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这种将士思乡之情的还有<却东门西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诗的开头借助鸿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翔北归,用来比喻久战在外的长时间不回家的将士们是再合适不过了.但将士们却连鸿雁都不如,鸿雁毕竟每年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将士们连年征战,回到家乡简直就是一个奢望.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故乡是生命之根,而大多数将士离开家乡外出作战即一去不回还.”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的生命之根和全部生活都寄托在尽快结束这战乱的时代,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忧民的思想虽然在诗中表达不多,但从一个侧面却表达得非常充分.曹操行军打仗的目的就是要安定天下,而安定天下了,人民方能摆脱灾难,而摆脱灾难的人民必将很拥护他.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为其他人所难比之.再者,士兵是皆来自于人民群众,曹操描写士兵征战之苦可见他是非常爱士兵的.深刻体会士兵之苦,即能得到士兵的全力拥护,士兵作战必将更加买力了.
曹操对人生苦短的忧患.在<短歌行>中,曹操开版就唱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人生的诗句.这首诗不象<对酒>等其他诗的直陈政治见解,而是从感慨人生不永这一永恒主题下手,慨叹岁月的无情流逝,人生是如此地短暂.相对于宇宙之广之阔,人的一生真的好似流星瞬间划过夜空.大约是生于同一个时代吧,建安时代的文人几乎都有慨叹人生苦短的诗作.在他们心里,一个人一出生就要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尤其是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生命似乎变得更加地脆弱.所以,对于生的关注,对于死的看法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生与死的悲哀紧紧围绕着他们,涤荡着他们的灵魂,令他们兴尽悲起,忧伤不已,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于抑制的悲哀.他们用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声音,唱出了充满忧患的哀歌.这首<短歌行>之所以成为著名的诗作,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类个体对于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伤.虽然诗的开头有些另人伤感,但诗的后半部却体现出了曹操不畏人生易逝的威胁,依旧在为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他渴望天下的有识之士都到自己身边来,来辅助自己成就一番大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为了社稷,广招天下贤才.曹操常以周公自比,可见他渴求人才的心情绝非一般.
然而,曹操的忧患意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生命的范畴,他更为壮志难酬,功名不就而忧患.曹操心怀统一中国之志向,却在赤壁之战中遭到大败,元气伤了不少,统一中国的梦想暂时搁浅.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上下,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年纪了.在宏大的志向和有限的生命这对无法回避的矛盾面前,他慨叹暮年将至,人生易逝,但没有消极沉沦.任时光匆匆流走,任我年事以高,我亦”老骥伏枥”,不仅仅要向着自己未达到的理想前进,而且要在余下的有限生命里做出一些事来!
曹操对命运的抗争转化为同动乱社会的抗争,生命的永存寄托在完成统一大业的成功之上.曹操对功业与生命的感知,是一种典型的悲剧意识和情感.面对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人生命抗争,无论如何,主体必然要以失败而告终.曹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明知故犯”.解释一下,就是说明明知道人的生命有限,却非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出更多的生命价值;既认识到身后万事皆空的虚幻,却依然顽强地用奋斗和进取的精神来填补这种虚幻.这种情感,这种精神,在沉郁中透出坚韧与顽强.激昂中弥漫着苍凉,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无论何种题材,何种主旨,曹操诗歌始终有这么一种最基本的情调,就是”忧”字贯穿始终.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实际就是曹操诗歌风格的自我概括.”忧”在<短歌行>中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以及<步出夏门行>中”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的”惆怅”,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跌拓悠扬,极悲凉之致”(4)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倾向,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屈大夫,到清朝吟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贯穿了几千年的时间.它所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我们民族历史活动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精神.
曹操不是一个帝王,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未代汉另立朝代.曹操具备了一个帝王所应有的品质:忧国忧民,洞察世间的一切.可以说,曹操不是帝王而做了一个帝王需要去做的事情.曹操的诗歌值得我们去吟颂,去体会,去理解,而他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