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这个“手治法”是接下去一切练习的辅助,也就是说是一个辅助练习,又称“推舌骨”。因为天然的发音法是用舌骨和甲状骨“挤”住来发高音的,因此,这样的发音方法也就违背了美声歌唱的原则。反之,如果声音挤卡,必然费劲儿唱不出来,那就证明其甲状骨的位置偏高,致使舌骨与甲状骨之间叠合卡紧而没有空隙。这种情况需要用斯坦雷的“手治法”,即帮助把甲状骨往下推降,把舌骨则往上推升,就能使这两骨之间扩出空隙。这个“手治法”一般来说,初学者是非用不可的,因为舌骨和甲状骨之间卡紧叠合的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以后的一切练习。将托舌骨与张大口放在一起也就是更方便于接下来的练习,也能够将下巴紧张和挤卡的问题解决,其重要的是养成歌唱的嘴张的方向,是向上张的,要区别与平时吃饭讲话是的上下张的习惯。
方法要领先将胸部站定,人稍微向前倾。在意念上产生头部(下巴一带)放松自然垂下的感觉。然后将下巴用手按住[初学可以将下巴用硬的东西固定住,可以靠在钢琴的台子上],光想抬头张口,要把口张大,要将嘴唇上翘,正确的张口可以放松下巴的喉外肌,使之柔软而不僵硬。歌唱时喉内肌要积极,以使声带作良好的闭合,但喉外肌却要放松、自然,以免产生喉音及阻碍发声。喉外肌僵硬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喉内肌不良的张力和闭合的活动,因之可以说:“喉外肌及舌部的僵硬乃至是一切错误之本!”人在吃、喝及说话时都是下巴向下张口的,这时下巴下的喉外肌必然是僵硬的。如果我们把下巴搁在桌子上或者用什么方法把它固定住,让人把后头脑的头发漫漫的向下拉[牵引作用],这时听其自然,放松的,顺着这股势而抬上颚张口,这样的抬上颚张口则下巴下的喉外肌是柔软而不僵硬的。此外,另外还有个办法是:当一个人钻过栏杆时,栏杆还架在脖子上的时候,忽然听到头上有架飞机飞过,这时你人主动的抬起来仰望天空时,只有脖子是积极的、紧张的,下巴一带都是放松的,这样,也就回自然的作到抬上颚张大口了。再好象用嘴往里面吸气的感觉,好象惊吓时的一吸,会感到喉的深处有丝丝凉意(即咽壁所在的位置),并且保持住那个位置的感觉。因为这时上颚是抬高的,喉器自然下降,在这个感觉上闭嘴,但是位置是不变的,头微微低下,这时用拇指和食指摸着喉结两边(稍后侧),稍上移动便可摸到两块之间的间隙,间隙上方的一块既是舌骨。也可以用食指与中指并拢轻放在喉结的正上方,当指腹轻接触喉结,则指尖触及的就是舌骨,这时做做咽口水的动作,会感觉舌骨明显往上移动以至难以触摸,而喉结则随着舌骨的移动上升到指尖的位置,反复做这个动作来体会舌骨移动的感觉,就容易找到。然后将食指与拇指稍稍用力托住舌骨与甲状骨后上方,身体姿势基本与前述一样,反复的将舌骨向上托(不是“掐” ),即刻就能感受到舌骨与甲状骨之间被托开的感觉,托时如果姿势正确是很舒服的,手与颈部的手感很好,而且会感受到口中会有唾液逸出的感觉(这种唾液对声带有保健作用可以把它下咽),托后讲话有明显的松弛感,在做这个练习是为了避免舌骨有高低,因此需要两只手交换来进行。
在舌骨被托的很松弛的时候,可以正式进行张大口的练习。需要摆好托舌骨的姿势,将舌骨后部提高,保持住这个动作,并且要保持住向里深吸的感觉,(要将咽管想象上拉成微笑的感觉)把意念的位置放在鼻子的后上方(即小舌头的后面,感到凉丝丝的地方)。然后将嘴张大,慢慢的将舌头伸出来,然则舌头的外伸舌尖必须是成松弛状态,圆弧形状,不是尖的,如果是尖的触在外面那就证明了下巴一带紧的。只需要将舌头轻轻的贴在唇齿上就行,然则舌部的伸出来是因为在后部的舌骨的推动产生一种对舌部伸的被动力,自然是舌部伸出.(假如有些惯用卷舌头来发音的人,可以在此练习上再加个拉舌头的练习,将舌头用干净的手帕轻轻的拉出来,紧贴嘴唇,再做张大口的练习,基本要领一样),再意念上促使这一部分“松懈”(摆脱用力,并不是松垮),在将嘴张到最大时,要将上唇上翘,露出上牙(约8颗),笑肌上台,带点微笑,促使嘴张的正确性。然后,反复的张嘴闭嘴进行,初学会在做一两百下是,明显的感到笑肌酸动。张大口是好象咬苹果似的,闭嘴时要一下子的感觉,有刻牙齿的声音,这才正确。
要求初学者练习时可能一下子要端正过去的用声方法是较困难,因此需要强制性的训练,使之能够养成新的习惯。张大口练习是天天必做的一个无声练习之一。初学者根据个人生理条件不同,针对的问题不同,练习的重点也是不同的,通常为一天500下。分别做,先做托舌骨的练习,要作到明显感到说话时松弛时(约200下),然后再紧接着做张大口练习,初学者需要对在和镜子做,根据要求自己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