎么对待你,你都应该高兴。因为你曾经对别人好过,给自己生命留下了善良和爱的记录。” 爱一个人容易受伤,爱一切人反而不会受伤。因为爱一个人会引发贪著,而爱一切人则能生起广大的慈悲。 有的人很“无我”地爱上他人,其实并非真正的无我,而是把对方执以为“我”,执以为一切。因为太“无我”,万一对方不再爱你,就觉得活不下去了。在这个浮躁多变的时代,爱上一个人时别太“无我”,而要保
  • 0
    降魔首先是要降伏自己,如果我们内心没有贪嗔痴等种种烦恼,就不会被内奸出卖。事实上,烦恼才是最可怕的敌人,所谓家贼难防。一旦战胜心魔,无论出现诱惑还是恐吓,我们都有能力保持觉知,取得胜利。
  • 0
    不知不觉有两种,一是从未知觉,二是后知后觉。虽然知道该怎么做,但觉知力还不够,总是在贪嗔痴生起后,才发现自己又输了一个回合。这就需要加强训练,保持觉知的敏锐,强化观照的力度,进而使这种断断续续的觉知和观照更稳定,更持久。一旦念念相续,就能在根尘相触的每一刻保持觉知。 ——济群法师
  • 1
    什么是真正的佛弟子? 真正的佛弟子,不是佛教书籍法物的收藏家,不是各大寺庙名胜古迹的旅行家,不是执着积德行善的世俗慈善家,不是佛教史、经论、造像的研究者,不是诗琴书画的迷恋者,不是建寺造像的建筑家,不是素食小资主义者,不是宣扬“世界末日”的预言家,不是神神叨叨盲目崇拜的迷信者,不是避世的隐居者,不是外道的灵修者,不是有口无心念佛诵经的盲从者,不是鹦鹉学舌数他人珍宝的传教士,不是占寺为王贩卖佛法而敛
    知觉一 12-22
  • 1
    曾轮回为猪的人讲述:猪在被宰杀后仍有巨大痛苦! 在动物和人的相互轮回中,在一般典籍中最常见到的,并不是人和狗,而是人和猪之间的轮回,因为在中国,猪是肉类的主要来源,因此生为一只猪,自然免不了被宰杀的命运,所以,投胎为猪,不只是一种悲惨的宿命,还掺杂著因果报应的涵意在里头。 下面就是这个关于人猪轮回,令人闻之耸然的故事。 在宴会上与一位董姓立法委员的太太同桌,闲谈中得知,董姓夫妇虽然应酬繁忙,但自早年起
    夏风2017 8-17
  • 4
      顿教的修行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惑系统之外,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要成就什么,而是直接体认这个觉悟本体。   这一见地为我们修行提供了极大的信心。我们都知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怎么才能成佛呢?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目标遥远得仿佛是个神话,又渺茫得让人失去信心。但禅宗却告诉我们,这个目标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做
  • 4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在佛教的经论中,关于因缘的解释很多。在《阿含经》中有这样的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是佛经中比较著名的偈子,关于此偈,在佛陀时代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佛弟子马胜比丘在城中乞食,他行走时举止安详,威仪具足。舍利弗尊者当时还未出家,并且
  • 0
    作为学佛者,真正要把一个宗派,乃至一本经论学好,都需要扎扎实实地下上几年功夫。但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和喧哗的大环境下,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气来修学,又谈何容易?   过去的寺院,一道围墙就是红尘和方外之地的分水岭。但在资讯无孔不入的今天,这道围墙只能起到象征性的作用。真正堪为保障的,是另一道看不见的围墙——那就是如法僧团所营造的氛围。   遗憾的是,具有良好道风和修学氛围的道场在今天已经寥寥无几。多
  • 0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   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不是的,大多数人是通过直接与出家人接触来了解佛教。他们对佛教的认识,往往取决于对僧人的认识。看到一个好师父,就觉得佛教真伟大;看到一个不好的师父,又会觉得佛教真糟糕。所以出家人责任重大,因为你的形象会长养或断绝他人的善根。   良好的威仪与形象也是
  • 0
    《中国商人》: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又如何使用财富,方可心安理得?这不仅是一个政策引导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家阶层中的精英群体一直在试图探索明白的问题,从佛教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国学的精神世界里,是否能给企业家们一个简明而易于和长期坚持的修养路径?   济群法师: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不仅仅为活着而活着,而是会追问“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一问就问了几千年,过去在问,今天在问,未来还是会问。
  • 0
    学佛,关键是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多,但落实于心行的少,反不如学得少而能落实于心行。不要因为学得多,就有优越感。专心学习的人不会面对很多人事,即使有不少缺点和习气,也不容易暴露出来。   而做事过程中,有机会引发各种习气。佛陀在戒律中规定:在家做过什么,出家就不能再做,确实是用心良苦。因为佛陀深知人性的弱点,深知凡夫心的危害。但我们要知道,声闻是少事少业的修行,而菩萨是多事多业的修行。发心做事的同
  • 0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行”乃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意业中的贪嗔痴烦恼,使得我们的身、口不断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而修行就是对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进行修正,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佛道相应。    《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实相即诸法真实相,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于相。所以《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要
  • 0
    论及菩提心的实践典范,首推诸佛菩萨。我们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无量寿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等大乘经典时,不应仅仅关注佛菩萨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更应看到佛菩萨是如何成就的。他们在因地的实践和法门,正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佳榜样。诸佛菩萨都有各自的愿力和行门,或是从大悲入手,或是从智慧入手,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修行道路。   如果感觉自己和文殊菩萨比较有缘,可以选择文殊法门修学,象文殊菩
  • 0
    佛像、佛塔和佛寺,都是三宝住世的象征,也是修习皈依的对象。我们面对佛像、佛塔,能否生起恭敬、皈依之心,固然和自身心行有关,也和塔像本身是否如法有相当关系。有些佛像,即使没有信仰的人,见到之后都会心生欢喜,心生景仰。对于信众来说,更有着不可思议的摄受力和加持力。但也有些造像做工粗糙,形象庸俗,很难使人将之和佛菩萨联系在一起。    所以说,塔像的营造是否如法,直接影响到对世人的教化作用。现在很多佛像、
  • 0
    虽然三宝有住持三宝、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分别,但这些分别是为了帮助我们从不同层面深入认识三宝,不可将其割裂开来,亦不可稍有偏废。   通常,学佛者往往偏于住持三宝,执著佛像、经书和现前僧团的师父,反而忘却了,皈依住持三宝是为了通达理体三宝、自性三宝。若仅仅停留于住持三宝,这种皈依必是流于表面的,不得真实力用。而某些“禅宗行者”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自己本来是佛,何必听闻经
  • 0
    经过多年修学,我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皈依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以往大家都重视得不够。多数只是把皈依当作一种仪式,好像仪式结束就大功告成,所作已
  • 0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
  • 0
    佛法修证有四个次第,分别是“信、解、行、证”。信,以心净为性。也就是说,通过对三宝的信赖及修学,帮助我们完成内心的净化。但仅仅有信还不够,
  • 0
    供养是佛法的重要修行项目,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   其一,强化佛菩萨在内心的重要性。通过供养,能不断提升我们对佛菩萨的感恩心。   其二,去
  • 0
      我们的禅修营叫做“观自在”,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我想在座的多数都读过《心经》。经文开头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
  • 0
    在今天这个时代,商品空前繁荣。这种繁荣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普遍的盲目消费。同样的盲从,还出现在佛教这个业已国际化的“信仰市场”上
  • 0
    对于《道次第》的学习,我曾提出八个步骤。   第一,理解《道次第》中每句话、每个词的内涵。   第二,理解每个段落背后所蕴含的修行原理。   
  • 0
     不少信众都把念诵《行愿品》作为常课,需要注意的是,念诵关键是在于用心,而不是数量。如果心不在焉,或对经文深意一无所知,效果是很有限的。就
  • 0
    《道次第》中,将菩提心、菩萨行、空性见作为大乘佛法的三大要领。其中,又以菩提心为根本。关于菩提心的重要性,《道次第》归纳为以下几点:   1
  • 0
    问: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如何跨越?   答:佛与众生之间,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似乎有着天渊之别。事实上,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六祖坛经》
  • 1
    我觉得,今天这个社会就是一个贪嗔痴的舞台。我们平时讲到“贪、嗔、痴”三个字的时候,可能不会有多少感觉。因为它的意思很平实,很容易理解,于是
  • 0
    我们常常将幸福建立在一个未知数上,建立在我们不曾实现的人生目标上。   幸福在哪里?我们盲目地追逐着。当我们没有成家的时候,会觉得成家是幸福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虚空之心

目录: 其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