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些事儿
之教育篇
Z:男,48岁,高中之前都在姜堰市下属的娄庄乡上学。座右铭:自己的路自己走出来。
在一个在当时来说十分偏远的农村,上学即使不算奢侈,在父母肩上也会是个沉重的负担。当那些在河水边捞鱼,在田地里玩耍的时代过去,Z就开始了上学,相当于咱们小学的课,当时的小学,是没有校舍的,授课是由当地一些有文化的人到一个个村子去上课,而且小学没有现在教条下的一板一眼,基本上是老师传授一些基本常识和数学上的基本运算,而且大多与玩闹为主,这也是Z学习中短暂的幸福时光了,也正是因为小学教育的不系统,所以学生的知识比较零散,到了初中和高中也就会比较吃力,这也是初高中农村家庭的孩子退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并没有施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所以家里支付不起几个孩子全都上学的负担,比如Z,他的哥哥和姐姐就没有上完学。但Z在努力下还是坚持下来了。而在Z的记忆中,他们小学应届只有3人毕业。
时间流逝,到了高中,在当时乡镇的初中。升学率为25%。Z不得不选择告别住了多年的家里的草房,到乡里的学校去寄宿。Z家里的房子到了80年代才换成砖房,2009年才改建成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砖房。往返是靠家里买的一辆自行车,全村200多人只有这一辆。随后就开始了艰苦的高中生活,每天每天的做题就不用多说了,基本上当地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把每天当成高三了。那时学生很少,全年级一共4个班,2个文科,2个理科。大致说一下当时的生活环境,Z寄宿的学校的宿舍十分拥挤,20多个人在一间房间内,睡的是传说中的大通铺,当时能由于瓜果蔬菜比较少,每天的真正的粮食补充就是一斤米,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米交给学校食堂,全天的饭也就是这一斤米了。南方`的冬天不同于北国的冬天,并没有呼啸而来的凛冽寒风,只是一出门扑面而来的是冰冷的液珠,这就是所谓的湿冷吧。即便是在现在,南方也是没有暖气的,如果不安空调,在家也会哆嗦。在学校的生活不可谓不艰苦,不过绚丽的凤凰也正是在经历过炙炎的考验后才有那展翅高飞的那一刹那。
Z1979年高考,改革开放的第二年,那时的大学真的是精英教育,而高考哪里仅仅是独木桥,它是一根在空中摇摆不止的钢丝,压力在你踏上对岸之前都会像黑手一样,紧攥着你的心,紧捂住你的鼻,此刻没有办法,面对着1%的升学率,你可以闭上眼睛纵身一跃,期待崖壁上有那个平台能让你东山再起,总比在中心黯然落下直至谷底要好。不过Z决定自己要搏,总分315,数学83,物理87,语文54,化学45,政治46,附加考的英语只得了9分。也许重理轻文在Z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这也成为了Z终身的遗憾,他跟我说:“我总是很后悔上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语文,地理,历史,这些才是真正能让人有内涵的东西啊。”不过后悔的Z也没有办法,若不这么偏科,他也不会成为当年全乡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现实总是很残酷,他往往让你丢下了所有,历尽千辛万苦,才让你通过,伫立山头,回首萧瑟处,不禁愁绪万千。并且,当你继续一步一步蹒跚地前进时,每一个守关的将领都会向你索要以前丢下的一切。
我很佩服每一个从那个年代走出的学子,不仅仅是磨难,甚至到了煎熬,不知我还应怎么抱怨现在条件差,压力大,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真的应该丢掉泛滥的牢骚,潜心地真正一心一意地为自己的理想再拼下一个又一个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