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思维里,绘画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只有合适与否,评价画的好坏也不单从画技和画的复杂程度去看。
相反,真诚的画是最打动我的。我喜欢很多半完成的画,因为我从中看到一种延续性。
让你可以畅想接下来发生的事。这很美妙。
但前提是这样的画的出发点,一味卖弄感觉的画是不经推敲的,其生命力必然短暂。
即使是简单的几笔,也用认真的态度对待的东西是可以感觉的出来的。
它们带给我们的是灵性的思维。而不是浮躁。
我很少会去做大量的练习,也不会每天规定自己去画人体的结构。这是我的方式。
但不是代表我不会去画。我把思维看的比画本身重要,画只是载体。本身是没含义的。
它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人天生赋予的能力,谁说孩子的信手涂鸦不是画呢?
更多的时候孩子的画让我觉得更加的纯粹,简单而动人。
我们经过大量的学习,各种各样人会给你不同的框子,把你框在了画框里面。
反而让你忘了作为孩子的时候画画只是为了表达最直接思维。
“天空,草地,家人。 ”很多的人在思维和绘画的天平上就失去了平衡。
我们本身的灵气被带走了。这很悲哀。
中国的美术教育一直都是这样,它是一种极端偏激失衡的教育。
我不赞同中国美术教育,也很庆幸自己自学领悟了一些东西。
功底固然重要。但那是别人所传授,带着明显框子的思维。那不自(百度)由。
但却被很多人说成是“严谨”。
严谨不是让你每次都把一个东西画的一样,用一种思维去看所有的东西。
那只是模式化。所以如果你在大学,或者一个会很容易随大流的环境里。
你需要经常的否定这些思维。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得出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我经常去分析光,或者把要表达的对象当成我的朋友。尝试和它们交谈。
在不画画的日子里。我就经常在心里动笔。模拟绘画里会遇到的问题。
然后我再制造出那个问题,现实中和想象的差距就会很明显的摆在你的面前。
调整这种差距,是我们进步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