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西红柿,学名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包括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国。在南美土著居民中,番茄最初是作为野生浆果被采摘食用的。随着印加帝国的灭亡和印第安人的迁徙,番茄被传播到了北美洲南部的墨西哥,并在当地的肥沃土壤和气候条件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异。据史料记载,西红柿最早是由英国公爵俄罗达拉里从南美洲带回英国的,并将其献给了伊丽莎白女王。然而,由于当时人们认为番茄与有毒的颠
-
0按:转载自“动物史资讯”微信公众号。 历年国社科动物史相关选题汇览 近日,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公告已发布【申报公告 | 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公告】,现就网上可见资源整理了历年与动物史相关的国社科选题(不含动物考古),以供学友参考: 2024年: 熊钿:《博物学视角下汉唐动物知识研究》,中国历史青年项目 管文韬:《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视域下的商周动物史研究》,中国历史青年项目 吴兆庆:《明代国马资源来源方
-
0唐代诗人杜牧有著名的诗句,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短短十四个字,便把荔枝在当时的珍贵给刻画得栩栩如生。众所周知,为了让杨贵妃吃荔枝,当时的唐代皇帝不惜动用最高级别的驿马来运输。当代著名作家马伯庸也因此写过一本小说,叫《长安的荔枝》。不过,把荔枝作为贡品,并非起源自唐代,而是早在更早的汉代。《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死者继路。因临武长唐羌上书言状,
-
0一粒金黄的豆子,从东亚密林深处的野生藤蔓跃入人类文明的篝火,开启了一场横贯五千年的全球旅行。 在公元前3000年的黄河流域,先民将“菽”列为五谷之一,这种耐贫瘠的作物在龟甲兽骨上刻下最早的农耕记忆。秦汉时期,铁犁划开板结的土壤,大豆根系在轮作制度中改良着华夏土地,发酵智慧催生出最早的豆酱,为周代庖厨注入鲜味密码。 当鉴真和尚东渡扶桑,大豆也随佛经踏上东行之旅。奈良时代的寺院厨房里,诞生了偶然的纳豆奇迹;朝
-
0水利图碑作为古代水利工程的直观记录,不仅详尽描绘了工程布局,还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经济背景、技术手段及劳动力组织信息。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了古代社会结构、水资源管理策略及利益群体间的博弈。通过水利图碑,我们能深入了解古代治水理念、民俗风情,以及水利工程背后的社会历史脉络。同时,这些图碑也为现代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启示,提醒我们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促使我们学习古代社
-
0菰,古称“茭”,禾本科菰属多年生浅水草本作物,别名还有菰笋、菰米、茭儿菜、茭笋、菰实、菰菜、茭首、高笋等。这种生长在温暖潮湿的水岸、外形像蒲苇的作物,古时候是不被当做蔬菜的,古人称作“菰”“菰米”,和水稻一样是禾本科、稻亚科的成员,也一样能抽穗结实,为“六谷”(稻、黍、稷、粱、麦、菰)之一的粮食作物。 据《礼记》记载:“食蜗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饭,可见周朝已用茭白的种子为粮食。《周礼》中将“菰米”
-
0小麦是世界上栽培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距今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亚洲西部,具体来说,最初的起源中心位于西南亚的“新月沃地”,即现在的土耳其、阿富汗一带。在这片土地上,至今仍能找到广泛分布的野生一粒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逐渐被人类驯化并开始在旧大陆范围内广泛传播。早在史前时期,小麦就从西亚、中东一带向西传入了欧洲与非洲,并向东传入了东南亚的印度、中国等地。在中国,早在距今4000年前
-
0西瓜,原产于非洲的耐旱性水果,自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各地传播开来。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带回了许多特产,其中就包括西瓜。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西瓜开始沿着这条贸易路线向东传播,逐渐传入中亚、西亚等地,成为当地民众喜爱的水果。至唐代,西瓜已在文献中被明确记载,标志着其正式传入中国。 五代时期,西瓜可能从回纥传入辽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
0数千年前,在安第斯山脉的脚下,古印第安人开始驯化野生土豆。这种块茎植物因其高产、适应力强的特性很快成为了当地文明的主食。然而,土豆的故事并未停留在南美大陆,而是跨越了大洋,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16世纪中叶,西班牙征服者将土豆从南美洲带回了欧洲。起初,这种块茎并未被广泛接受,甚至受到质疑和排斥。但土豆以其高产量和适应性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逐渐在欧洲大陆上普及,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
0辣椒,这种色彩斑斓、辛辣无比的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地区。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的大航海发现,辣椒被带到了欧洲大陆。大约半个世纪后,通过海上贸易网络,它又传播到了亚洲和非洲的沿海国家及商贸城镇,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开来,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辣椒是在明朝末年经由东南亚传入的。起初,作为一种新奇的外来物种,辣椒主要作为观赏植物出现在宫廷园林中;随后不久,其药用价值逐渐被发现并加以
-
1
-
6摘 要:中国农学史研究在因应时代主题的范式嬗变过程中承袭了政治史、社会史分期框架,这种分期方法不能很好地揭显传统农学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科学技术成就与阶段性特征。中国农学史分期应该从农学本身出发,立足现代农学知识体系“以今观古”,以求其科学真实;同时兼顾传统农学的特殊性“以古观古”,以求其社会真实。惟其如此,才能准确揭示出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本相。按照这一目的和要求,中国农学史可划分为五个时
-
0一、古代智慧与耕作方式的演变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足迹始于刀耕火种,这种原始的农耕方式通过简单的焚烧枯枝来增加土壤肥力,尽管收成有限,却支撑了远古社会的生计。随着时间的推进,耒耜的出现引领了农业进入石器锄耕时代,尤其是夏商西周时期,这种农具的改革极大提升了耕种效率。其中,骨耜以其创新的设计和适宜的操作性,成为了提升劳动效率和农业产出的关键工具。 二、铁犁牛耕的引入与影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
-
0【作者介绍】 樊志民,1957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央视开讲嘉宾。学术研究以西北与秦汉农业史见长,在中华农业文明、农业开发与环境史、中外交流史方面皆有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秦农业历史研究
-
0接到“耕织传统与当代社会发展学术论坛”的邀请,一直有两个问题在困扰着我。一是《耕织图》何以出现在南宋江南地区,二是《耕织图》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现在答应参会,意味着我对它有了一些认识与思考,说与方家敬祈批评指正。 凡所际遇,绝非偶然。《耕织图》之出现,应视为近古江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两宋时期,基本完成了由西北、中原到江南经济区的重心转移,开启了中国的近古化进程。这里青
-
0中国农史研究界历来有“四大重镇”之美誉。历史上,这一称谓指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华南农业大学这四所学术殿堂。它们坐落在中国的四方——北京、南京(江苏)、杨凌(陕西)和广州(广东),因此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南西北四大家”之美谈。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中国农业大学在农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引发了“四大家”新一轮的洗牌。 进入新世纪后,"农史四大重镇"的桂冠被新
-
0编者按:以下名单转载自由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中华农业文明网”(http://www.icac.edu.cn)。经过初步检查,这份名单发布时间较早,亦有缺漏,以及有少部分学者并非主治农史却被列入名单之中。故转载时在标题后加上了“非全版,待修订”字样。有待时日后,再行补订。2024年5月30日记。 国内学者 (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列) A: 专家学者 B: 包 平 卞 利 白鹤文 C: 曹幸穗 曹树基 曹文柱 程 歗 常建华 陈 锋 池子华 陈学文 陈支平 陈春声 从翰香 陈 平 慈
-
0亲爱的网友们,大家好!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农史”贴吧正式成立了! 这是一个专注于中国农业历史和世界农业历史的交流平台。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以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伟大的农业成就。这些丰富的历史和经验,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也为世界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新的交流平台上,我们将致力于以下几件事: ①普及传播有关农业历史的资讯、知识:我们将分享最新的研究
-
1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农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