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The Form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Ideas" 说明: 本文使用的心理学概念与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基本一致;并大致与洛克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观念”一词,我所说的“观念”相当于弗雷格所说的“思想”。心理分析是洛克和休谟开创的重要的哲学研究方法,但后来者忽视这一方法的优点,片面地割裂逻辑与心理的关系。如果像康德和弗雷格那样聪明的哲学家能够稍微重视一下这种方法,很可能做出更大的发现,并避免一些错误。比如康德若能知道
-
1摘要: 任何论证都需要直觉来保证其确定性。演绎推理的推理过程不需要引入直觉,只需要直觉为它提供一个可信的前提;归纳推理的推理过程就需要直觉保证其可信。-----如果离开直觉,我们无法得到任何确定的结论。 人类至今还没有既不依靠假设,又能自圆其说的学说,但提出假设至少应该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一.最少假设原则:尽量减少假设的数量。 二.最近假设原则:假设离经验和已经证实的理论越接近越可靠! 区分了观念和现象,两种
-
0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姓氏的起源,宗族的形成,宗族维系中国社会的作用。希腊和早期罗马的多神信仰,基督教对罗马奴隶制瓦解的影响,最终教会成了维系西方社会最大的力量。接下来比较了宗族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基督教带给了西方平等的观念,而中国没有平等的观念;但是中国没有各种宗教纷争引起的社会矛盾和战争,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没有信仰,以自我为中心。 关键词:部落、姓氏、宗族、宗教、平等 1. 中国是宗族社会,宗族社会以
-
0摘要:文章首先比较了:集合论、系统论、信息论的特点。然后指出:只有开放的系统之间才能交换,两个封闭的系统之间是无法交换的。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是无法用穷举法来计算的,机器人无法计算出宇宙中有多少个天体,因为宇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最后举例说明:系统之间的交换是有限的。 关键词:集合论;信息论;系统论;开放;封闭 1. 交换是系统的本质属性 集合论、系统论、信息论,它们各有特点。集合论的特点是静态的,集合论的目
-
0——25届世界哲学大会入选论文 /编号552 (01组 美学与艺术理论)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片面的。“假恶丑”都是引起喜剧的原因,并且只有当“假恶丑”自以为是“真善美”并把自己当作“真善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才造成了喜剧!产生喜剧的尺度掌握在主体身上,因为主体要有分辨“假恶丑”和“真善美”的能力。悲剧是通过“真善美”的失败、毁灭产生的。而喜剧则正好相反,喜剧通过“假恶丑”不攻自破地毁灭,展现了“真善美”
-
0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优美和崇高 黄可清 摘要:本文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对立与统一出发,论述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范畴。分析了崇高感的来源:由自然界对象空间体积和力量的巨大引起的崇高感;由人类劳动力量(包括脑力劳动)引起的崇高感;由人类道德力量引起的崇高感。对优美与崇高的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人身上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关键词:自然界;人类社会;优美;崇高 一、美的事物存在的领域 美不存在于
-
1美是人的最高追求 Beauty is humanity’s utmost pursuit 作者: 黄可清 1 国家预印本平台 https://zsyyb.cn/abs/202504.03349 摘要:人的第一本性是利己,而第二本性则是追求自由。道德保障了自由,艺术深化发展了自由。道德和艺术竟然是殊途同归,都是顺应人的本质给人自由。形式是主体给对象的规定,形式美是创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抽象观念(概念)溶入到作品中产生的。康德认为,崇高感是对自身使命的崇敬,通过“偷换”将这种崇敬移到自然事物上。美感的发
-
1——“ The root of the paradox: the misalignment of semantics, meaning and signified” 摘要: 本文首先论述:语义、涵义和所指,三者的区别和联系。然后指出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最后指出悖论的根源是语义、涵义和所指的错位造成的。 关键词:语义、涵义、所指、命题、悖论 1.1 语义不等于涵义。语义只能近似涵义。 一个词不管是否使用都有语义,但只有在使用时才有涵义!例如当我说到“罗马”,虽然各个词典上有各自对“罗马”的语义的标准解释,但我理解
-
0
-
0摘要: 爱己之心、恨己之心、恨人之心、爱人之心——人得任何动机都是利己。人性利己,利己非善非恶。 两种道德,事实上存在着两种道德。 外在道德:公共道德规范 内在道德:个人心中的道德律! 法律和道德只能够审判人的行为,不能审判人的心。高尚的人都是为自己的灵魂而活着,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纯洁、不断的完善,而不是世俗社会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评价。圣人认为道德是一种义务,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人与世界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
-
0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个人行为的善恶,有动机(目的)、手段、结果的善恶。我认为手段的善恶不应影响对目的和结果的评价。比如生了病吃药打针,手段是恶的,但动机是善的;如果药用对了,那么结果也是善的。但我仍然采取较为严格的标准,我认为:动机恶的全是恶(即使结果善),结果恶的全是恶(即使动机善),动机和结果同时善的才是善。但是当动机善,而结果不善不恶时,整个行为不善不恶;当目的不善不恶而结果善时,只是非有意的
-
2摘要: 文章先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回顾了哲学的困境与危机!然后区分了观念和现象,两种知识的分类。指出:真理不等同于对象本身,真理只是符合现象的描述,是观念与现象的符合。 人类的形而上学情节源于自我保全的需要。形而上学与宗教的差别就在于形而上学的合乎理性,而形而上学又是哲学的灵魂!哲学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超理性思想!清除形而上学是不人道的,因为它有违人的本性,任何人都需要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
-
1——"Following Hume: Selected Philosophical Essays by Huang Keqing" Serial Number 文章篇名Article Title 成稿时间Completion Time 01 《逻辑起源于经验》"Logic Originates from Experience" 2004~2009 02 《观念的形成及其分类》"The Form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Ideas" 2004~2009 03 《悖论的根源:源于语义、涵义和所指的错位》“ The root of the paradox: the misalignment of semantics, meaning and signified” 2004~2009 04 《论定义的不完备性》"On the Incompleteness of Definitions" 2004~2009 05 《专名
-
0——”The Influence of Hume's View on Spacetime 摘要: 文章首先论述了休谟对于“观念”的看法,休谟根据观念可分和不可分来区别时空与一般存在,休谟认为: 空间和时间所分解的一些部分,最后成为不可分的;这些不可分的部分由于本身非实在物,所以如果不被某种真实的存在的东西所填充,便不可能想象。因此空间和时间观念不是个别或独立的观念,而只是对象存在的方式或秩序的观念。 休谟时空观的结论是:时间和空间不是实在的,时间和空间
-
0——"Space-time is the Concept of the Knower" 摘要: 本文首先立论:思维设定了时间和空间的观念。然后依次回顾了: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休谟、康德的时空观,重点批判了康德的先天时空观。 休谟惊醒了康德,康德却误入歧途。但是,休谟启发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先后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几乎全盘接受了休谟的时空观,他说:“只要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把像空间这一类无法‘直接体验’的东西视为具有
-
0——"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experience has led to a crisis in mathematics." 摘要: 思维不能认识无限,所以它无法提供极限论的基础,数学无法讨论无限,也不是普遍必然。 但是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真的可以割裂、毫无关联吗?一个社会可以同时实行两套相互矛盾的法律吗? 数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实在的。数学是认识者“思维”为了认识世界而设立的,它不能随意虚构。 数学很不幸,既要服从逻辑的规则,又肩负统计经验的使命,于是就不可避
-
0——"On the Incompleteness of Definitions" 1.1 通名、概念与定义。 1891年,弗雷格在写给胡塞尔的信中画了一幅图(此处改用表格),其中一部份说明了专名、概念词、涵义、所指之间的关系。① 专名 概念词 专名的涵义 概念词的涵义 专名的所指 概念词的所指 隶属于这个概念的对象 弗雷格所说的概念词实际上就是指称概念的通名。他认为通名指称的是概念,是对象的某种性质,而专名指称的是对象本身。他说概念类似于函数,可以区分为不同的阶。
-
0——"Proper Names and Definite Descriptions Cannot Exhaust the Signified" 1.1 专名和摹状词(我在此谈论的摹状词都是限定摹状词) 弗雷格说“我称每个代表一个对象的符号为专名”。罗素(Russell)将专名与摹状词严格的区别开来,认为专名不是摹状词。在他看来“亚里士多德”是专名,而“《形而上学》的作者”则是一个摹状词。他认为专名就是一个名称,没有任何描述性的东西。例如从“亚里士多德”这个词,我们知道的就仅仅是一个名称。在这里他犯了
-
12RT
-
12
-
2想听听各位老哥对休谟的理解
-
27
-
9发现一个好的qq读书群,群里有免费的书籍也可以求书。话题质量也挺高,群号码:633567511 我们这里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书友组成的qq读书群,希望能和你一起畅游在精神的家园。分享你的观点,展示你的才华,我们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学、历史、诗词、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来到这里的人不仅仅是书友,也是同道!是学生!是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1
-
0
-
1
-
1
-
0休谟声明他否定因果推理(也就是"形"的推理),只承认有形而下的;然而却说"我们的想象往往容易从晦涩的认知到活跃的认知。"这明明是形的。
-
40
-
11绝望和欢乐几乎具有同样的效果,一旦我们知道了某种欲望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这种欲望本身就会立即消失。
-
16当物体碰撞的一瞬间为什么归于未知?
-
4大卫·休馍(David Hume,1711—1776年),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休馍先生擅长于提问题,他的大作《人性论》提了好几个问题,个个“惊世骇俗”,第一个问题就与“因果”相关,休馍先生问:“因果”在哪里?我只看到了一件事发生在了另一件事的后面,最多只是一种多次重复的“恒常联结”(constant conjunction)而已。作为“因果性”的拥趸,我当然要“反驳”他:难道可以重复亿万次“先后次序”的现象也不能证明其因果性么?比如
-
14就是读起来实在太慢了,一次只能读几页就感觉好累,实在有点泄气。现在准备把剩下的读完。
-
2休谟认为人有一种观念,是人内化外界的比较平淡的印象。 那么休谟所谓的观念,是人的理性还是知性,或者说感性范畴?
-
6个人理解的不可知论是一种独断论,否定人类具有认识真理的可能性 而怀疑论 更多的包含对真理的检验,是动词,是对真理永不提出结果的探索过程 第二个问题,休谟先生是一位怀疑论者还是不可知论者呢?
-
0读到末,休谟去世那天,哭了。悲恸一生好大卫的离去。 读传记一是了解生平,二是了解他为何能创建如此影响的哲学思想。这第二我是真没理解到,毕竟自己不是搞心理学的,解释不了他是因为成长环境还是大历史背景或者是某事件让他有了致力于哲学的并就是休谟哲学创作启发
-
78所以称之为是怀疑主义者,所以是不彻底的怀疑主义,所以在根本上是否定怀疑的,是彻底的绝对主义者。这是个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