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香鲸吧
关注: 2,069 贴子: 10,670

抹香鲸交流

  • 目录:
  • 野生动物
全部
  • 2
    樣本收藏在瑞士某博物館,保留的長度為4.5米,估算總長為10至12米,屬小個体
  • 2
    始新世中期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已经取得环球性的分布(目前日本还没有相关化石发现),在东欧,西欧,南北美,巴基斯坦,非洲及南极等均有化石发现,牠们的体型变得更大,其中尤以龙王鲸属(Basilosaurus)最为家喻户晓,可是牠的骨骼结构显示仅能栖息于浅海,真是「既不是龙,也不是王,更不像鲸」。 以下为西陶德龙王鲸(上)及伊西斯龙王鲸(下) 始新世中期的大型龙王鲸科还有辛西娅鲸属(Cynthiacetus)及宽椎鲸属(Platyosphys),这里对辛西娅鲸属(Cynth
  • 3
    露脊鲸属(Eubalaena)现仅存三种 : 北大西洋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及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japonica)据说最大可接近22米﹐三者可能于2至3百万年前分化。有关露脊鲸属的化石记录都相当稀少,已知的化石记录包括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日本的信州露脊鲸(Eubalaena shinshuensis ),冰岛早上新世地层,意大利及北美的晚上新世地层也有化石记录。至于1941年在比利时发现的比利时露脊鲸(Eubalaena belgica)仅包括
  • 14
    渐新世的齿鲸亚目保留了一些龙王鲸科的祖征包括颊齿有双牙根 , 具异型齿 , 牙齿有多附齿尖 。齿鲸亚目的一些近裔共征(synapomorphies)比如前上颌孔的存在能和古鲸亚目及须鲸亚目明显区别出来。 目前被描述的渐新世齿鲸类大多被发现于北美东岸 , 但是没有那个是早渐新世 。 渐新世鲸类的分布 于密西西比州发现了一种体型细小的鲸类化石 , 化石属早渐新世时期的鲁培尔阶 , 该化石样本USNM 186894只有破碎的颈椎 , 胸椎, 腰椎及肋骨化石 , 但是该化石还
  • 3
    灰鲸科有过悠长的演化史,然而有关灰鲸科的起源相当漠糊,近来在欧洲及北美的化石发现显示灰鲸科与须鲸科是有亲缘关系。碎鲸属(Fragilicetus)是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须鲸科属种,整体型态类似灰鲸科及座头鲸属,种类包括晚中新世北海的韦氏碎鲸(Fragilicetus velponi)及早上新世北美的碎鲸属未定种(Fragilicetus sp)。韦氏碎鲸(Fragilicetus velponi)鳞状骨有突出的瘤结节,外枕骨后侧向外有突出物,鳞状骨的下颌窝后突(postglenoid process)也向后突出,显示具有灰
  • 18
    喙鲸科(Ziphiidae)是齿鲸类第二大类群,种类超过20种,在环球海洋均可见其分布﹐然而由于其大洋性分布及深潜的特性,目前对牠们的习性还是所知什少。已知最大的种类包括超过12米的贝氏喙鲸(Berardius bairdii)及长达10米的阿氏贝喙鲸(Berardius arnuxii),近来的研究显示生活在北太平洋的贝氏喙鲸(Berardius bairdii)现被认为是独立种---白令贝喙鲸(Berardius beringiae),此外还有斯里兰卡的霍氏中喙鲸(Mesoplodon hotaula)近来也被认为是新的独立种,均可见喙鲸科种类
  • 0
    辛西娅鲸属(Cynthiacetus)是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中最大成员之一 , 牠的颈椎有较大的椎动脉孔 , 颈椎C3-C5没有垂直膨大的横突 。辛西娅鲸属(Cynthiacetus)主模式种是生活在始新世中期至晚期埃及和北美的麦氏辛西娅鲸(Cynthiacetus maxwelli) , 其中在密西西比州就发现了麦氏辛西娅鲸(Cynthiacetus maxwelli)颅骨 , 颈椎 , 腰椎 , 前肢及其它骨骼的化石 , 在北美其它地区及埃及也发现了麦氏辛西娅鲸(Cynthiacetus maxwelli)的零碎化石。在北美东南部及埃及也发现另一种归属存有
  • 0
    在逆戟鲸亚科及领航鲸亚科出现之前,环球海洋均可见掠食性抹香鲸类的踪影,世界各地均可发现斯卡尔鲸属(Scaldicetus)的牙齿及脊椎等化石,斯 卡尔鲸属(Scaldicetus)可能类似今天的逆戟鲸属(Orcinus)同时分布于海岸及远洋。斯卡尔鲸属(Scaldicetus)牙齿珐琅质最 大的厚度达1.14 mm,逆戟鲸属(Orcinus)的珐琅质厚度仅只有0.2 mm,远比逆戟鲸属(Orcinus)的厚得多,加之牙齿上的皱褶显示适合抓捕猎物,这显示斯卡尔鲸属(Scaldicetus)是出色的掠食者。斯卡尔 鲸属(Scaldicet
  • 1
    美国马萨诸塞州中新世中期(约1500万年前)地层发现的Balaenoptera sursiplana也许是已知最古老的须鲸属种 , 但牠仅只有少量椎骨化石发现 ; 上新世英国的Balaenoptera rostratella(跟Balaenoptera emarginata及Balaenoptera gibbosa同义)形态类似新须鲸类 , Balaenoptera rostratella和小须鲸存有关系 。上新世佛罗里达的佛罗里达须鲸Balenoptera cortesii(Balaenoptera floridana)头骨可达198 cm , 全长可达8米 , 佛罗里达须鲸Balenoptera cortesii颌骨有着Cetotheriophanes capellinii(Cetotherium capellinii)的特征 , 牠属
  • 2
    亚加海豚科(Albireonidae)是生活于北太平洋东部的中型大小海豚超科种类,化石被发现于墨西哥下加利褔亚,美国加利褔亚及日本北海道,所属时期为9百万年前至2百万年前。 威士拿亚加海豚(Albireo whistleri)被发现于墨西哥下加利褔亚,属晚中新世时期,与之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原始鼠海豚科的泰德福特皮斯科鼠海豚(Piscolithax tedfordi)。 泰德福特皮斯科鼠海豚(Piscolithax tedfordi) 威士拿亚加海豚(Albireo whistleri)颅基长达48.8厘米,全长约2.5米,它有相当大的颅骨,
  • 0
    小抹香鲸科(Kogiidae)与抹香鲸科(Physeteridae)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抹香鲸科(Physeteridae)右前颌骨的后端明显胀大,小抹香鲸科(Kogiidae)就不具备这特征,早中新世的蒂普罗鲸属(Diaphorocetus)已表现出这种洐征,故此推测小抹香鲸科(Kogiidae)与抹香鲸科(Physeteridae)在早中新世以前已经分化。 过去认为最古老的小抹香鲸科(Kogiidae)属种是早中新世北意大利的长齿中新小抹香鲸(Miokogia elongata),仅仅只有牙齿化石被发现,尽管长齿中新小抹香鲸(Miokogia elongata)
  • 13
    海豚超 科(Delphinoidea)是齿鲸类中最多样化的类群 , 下分真海豚科 (Delphinidae) , 鼠海豚科(Phocoenidae) , 一角鲸科(Monodontidae) , 肯氏海豚科(Kentriodontidae) , 亚加海豚科(Albireonidae)及海牛鲸科(Odobenocetopsidae) , 它们都具有四个近裔共征(synapomorphies)形态 , 其中真海豚科(Delphinidae)及鼠海豚科(Phocoenidae)的颧突退化 , 研究显示真海豚科(Delphinidae)及鼠海豚科(Phocoenidae)是姐妹群。 肯氏海豚科(Kentriodontidae)可能是一个多源的类群 , 它们于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晚期已取得环球性的
  • 5
    剑吻海豚科(Eurhinodelphinidae)是中新世很常见的齿鲸类 , 除了亚洲 , 世界各地的浅海都可见它们的踪影。有关剑吻海豚科(Eurhinodelphinidae)和其它齿鲸类的关系尚存有争论 , 研究显示剑吻海豚科(Eurhinodelphinidae)和喙鲸科(Ziphiidae)有许多相似的特征 , 近来的研究显示剑吻海豚科(Eurhinodelphinidae)和海豚超科(Delphinida)有密切的关系 , 已灭绝的始恒河豚属(Eoplatanista)比剑吻海豚科(Eurhinodelphinidae)要原始 , 但是和单源的剑吻海豚科(Eurhinodelphinidae)关系最近。 格氏始恒河豚(
  • 3
    一角鲸科(Monodontidae)仅只有一角鲸(Monodon monoceros)及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两种 , 两者生活在北极及亚北极海域 。一角鲸科(Monodontidae)有很悠久的历史 , 但是大多化石没被定种 , 近来在维吉尼亚州及北卡罗莱纳州发现的似独角博哈斯卡鲸(Bohaskaia monodontoides)使一角鲸科(Monodontidae)又添一新属 。 已知最古老的一角鲸科化石记录是来自墨西哥晚中新世地层 , 在墨西哥晚中新世地层发现的短吻狮尾鲸(Denebola brachycephala)是唯一被定种的史前一角鲸科属种 。 在北美
  • 1
    意大利的鲸类化石数量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尤其是露脊鲸类化石相当丰裕,可是露脊鲸属(Eubalaena)的化石记录却相当稀缺。有文献记载于1987年在意大利艾米利亚(Emilia)及托斯卡那分别发现了可能属于上新世的露脊鲸属的腰椎及桡骨化石,然而艾米利亚(Emilia)发现的椎骨化石并没有任何露脊鲸科的洐征;至于在托斯卡那地区发现的桡骨化石相当大,该桡骨长达70厘米,然而该桡骨形态与现存的露脊鲸类完全不符,牠可能属于抹香鲸类。1974年在意大利托
  • 1
    露脊鲸科(Balaenidae)现在仅存四种,包括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北大西洋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及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有关现存的三种露脊鲸属(Eubalaena)被认为在200万年前已经彼此分化。露脊鲸科(Balaenidae)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至晚渐新世,可是有关第三纪的露脊鲸科的化石记录相当稀少,大部分化石均发现于北半球,化石皆属上新世。至于在南半球发现的化石可谓少之又少,过去在巴塔哥尼亚发现的细小毛诺鲸(Mo
  • 0
    .. ”弗氏白鲸(Delphinapterus fockii)”
  • 1
    于意大利东部马雷基亚河晚上新世沉积层发现了真海豚科新种---马雷基亚海豚(Arimidelphis sorbinii) , 它的化石包括不完整的头骨 , 右耳骨 , 下颌 , 牙齿及左前肢。由于Ariminus是拉丁文 , 正是指马雷基亚河 , 因此可以顺理成章的翻译作马雷基亚海豚。 马雷基亚海豚(Arimidelphis sorbinii)曾被误看作是奥氏宽吻海豚(Tursiops osennae) , 后来根据颌骨及吻突来看它和逆戟鲸属有不少相似性。马雷基亚海豚(Arimidelphis sorbinii)是体型细小的逆戟鲸亚科成员 , 有相对较短的吻突
    梦之轩6 1-10
  • 0
    宽吻海豚属(Tursiops )到底有多少种类一直也说不清,过去曾有多达20个种名,但大部分仅只是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的同物异名。目前能确认的种类包括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印太洋宽吻海豚(Tursiops aduncus)及澳大利亚宽吻海豚(Tursiops australis),但是现在可能要增添一种。大西洋西南部的拉耶宽吻海豚(Tursiops gephyreus)在1908年首次被描述,牠长期被视为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的同物异名或者亚种,然而近来收集的样本显示拉耶宽吻海豚(Tursiops
  • 0
    古鲸亚目(Archaeocetes)曾经分布在特提斯海及北大西洋 , 在埃及 , 北美及印巴等地都有相关化石记 录 , 在南半球的古鲸亚目化石记录相当稀少 , 在19世纪新西兰Waihao Greensand发现了古鲸亚目的两颗牙齿化石 , 化石属晚始新世 , 该牙齿化石样本被划作硬齿鲸相似属(cf. Dorudon sp.), 此外在新西兰东岸也发现了硬齿鲸亚科的牙齿及骨骼化石 , 并发现一些可能是龙王鲸亚科的尾椎化石。 硬齿鲸相似属(cf. Dorudon sp.) 牙齿化石 在新西兰Waihao发现了龙王鲸科的颅骨残骸 ,
  • 0
    亚河豚科(Iniidae)现只存一属三种包括奥里诺科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玻利维亚亚河豚(Inia boliviensis)及阿拉瓜亚亚河豚(Inia araguaiaensis),三种是根据颅骨形态,基因及地理差异而被判断为不同的独立种,它们大概于上新世分化。亚河豚科(Iniidae)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可是它们的化石记录却稀少得很,晚中新世的等吻河豚属(Ischyrorhynchus)长久以来被视作是亚河豚科(Iniidae),直至近来等吻河豚属(Ischyrorhynchus)才被认为是恒河豚属(Platanista)的姐妹群,等吻河豚属(Is
  • 2
    在淡水豚中白鳍豚科(Lipotidae)和亚河豚总科(Inioidea)关系较密切 , 至于恒河豚总科被认为是喙鲸科(Ziphiidae)及海豚总 科(Delphinida)的姐妹群。白鳍豚科(Lipotidae)包括在我国中新世淡水沉积层发现的郁江原白鳍豚 (Prolipotes yujiangensis) , 晚中新世太平洋东北海岸的海生属种副拉河豚属/佩阿波特波鲸属(Parapontoporia)及刚灭绝的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郁江原白鳍豚 (Prolipotes yujiangensis)只有一小块吻突残骸 , 牠被认为和刚灭绝的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有密切的关系 , 不
  • 3
    现存的恒河豚科包括印河豚(Platanista minor)和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 , 牠们仅只局促在印度河和恒河 , 和现存的恒河豚属(Platanista)相比 , 史前的恒河豚科成员盖豚亚科(Pomatodelphininae) , 包括前盖豚属(Prepomatodelphis) , 札哈豚属(Zarhachis)及盖豚属(Pomatodelphis)都有极广泛的地理分布 , 牠们还是海生种 。盖豚亚科(Pomatodelphininae)最早的化石记录是来北海盆地(North Sea Basin), 化石属中新世早期至中期。 北海盆地发现的盖豚亚科 , 肯氏海豚科及剑吻海豚科化石 札哈豚属
  • 0
    在秘鲁亚马逊地区发现了属于晚中新世中期(距今1300万年前)的恒河豚亚科 (Platanistinae)左耳骨化石,化石保存的部分长达38 mm,完整的话估计比现今大多数的恒河豚耳骨略大(恒河豚耳骨总长为33.4 mm至 42.3mm,中位数为37.6 mm)。发现的沉积层是属于河流湖泊,因此可以得知这史前恒河豚类是栖息于淡水,由于最古老的恒河豚亚科化石是来俄勒冈州发现的早中新世颌骨化石,从化石记录来看恒河豚亚科 (Platanistinae)可能在早中新世或之前起源自北太平洋,在中
  • 0
    在斯洛伐克发现了属于中新世中期的恒河豚总科的颅骨残骸,化石距今1300至1270万年前,包括吻部及下颌残骸连同70颗牙齿被发现,化石样本编号为SNM Z 24851。化石样本SNM Z 24851前列牙齿保留了恒河豚总科原始特征,齿冠具有纵向的细沟,牙齿保留了盖豚亚科(Pomatodelphinine)的特征,牙齿与今天的恒河豚那样平滑的齿冠大不相同,此外化石样本SNM Z 24851的吻部及下颌骨背侧平坦,这也符合盖豚亚科(Pomatodelphinine)的特征,故此它是被划归盖豚亚科(Pomatodelphinine
    銀泰呈祥 12-26
  • 0
    布氏印加喙鲸(Incacetus broggii)是被发现于秘鲁中新世皮斯科组的小型喙鲸科属种 , 牠有着海豚下目及喙鲸科的特征 , 有较短而深的吻突 , 并保留了开阔的吻中沟 。布氏印加喙鲸(Incacetus broggii)有较平坦及相对宽阔的上腭 , 上下颌都长满牙齿 。布氏印加喙鲸(Incacetus broggii)有不对称的头骨 , 耳外骨和海豚下目的相似 , 但是鼓泡有着明显的外垂直褶皱 , 这明显是典型的喙鲸科特征。 布氏印加喙鲸(Incacetus broggii)大小相当于小型的真海豚科属种 , 体型要较大多
    銀泰呈祥 12-24
  • 0
    近来在亚南极海底发现了两具喙鲸科的颅骨化石 , 两具颅骨都和中新世南非的角非喙鲸(Africanacetus ceratopsis)的相似 , 从颅骨大小来看该喙鲸全长约6米 , 由于该颅骨的缝完全融合 , 因此该化石样本是属于成体。亚南极海底发现的化石样本吻部轮廓和柏氏中喙鲸(Mesoplodon densirostris)及杰氏中喙鲸( Mesoplodon europaeus)的相似 , 但是亚南极的化石样本有更宽阔及粗状的吻部。 角非喙鲸(Africanacetus ceratopsis) 亚南极的化石样本有圆顶状的下颌脊 , 前颌骨囊窝侧斜 , 这
    oainiZzz 1-11
  • 0
    淡水豚是生活于印度,中国及南美的淡水 , 江口及海岸 , 属于非单源的齿鲸类类群 。根据分子学及形态学上的分析 , 亚河豚科及拉河豚科属于姐妹群关系 ,和其他淡水豚疏远。于这进化枝上现存的成员只有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 及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 , 亚河豚只出现于亚马逊及奥里诺科河流 , 拉河豚只生活于南美东南部浅薄的海岸水域。于19世纪50年代的南美发现了一些淡水豚化石 , 根据其面部及顶部形态分析而把这些淡水豚化石划归作亚河豚科或拉河
    szjinjia00 1-11
  • 1
    现存的拉河豚科属种仅存生活于南美的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 , 在南美的史前拉河豚科化石记录包括晚中新世阿根廷的拟拉河豚属(Pontistes) , 晚中新世秘鲁的短吻河豚属(Brachydelphis)及早上新世秘鲁的上新拉河豚属(Pliopontos) , 在阿根廷的巴拉那河(Parana River)也发现了新第三纪的拉河豚属未定种(Pontoporia sp)及拉河豚科不定种(Pontoporiidae indet)离散的耳外骨化石。 短吻河豚属未定种(Brachydelphis sp)和上新拉河豚属未定种(Pliopontos sp) 马泽亚斯短吻河豚(Brachydelphis
  • 1
    拉河豚科(Pontoporiidae)现只有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硕果仅存,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一般长达1.21米至1.77米,仅只局限于南美东岸。过去拉河豚科(Pontoporiidae)有许多史前种类,尤其是智利就发现了至少两个种类:马泽亚斯短吻河豚(Brachydelphis mazeasi )及贾纽厄短吻河豚(Brachydelphis jahuayensis),前者距今1300万年前至1100万年前,后者是最近被命名的新种,距今900万年前。贾纽厄短吻河豚(Brachydelphis jahuayensis)颅基可长达33.3厘米,颅骨的大小宽度比今天的拉河
  • 0
    现存的喙鲸科有多达21个被确认的属种 , 它们的体型维持于4至12米 , 以深海的头足类为食。由于适应了深海的环境 , 因此非常罕见 , 尽管于鲸类中有着高度多样性的种类 , 但现在对喙鲸科的认知还是极稀少的。喙鲸科的化石记录相对其它鲸类而言是非常罕有的 , 而且发现喙鲸科化石多半是在深海海床打捞出来的。于南非沿海就有许多喙鲸类化石发现 , 发现化石的深度是在100-1000米之间。于当地发现的喙鲸类就多达八属及十个新种 , 这些化石提供了许多
    祖海滨 1-13
  • 1
    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是分布广泛的须鲸类,它们素以跃身击浪,鲸尾及胸鳍拍浪以闻名。北太平洋,大西洋及澳洲的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种群体色及鳍肢颜色也略有不同。有关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的化石记录要追溯至更新世中期,化石被发现于日本。 史前的座头鲸属(Megaptera)历史一 直含糊,智利发现的赫氏座头鲸(Megaptera hubachi)属早上新世,赫氏座头鲸(Megaptera hubachi)全长约6米。赫氏座头鲸(Megaptera hubachi)的鳞状骨,额骨,齿骨及吻部形状
  • 2
    众所周知小须鲸是世界性的鲸类 , 但是近来的研究认为真正的小须鲸只局限于北半球 , 至于南半球的小须鲸可能是亚种或者是独立种。 过去小须鲸种群可分作两个不同的独立种 , 一种是小须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 另一种是体型较大的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 bonaerensis) , 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 bonaerensis)是刚被视作独立种。过去专家认为小须鲸有三个亚种 : 北大西洋小须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acutorostrata) , 北太平洋小须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scammoni) , 南
  • 0
    真海豚属(Delphinus)也许是真海豚科中最古老的种类,已知最古老的种类是智利发现的多梅科真海豚(Delphinus domeykoi),多梅科真海豚(Delphinus domeykoi)生活于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在意大利也发现了短吻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的化石,化石属上新世。在澳洲,新西兰及日本也发现了属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疑似真海豚属(Delphinus)的化石,在塔斯马尼亚发现的一具真海豚科骨骼化石估算长达12呎,它的肋骨及臂骨化石形态介乎于宽吻海豚属(Tursiops)与真海豚属(Delphinus)
  • 0
    在加利褔亚拉古纳峡谷(Laguna Canyon)发现了大量属于早中新世的鲸类化石,在当地发现的齿鲸类包括异海豚科(Allodelphinidae),剑吻海豚科(Eurhinodelphinidae)及鲨齿鲸科(Squalodontidae),此外也发现了始弓鲸科(Eomysticetidae),新须鲸科(Cetotheriidae)及三种长有牙齿的原始须鲸类化石,化石距今1900万年前至1700万年前。 拉古纳峡谷发现的恒河豚科及异海豚科化石 三种长有牙齿的原始须鲸类包括莫那印鲸属(Morawanocetus),艾什欧鲸属(Aetiocetus)及另一具分类位置不明的须鲸
    5589014wq 1-23
  • 0
    在南極一共有七類逆戟鯨--A型 , 浮冰型,哲拉什,C型,D型,還有與过客型相近的AntA2型 克罗泽群岛(Crozet Islands)屬亞南極,該島海洋有D型及克罗泽群岛型"Crozet type" 克罗泽群岛型"Crozet type"紋狀與A型 還是有點不同,克罗泽群岛型"Crozet type"食性包括鱼類,海鳥及海生哺乳類,完全不偏食,也可算南極第七類逆戟鯨 克罗泽群岛型"Crozet type"
  • 7
    斯里兰卡的霍氏中喙鲸(Mesoplodon hotaula)首次于1963年被描述,在1965年被认为是银杏齿中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的同物异名,但是直至近来根据线粒体及细胞核研究显示霍氏中喙鲸(Mesoplodon hotaula)的基因是有别于银杏齿中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 霍氏中喙鲸(Mesoplodon hotaula)雄鲸体长386 – 432 cm,银杏齿中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雄鲸体长为472 – 496 cm,体型比银杏齿中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的略小。 霍氏中喙鲸(Mesoplodon hotaula) 此外根据头骨形态来看,霍氏中喙
    lweyuya 1-13
  • 2
    在秘鲁南部的Paracas组发现了三种新的古鲸亚目化石 , 化石属始新世中期 , 当地发现了两种新的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属种及一种未命名的原鲸科(Protocetidae)新种化石。当地发现的原鲸科(化石样本MUSM 1443)残骸只有部分颅骨及几块颅后骨骼化石发现 , 根据化石样本MUSM 1443的骨骺融合来看该个体是完全成熟的。化石样本MUSM 1443和其它同时期的原鲸科属种同样具有较少数目的胸椎 , 有适度拉长的躯干骨骼 , 它的躯干骨骼和始原鲸属(Eocetus)的相似 , 不过化石样本
    z19881022 1-23
  • 1
    四贺噬抹香鲸(Brygmophyseter shigensis)属中新世中期 , 过去的学名包括四贺斯卡尔鲸(Scaldicetus shigensis)及四贺长野鲸(Naganocetus shigensis) 。四贺噬抹香鲸(Brygmophyseter shigensis)的左右下颌齿骨都近乎完整 , 保留的左下颌齿骨长度约120 cm , 根据下颌齿骨长度估算 , 四贺噬抹香鲸(Brygmophyseter shigensis)的颅骨至少长约150 cm , 四贺噬抹香鲸(Brygmophyseter shigensis)体长约7米。四贺噬抹香鲸(Brygmophyseter shigensis)是抹香鲸类演化史中最重要的一环 , 它有渐新世齿鲸类原始的型态 ,
  • 0
    双齿东格鲁吉亚海豚(Kharthlidelphis diceros)被发现于高加索,化石属晚渐新世时期,它保留了两具颌骨残骸。第一具化石是上颌骨前部,颌骨侧面扁平,背部有脊状物,颌骨腹面有宽阔的腭沟,但是颌骨前边没有腭沟。颌骨左边保留了16颗牙齿,右边保留了23颗牙齿,牙齿呈圆锥状。双齿东格鲁吉亚海豚(Kharthlidelphis diceros)与其他齿鲸类最大的分别是,上颌骨有一对扩大的顶牙并向前及横向伸出 , 左牙的直径是右牙的两倍 , 牙齿植入上颌骨,顶牙的牙根末端
    銀泰呈祥 11-27
  • 5
    过去在南非海洋出没的逆戟鲸均被视为A型逆戟鲸,然而事实上在南非远洋同時存在了另一类侏儒逆戟鲸,该类逆戟鲸较一般逆戟鲸要小1.5至2米,雄鲸仅长6米,雌鲸仅只有4.78米。南非的侏儒逆戟鲸有相对较大的鳍及背鳍,此外背部的灰色鞍状纹较狭窄,有较大的眼斑﹐与C型及D型那样缩小而倾斜的眼斑完全不相同。南非的侏儒逆戟鲸上颌骨及下颌骨每排分别只有11至12颗牙齿,齿数目比其他逆戟鲸的要少,此外牙齿严重磨损,显示牠们有捕食鲨类的习
    LYN773nice 1-21
  • 3
    在维吉尼亚州及秘鲁发现的抹香鲸类化石,两者有密切的关系 Orca semseyi牙齿化石样本
  • 1
    意大利南部发现的真海豚科化石 , 更新世时期 , 该化石和短肢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的相似 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新西兰的伪虎鲸属的头骨和现存的伪虎鲸 北美发现的上新世领航鲸亚科不定种化石
  • 0
    于1897年的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史前抹香鲸类牙齿 , 它被命名作Scaptodon lodderi 。Scaptodon lodderi没有颌骨化石发现 , 仅只有牙齿保留 。Scaptodon lodderi牙齿保存部分长度为113mm(沿着牙齿凸面量度) , 牙根底部宽 41 mm 。 Scaptodon lodderi有较笨重平坦的牙根及较深的髓腔 , 这些特征于海波鲸属(Hoplocetus)也存在的 , 但是海波鲸属(Hoplocetus)齿冠有颈缩 , 牙根也不宽阔 , 此外牙齿朝齿尖方向也逐渐变尖。Scaptodon lodderi牙齿表面上的白垩质延至牙齿凸面
  • 0
    1994年加拉帕戈斯群岛一带的海洋曾发生一起伪虎鲸袭击抹香鲸的事例,25头伪虎鲸袭击20至25头抹香鲸(没有成年雄鲸),最大的雌鲸只有12米。在这袭击还有15头宽吻海豚伴随伪虎鲸(宽吻只是打酱油),袭击维持30分钟,抹香鲸鳍肢留下伤口外并没有任何抹香鲸被杀。此外短肢领航鲸也曾袭击过抹香鲸。 伪虎鲸会袭击原海豚及真海豚,在1983年的夏威夷曾有杀死座头鲸幼鲸的记录。另外,在哥伦比亚的海域也有袭击成年座头鲸的记录。 以后也有一些伪虎鲸
  • 0
    克氏金鲸(Chrysocetus healyorum)是被发现于南卡罗莱纳州 , 化石属晚中始新世至早晚始新世 , 根据化石来看克氏金鲸(Chrysocetus healyorum)是归属硬齿鲸亚科 , 它的体型要较奥西里斯撒格哈鲸(Saghacetus Osiris)来得大 , 但要小于海乡鲸(Pontogeneus brachyspondylus) 。海乡鲸(Pontogeneus brachyspondylus)体长约10米 , 化石被发现于亚拉巴马州晚始新世地层 , 在埃及也发现了海乡鲸相似种(Zeuglodon cf brachyspondylus)的化石。 克氏金鲸(Chrysocetus healyorum) 胸椎的骨端和椎体的连接非常松散或
  • 1
    巴基鲸科是最古老的鲸目成员 , 一共有四属包括巴基鲸属Pakicetus , 鱼中兽属Ichthyolestes , 娜拉鲸属Nalacetus及喜马拉雅鲸属Himalayacetus。 巴基鲸属要比娜拉鲸Nalacetus ratimitus大出5% , 要较鱼中兽Ichthyolestes大出29% , 巴基鲸属一共有两种包括Pakicetus inachus 和Pakicetus attocki , Pakicetus attocki的大小相当于一头美洲郊狼 , 另一属种Pakicetus inachus颅基长度保留的部分长14.5厘米 , 从保留的颅骨部分推算原来的长度为30至35厘米 , 不过巴基鲸属种的头骨也不过是雷明顿鲸科中的
  • 3
    于埃及的Fayum北部Qasr el-Sagha地层发现了新种的古鲸亚目施特勒默尔鲸(Stromerius nidensis), 化石包括了有铰接的胸椎 , 腰椎及尾椎 , 时期是晚始新世的中期(Priabonian中期)。施特勒默尔鲸(Stromerius nidensis) 有别其他已知的古鲸类在于腰椎的metapophyses较长且向前导向。施特勒默尔鲸(Stromerius nidensis)较同时代的奥西里斯撒格哈鲸Saghacetus osiris 较大但要较硬齿鲸属 Dorudon atrox 来得细小。施特勒默尔鲸(Stromerius nidensis)是被划归作龙王鲸科中新的亚科施特勒默尔鲸亚科(St
  • 1
    小露脊鲸科(Neobalaenidae)现只有小露脊鲸(Caperea marginata)硕果仅存,化石记录相当稀少,化石样本PA165 及 PA 166被发现于安哥拉,属晚中新世。化石样本PA165 及 PA 166的外枕骨向后延至枕髁,眶上骨悬垂于额骨及颅顶骨并与上颌骨交汇,顶骨向前突出并背向骨的眶上突,以上特征均显示具有小露脊鲸科(Neobalaenidae)的洐征。化石样本PPA165 及 PA 166的外枕骨后延介乎在今天的小露脊鲸及其他须鲸类之间,化石样本PPA 165 及PA 166的外枕骨与灰鲸科及须鲸科也非常相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