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现的错误有151处,如下。
1.前言第1页:前言标题“倚柳赶笺”,“赶”应为“题”。(出自纳兰词《踏莎行》)
2.前言第2页13行:“嫌弃官场的山泽鱼鸟之龌龊”, “山泽鱼鸟之思” 出自《纳兰君神道碑铭》,是出世、归隐思想,把其说成“龌龊”是因为笺注者没有明白此话的意思。
3.前言第2页14行:“禄蠢”,“蠢”应为“蠢”。
4.前言第2页下4行:“禄水亭”, “禄”应为“渌”。
5.前言第4页2行:“陈廷悼”,“悼”应为“焯”。
6.前言第4页10行:“护驾”,“护”应为“扈”。
7.前言第4页下6行:“月尤”,应为“月光”。
8.前言第5页12行:“络尘”,应为“缁尘”。
9.前言第5页14行:“峨眉”,应为“蛾眉”。
10.前言第6页15行:“纤火”,应为“野火”。
11.前言第6页16行:“山海几翻覆”,缺字,应为“山海几经翻覆”。
12.前言第6页17行:“越马横刀”,“越”应为“跃”。
13.前言第6页17行:“莫把韶华了”,缺字,应为“莫把韶华轻换了”。
14.前言第7页1行:“红寥”,“寥”应为“蓼”。
15.前言第7页2行:“百灵趣”,“趣”应为“趋”。
16.前言第7页10行:“漂泊”,应为“飘泊”。
17.前言第7页下2行:“残她”,“她”应为“灺”。
18.前言第8页下6行:“倚柳赶笺”,“赶”应为“题”。
19.前言第8页下5行:“况周颐评为‘国初第一词人’”,“人”应为“手”。
20.前言第8页末尾写道“精选一百三十五首”,查了三遍目录都是一百三十四首。
21.正文9页6行:“徘恻”,应为“悱恻”。
22.第23页10行、第24页11行,一个写成“淡月淡云”,一个写成“澹月澹云”,写法不一致。
23.第22页12行:“一弦一度思华年”,“度”应为“柱”。(李商隐诗句)
24.第26页12行:“附马”,应为“驸马”。
25.第27页1行:“不仅”,应为“不禁”。
26.第30页10行:“玉杆臼”,“杆”应为“杵”。
27.第30页10行:“王柞日”,“柞”应为“杵”,“日”应为“臼”。
28.第30页16行:“海诸”,“诸”应为“渚”。
29.第30页16行:“海搓”,“搓”应为“槎”。
30.第30页17行:“搓上”,“搓”应为“槎”。
31.第30页17行:“乘搓”,“搓”应为“槎”。
32.第30页18行:“诸次”,“诸”应为“渚”。
33.第33页9行:“春浅”,“浅”应为“残”。
34.第34页1行:“反复故人心,中有相思字”(韦应物诗句),弄错,应为“反复相思字,中有故人心。”
35.第37页下3行:“愁红”有两个,重复删除第二个。
36.第39页2行:“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秋”应为“春”。
37.第39页11行:“道”,应为“到”。
38.第42页3行:“倚窗”,应为“绮窗”。
39.第45页10行:“的的”,多一个“的”。
40.第47页下6行:“下楼”应为“小楼”。
41. 第47页下3行:“却傍金笼教鹦鹉”(柳永词句),“教”应为“共”。
42.第50页2行:“城阕”应为“城阙”。
43.第50页5行:同上,有两处。
44.第50页下8行:同上,有一处。
45.第53页15行:“漂泊”,应为“飘泊”。
46.第53页下5行:“孙遭绚”,人名写错,“遭”应为“道”。
47.第54页下3行:“漂泊”,应为“飘泊”。
48.第54页下2行:“漂泊”,应为“飘泊”。
49.第54页2行:将“西风”注解为“秋风”,但是在后面的“鉴赏”中却说“所写的是冬景”,前后矛盾。(“西风”可以注解为“秋风”,但要注意语境。字典中的解释是“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其实,冬天也刮西风。)
50.第55页:《点绛唇》(别样幽芬)一词,未标注副题“咏风兰”,但在注解中却唐突地出现了“风兰”词条,如果是初读纳兰词,会给人莫名其妙之感。
51. 第55页下2行:《点绛唇》(别样幽芬)一词,前面没有提到“张见阳”这个人,但注释“湘江”词条唐突出现“当时张见阳任湖南江华县令”字样,看着糊涂。(实质上张本有“题见阳画兰”副题,但是注者并未加注明。)
1.前言第1页:前言标题“倚柳赶笺”,“赶”应为“题”。(出自纳兰词《踏莎行》)
2.前言第2页13行:“嫌弃官场的山泽鱼鸟之龌龊”, “山泽鱼鸟之思” 出自《纳兰君神道碑铭》,是出世、归隐思想,把其说成“龌龊”是因为笺注者没有明白此话的意思。
3.前言第2页14行:“禄蠢”,“蠢”应为“蠢”。
4.前言第2页下4行:“禄水亭”, “禄”应为“渌”。
5.前言第4页2行:“陈廷悼”,“悼”应为“焯”。
6.前言第4页10行:“护驾”,“护”应为“扈”。
7.前言第4页下6行:“月尤”,应为“月光”。
8.前言第5页12行:“络尘”,应为“缁尘”。
9.前言第5页14行:“峨眉”,应为“蛾眉”。
10.前言第6页15行:“纤火”,应为“野火”。
11.前言第6页16行:“山海几翻覆”,缺字,应为“山海几经翻覆”。
12.前言第6页17行:“越马横刀”,“越”应为“跃”。
13.前言第6页17行:“莫把韶华了”,缺字,应为“莫把韶华轻换了”。
14.前言第7页1行:“红寥”,“寥”应为“蓼”。
15.前言第7页2行:“百灵趣”,“趣”应为“趋”。
16.前言第7页10行:“漂泊”,应为“飘泊”。
17.前言第7页下2行:“残她”,“她”应为“灺”。
18.前言第8页下6行:“倚柳赶笺”,“赶”应为“题”。
19.前言第8页下5行:“况周颐评为‘国初第一词人’”,“人”应为“手”。
20.前言第8页末尾写道“精选一百三十五首”,查了三遍目录都是一百三十四首。
21.正文9页6行:“徘恻”,应为“悱恻”。
22.第23页10行、第24页11行,一个写成“淡月淡云”,一个写成“澹月澹云”,写法不一致。
23.第22页12行:“一弦一度思华年”,“度”应为“柱”。(李商隐诗句)
24.第26页12行:“附马”,应为“驸马”。
25.第27页1行:“不仅”,应为“不禁”。
26.第30页10行:“玉杆臼”,“杆”应为“杵”。
27.第30页10行:“王柞日”,“柞”应为“杵”,“日”应为“臼”。
28.第30页16行:“海诸”,“诸”应为“渚”。
29.第30页16行:“海搓”,“搓”应为“槎”。
30.第30页17行:“搓上”,“搓”应为“槎”。
31.第30页17行:“乘搓”,“搓”应为“槎”。
32.第30页18行:“诸次”,“诸”应为“渚”。
33.第33页9行:“春浅”,“浅”应为“残”。
34.第34页1行:“反复故人心,中有相思字”(韦应物诗句),弄错,应为“反复相思字,中有故人心。”
35.第37页下3行:“愁红”有两个,重复删除第二个。
36.第39页2行:“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秋”应为“春”。
37.第39页11行:“道”,应为“到”。
38.第42页3行:“倚窗”,应为“绮窗”。
39.第45页10行:“的的”,多一个“的”。
40.第47页下6行:“下楼”应为“小楼”。
41. 第47页下3行:“却傍金笼教鹦鹉”(柳永词句),“教”应为“共”。
42.第50页2行:“城阕”应为“城阙”。
43.第50页5行:同上,有两处。
44.第50页下8行:同上,有一处。
45.第53页15行:“漂泊”,应为“飘泊”。
46.第53页下5行:“孙遭绚”,人名写错,“遭”应为“道”。
47.第54页下3行:“漂泊”,应为“飘泊”。
48.第54页下2行:“漂泊”,应为“飘泊”。
49.第54页2行:将“西风”注解为“秋风”,但是在后面的“鉴赏”中却说“所写的是冬景”,前后矛盾。(“西风”可以注解为“秋风”,但要注意语境。字典中的解释是“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其实,冬天也刮西风。)
50.第55页:《点绛唇》(别样幽芬)一词,未标注副题“咏风兰”,但在注解中却唐突地出现了“风兰”词条,如果是初读纳兰词,会给人莫名其妙之感。
51. 第55页下2行:《点绛唇》(别样幽芬)一词,前面没有提到“张见阳”这个人,但注释“湘江”词条唐突出现“当时张见阳任湖南江华县令”字样,看着糊涂。(实质上张本有“题见阳画兰”副题,但是注者并未加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