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可签
7
级以上的吧
50
个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2月20日
漏签
0
天
建筑理论吧
关注:
53
贴子:
275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游戏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2
回复贴,共
3
页
,跳到
页
确定
<返回建筑理论吧
>0< 加载中...
理论研究
收藏
回复
61.173.3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0
1楼
2006-05-18 20:56
回复
chinanorthwind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古往今来,已经有多少研究建筑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些都是智慧的头脑"研磨"的结果.
然而,智慧是别人的.要想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己还要重新研磨一次.而且,这些书中有很多错误的东西,都要区鉴别之.需要去伪存真.
禁言 |
解禁 |
2楼
2006-05-18 21:37
回复
收起回复
chinanorthwind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原始的人类是靠狩猎为生的,后来饲养业、种植业逐步发展起来,人们不再频繁地迁徙,有了定居的可能和需要。是定居促使人类创造出原始的建筑。可见,建筑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原始的建筑我国有考证,即所谓的北方的木骨泥墙建筑和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这些都是发掘出来的历史遗迹。这是否是建筑的原点呢?肯定不是,我想即便是这些建筑也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才形成的。
对于建筑的原点,教士劳吉尔曾经做过一个假说并且绘制出了想象图:几棵大树被作为柱子,在树杈上架立上树枝就是梁,铺上树叶就是屋顶。形成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
禁言 |
解禁 |
4楼
2006-05-18 22:37
回复
收起回复
chinanorthwind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对这个建筑的原点应该进行精细的考察,因为这是建筑的原型。无论今天的建筑怎么复杂高技,都是从此生发出来的。正如爱因斯坦喜欢回到柏拉图一样,建筑师也应该常回到“原始木屋”的母体。
原始的木屋虽然简单,但他承载了几乎所有的建筑的方面。
我曾有一些解析:
为了远行,不得不一次次回顾。
为了清晰,让我们再次回到原点。
原始的木屋:
几根柱子支起一个屋顶——结构
为了遮蔽风雨——功能
取用了当地的木柱、茅草——材料
用绳索等将起连接起来——施工
屋顶的茅草上也许糊了些泥巴——构造
建在不易被野兽侵袭的地方——规划
考虑到冬日的阳光照射,遮蔽北风的侵袭——风水
大一点的有几个房间:灶堂、就寝----空间结构
有摆放祖宗牌位的一块地方---文化
如果是个村落,则有集会的广场、大一点房子——公共空间、公共建筑
。。。。。
这个原型几乎承载了现代社会所有的方面。
禁言 |
解禁 |
5楼
2006-05-18 22:46
回复
收起回复
chinanorthwind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一方面原始木屋具有自然属性。可以看到,无论原始木屋运用了物质材料,这种材料是从自然界直接取来的,木材是从树上砍伐的。木屋立而不倒,其防风雨等,也要符合相应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它有意识属性,不是说它可以思维,而是说它打上了人的精神的烙印,人对它进行加工需要投入智力和思考。它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也可以归进广义的意识属性。可见,木屋是经过意识加工物质自然。——人化自然。
原始木屋的实质是创造性,创造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自然属性的一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当代的建筑材料科学、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学,都是从这一个分支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初的建筑自然科学一面,没有系统的理论,可以说主要是靠直觉,经验行事。哥特式教堂非常宏伟,但是也没有精密的计算支持之。只是,后来牛顿力学产生后,力学才逐步完善起来。后来的微积分等现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力学的进步。材料科学也是伴随着化学、冶炼技术等进步逐步发展起来。没有整个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就没有建筑材料、结构、设备、机械的发展,也就没有今天所谓的现代建筑。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古人只能设计出古典建筑,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他们为时代科技所限,并不是他们不如我们聪明。另一方面,我们要设计出现代建筑,要创造符合我们时代的建筑,首先也要全面掌握最新的建筑科技。站在时代前沿的建筑师,还要善于将新的科技吸取、转化到建筑中来,为我所用。而不要墨守成规地抱着过时的技术不放。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设计水平的瓶颈很大一个方面就是技术落后的制约。
禁言 |
解禁 |
6楼
2006-05-18 23:24
回复
收起回复
chinanorthwind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对材料结构科学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对于这个方面的建筑学,是最有“确实性”的。完全可以精密地、实证地研究。因此在这个方面谈不上什么困惑,只是尽量去学习罢了。(材料、结构、乃至设备是建筑学稳固的基石,是坚实的大地,而建筑学的大厦越是往上越是虚无飘渺,难以捕捉)。
掌握了建筑材料结构的前沿知识,也只能算作一个工程师。即使按照维特鲁威的观点“实用、坚固、美观”的三分法来看,也只是掌握了三分之一的建筑学。
禁言 |
解禁 |
8楼
2006-05-19 00:26
回复
收起回复
chinanorthwind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对建筑有什么参考意义呢?
我认为,建筑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层次:
1。生理需要——建筑的坚固性和安全性、日照、温度、湿度、防雨等。
2。实用性——功能安排的合理性、空间大小连接满足相应活动。
3。舒适性——身份感、归属感。
4。艺术——形式美、神秘体验、场所感。
对于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人们通过经验总结、制定出一系列建筑规范来制约建筑师的设计。中等层次的满足,也有大量工程经验的总结。如我国出的《建筑设计资料集〉,可作为功能安排的参考书籍。过去,我不太重视这些书的学习,其实这是属于建筑师的基本功。
禁言 |
解禁 |
11楼
2006-05-19 01:28
回复
收起回复
chinanorthwind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可见对于建筑中高层次的需求的研究是建筑学的前沿。但现在有很多人,甚至社会风气有时也会走进了误区:1。过高抬高建筑的艺术性,忽视、牺牲低层次的需求。2。将高层次的需求庸俗化为形式、造型的游戏。3。没有认识到建筑给人的满足感是整体性的,低层次满足的失败会导致整体的失败。
以一个小区的规划来说,层次由低到高因考虑的是:住宅的户型的合理性——住宅单体的节能交通等合理符合规范——住宅组团的朝向、日照、通风等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居住区规划结构合理——区域配套设施齐全——景观结构——建筑形式——文脉等。
禁言 |
解禁 |
12楼
2006-05-19 01:59
回复
收起回复
218.80.9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对于这种建筑需求的层级性,在我国的政策中也有反映,例如“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13楼
2006-05-19 11:21
回复
收起回复
218.80.9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把一栋普通的民房和一座教堂做个对比。除了体积大小的区别外,显而易见,教堂有更多的装饰物,造价更高。但是否说教堂一定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呢?不能这么说,诚然教堂能给人以崇高的宗教体验,富丽堂皇、令人惊叹。但是民房作为一个家,是人存在的支点,这也是教堂不能代替的。只能说是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已。
一座建筑的艺术性,与造价、装饰的繁琐、规模等,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为什么我国的政策却似乎在表明他们有着联系呢?我想可以这样进行解读:
我国政策隐含着这样的思想——大量性的建筑因为造价的限制,只能是选择较为低廉的材料、结构体系和设备。这样就造成了形式面貌的雷同,称之为“千城一面”。这就使得很难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造价限制了建筑的多样性,造成其雷同性、同质化。因此,只有那些造价较高的建筑才能期望有所突破。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否同质化等同于乏味?是否一定要千姿百态?
里昂克里尔的城市理论似乎揭示出一些真理:在他看来,城市是由民居和公建组成的。民居大量而作为城市的底图,而公建则非常突出作为城市的标志。古老的欧洲是这样的城市,而曾经的北京也是这种城市。这些城市都是伟大的、适合人居住的。
在这里有个策略满足了人的深层需求:人求新求变,但是过多的杂乱的信息也会造成疲惫。就像音乐中不能总是高潮。因此,可以说古城满足了人们两方面的要求。
今天的中国城市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策略。一方面,每个建筑都试图吸引眼球,另一方面,应该成为标志性的建筑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因此这种城市不是一部完整的乐章,只能是嘈杂的噪音。
14楼
2006-05-19 17:18
回复
收起回复
218.80.9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对于马斯洛的层级理论有人提出过批评,说,没有满足生理需要的人一定没有较高的追求吗?对于那些圣徒、僧侣和英雄的行为怎么解释?
这种质疑,有一定道理。
人的需求或许不是这么一个清晰的金字塔形的,远比这要复杂混沌。
建筑的需求也是如此
15楼
2006-05-19 17:37
回复
收起回复
218.80.9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为了增加艺术性,有些提出一大堆理论:符号学、后现代、解构、。。。
对这些浮在上层的东西,詹克斯提出了“火山与丰碑”之说。他将理论分为几类:传统建筑、后现代、晚期现代、新现代、后现代生态。
在我看来,这几类分别有自己的基础。传统建筑还有生存空间,不用分析。后现代的核心是表皮游戏,借用古典的符号。晚期现代的核心是突出新技术的应用。
新现代是迷茫的探索,所谓其中的解构主义就是癫狂的形式主义。后现代生态主义是回应能源危机和地方气候。
16楼
2006-05-19 18:07
回复
收起回复
222.67.4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富勒提出了"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原则"。他主要在结构方面进行了探索,比如他用非常少的钢构件构筑出空间结构的屋顶,覆盖了巨大的面积。这种原理在自然界也广泛存在,比如动物的骨骼,植物的树干等。作为结构的材料总是经济高效地发挥着作用。
我感觉,不仅结构方面。在形式方面也存在这种原理。
1。对重点部位进行装饰。如古典建筑的柱子,门窗框,入口等,而墙面则不是重点。
2。现代建筑之所以摈弃装饰,甚至认为是罪恶。是因为,现代建筑的材料——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是难以加工出装饰的。不像石材那样可以轻易地雕刻出凹凸的装饰细节。
3。我国的民居的白墙灰瓦砖雕,也反映了这个特点。
17楼
2006-05-21 11:29
回复
收起回复
222.67.4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在重点部位进行装饰。一座建筑不单纯是工程技术,同时也应是一种综合艺术。在综合艺术中要体现雕刻、彩画、壁画、色彩以及各种装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性相当丰富多彩,在一座建筑中,一些部位做重点装饰。以一个佛殿为例:柱壁石、屋檐、斗拱、瓦当、正脊、门帘等部位做得精致;在梁架部位,斗拱、梁头瓜柱都有雕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8楼
2006-05-21 11:35
回复
收起回复
61.173.3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现代建筑20讲>开篇就提出了这个论点,但没有探讨背后原因.对此我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摈弃装饰”,这一点可以从前面“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原则”可以推导出。——1。新材料=钢筋混凝土+钢+玻璃。2。这些材料难以进行装饰加工3。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原则〉〉〉推出〉〉〉摈弃装饰
其次是“走向空间”,这一点可以这样推导:1。新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空间结构。2。这些结构的自身的特点是支点很少,空间自由。3。新的艺术必须表现新的结构的特点〉〉推导〉〉〉走向空间
19楼
2006-05-21 12:02
回复
收起回复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热议榜
1
如果你是泽连斯基你会怎么做
2317320
2
Grok3刚发布没几天就翻车
1345876
3
HLE绝境连追两盘逆转DK
1056375
4
突然发现日厂技术力也就那样
762372
5
一定要会应援才配看演唱会吗?
733675
6
小行星撞地球概率已超过原神出金
658872
7
如何评价炉石传说新版本
598966
8
上海海港不敌横滨水手
525778
9
EDGM3比1横扫WE
463155
10
我们喊难的深渊是紧急削过的
341660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