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
-
1你能求戒,得戒体,就能有相当的把握让你不去犯戒。如果你不去受这个戒,没有通过羯磨法得这个戒体,你本能烦恼的冲动,就容易犯那种错误。 你受了戒,就有一种力量在阻断它,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比如你受了菩萨戒,说明你曾经有过暂时的发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结上那个因缘。 你的心态已经跟一般不发心的人不一样了,你的生命的质量发生了变化。纵然你烦恼重,破了戒下地狱,但是你受菩萨戒的那种余分还能发挥
-
2不要评价出家人, 就算是一片袈裟, 鬼神看见都能得到利益! 这个师父好, 那个师父不好。 哪个师父都好, 只要他披上袈裟, 他是佛弟子, 我都赞叹他, 把他当贤人看, 当圣人看。 至于他个人的因果, 他自己会承担的, 跟我毫无关系, 我不会替他背因果。 《十轮经》是专讲这种情形, 佛的(出家)弟子 不论破戒犯戒到什么程度, 都不许国王制裁,这是佛说的。 就是一片袈裟, 鬼神见着也能得到利益。 人糊涂,不知道利害关系, 只知道
-
30321112如何修正自己的身心,使自己能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能使自己心灵深处得到净化和清理,使自己身心健康,生活在快乐之中,还能给众生做出好的榜样利国利民,利人利己,要有实做实行的精神,才能真正的利益自己利益他人。佛法讲回光返照,是照自己的毛病和不足,并不是找别人的不是和毛病。 当你背后说别人时,就给别人消业了,你自己增加罪了,这是吃亏的买卖,千万做不得。举头三尺有神灵,我们每做的一件事乃至一言一行,不但诸佛15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得失平常心,全在一念间,“得勿喜,失勿悲”,靠的是用一个好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与纠葛。不为一些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不为一些鸡毛蒜皮闷闷不乐。具备了良好的心态,就不会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就不会有时时刻刻的怨天尤人。771210109《吉祥经》[玫瑰][玫瑰][玫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 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305吧里很静~静的贴都很少更新!知道师兄们都静修~清修中~但我仍然希望大家多在吧里多发言~130557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yMzg1MDU2MA==.html#paction9一楼顶礼: 南无大势至菩萨!148155143812110751612人生,最痛苦者莫过于生死。 出家,顾名思义就是剃烦恼丝,出生死家。因为,烦恼是生死的根源。 出家有多种:有出世俗家的,有出烦恼家的,有出无明家的,也有出生死家、出三界家等等。然而,让心灵出尘才是最真实的出家。 有人说“出家”是在逃避现实生活。可是,现实生活到底是什么呢?人之一生,谁都不能逃避的现实生活就是:生、老、病、死、苦。在这五欲横流、利欲熏心的业识茫茫大海之中,有多少人不为物所累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