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这个世界是矛盾的,但是,我们只能执其一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迂回到另一端。我们是要团结的,但是,该批评的时候,还是要批评。批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因为总有些人不够团结。还是要以团结为主。
-
0掌握基础即可解构疾病,构建药方。
-
0当中医成为一门技术,可以更好的服务生活。中医美容,中医减肥,中医不仅仅能治病。
-
0试着去创造另一种幸福
-
0学中医最怕,没有记忆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骗人的。另外,古文读多了,才会有语感。现在最紧缺的是时间,想办法做更多的积累,才能拥有优势。
-
0病不是病,它只是人体自救的一种表现 。
-
0善于在于立足现实,做决策之前要有数据支撑
-
0
-
0比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优劣,才能发现哪个更适合。
-
0参考《矛盾论》《认识论》《实践论》,研究出中医辨症法,阴阳,六经,气血辨症。
-
0以唐氏的解释,重新整理《伤寒》,《金匮》,《本草》等。
-
0敢于实践,善于实践,乐于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善于总结。
-
0传播正能量,发泄压抑的情绪,不良的情绪
-
0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还是想着,能够读懂内经。是什么在作祟?是求知欲,还是古文的魅力。文言文特有的那种语感,越都不懂越想读懂。 想读懂是想探个究竟,内经的特点是语言逻辑有,但是,讲得过于隐晦。 或者说,是因为对中医术语,中医语言,中国知识储备的还不够多。不过,我想相信以后,一定是会读懂的。一定能够读懂的。 内经的问题不单单是语言逻辑的问题,还有语义的问题。或许,把内经看作是在讲病因,病机,病理,病症,病态
-
0现阶段只能看懂白话文的,中医书。像计算机语言一样,虽然不懂机器语言,但是,并不妨碍我编程序。 今人不必不如古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是对的,古现代的结合也是对的。中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加油!
-
0药方,是药的组合,是根据药的用途和治疗原则制定的组合。所以说药方也是病例,你不是在看药方,你是在读病例。 顺便,熟悉一下药的用途。药的价值在于对症治病,因为有这样的病症,所以,要用这样的药。 药的用途的发现,也是因为它能够治疗某个病症。所以,症为本,药为末。
-
0如果说,内经是对生理,病理的分类,那么,伤寒就是对病症的分类,对病症按照病机分类。
-
0西医的到来,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医。那么,张老师是怎么理解中医呢?靠实践,靠医理和药方, 方不管用,药不管用,不是方药的问题,是不对症的问题,不对症是医理不懂,要把病症和病因衔接起来,参对病因才能用对药。 参对病因需要熟知医理,分辨出真正的病因,病机。 病症在不断的变化,病症因什么而变,辨病因不是找出 治病因子。 病症是一个层面,病机是一个层面,而病机是有规律,规律是可以把握的,是可以掌握的,是可以被
-
1对症下药是错的,症状有真假,热症非热因,寒症非寒因,下症非下病,上症非上病。对症辨因,对因下药。
-
2中医之生理病理课 中医之病症配方用药课 生理课主讲,人体各个脏腑,气血,三焦,经络之间的联系。 病理课主讲按病症进行分类,病症相同但是病因不同,治法自然不同。 对症按病因进行分类。也可按四时,五脏,五音,五形进行分类。 简言之,生理课是联系课,病理课是分类课。
-
0有些路,注定是孤独的,不怕,你在和作者交流。随着积累的增加,涉猎的够多,自己便有了辩证的能力,辨别的能力,博学是基础,是前提。
-
0精读唐师医学,每个章节要强制性的读三遍,再往后面学习。加油!
-
0一种是技术,一种是人脉关系,都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团建也很重要,聚餐是团建。还要充分发挥技术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
-
0一开始的接触,了解,泛读,都是属于感性认识,属于积累的阶段,量变必然引起质量,感性认识一定会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一般规律,所以,创造条件,提供资源,环境,让我们感性认识的机会更多一些,最后,你就会发现明显的变化。
-
1
-
0唐师容贯中西,使中医不再虚无缥缈,实乃大医
-
0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唐容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