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的空隙吧 关注:3贴子:269
  • 6回复贴,共1
曹操,字孟德,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流传至今的诗有二十余首,全部是乐府诗.
  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四百多年,期间曾经出现过”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等社会繁荣时期.但随着历史的车轮驰入东汉末年的时候,我国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破坏和大分裂的时代.曹操就生于这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历史特殊时代.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殊性,再加上曹操个人的一些因素,使得他的诗充满了浓厚的忧患意识.
  东汉末年,政权掌握在外戚,宦官手中,互相之间争夺权势,导致朝政混乱不堪,社会更加动乱,人民苦不堪言.”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即是当时社会动乱的一个真实写照.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实,使得人民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使得东汉政权濒临瓦解,皇帝更加形同虚设.


IP属地:黑龙江1楼2006-05-19 23:53回复
    社会黑暗,生灵涂炭,这一切都被曹操实实在在地看在眼里.当他看清楚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后,即把”剿除国贼””灭豪强””统一中国平定天下”做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此时的曹操,由于”对国家现状的不安以及对其命运前途的忧患,对民众现实的同情以及对其命运的忧患”,使得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很强的忧国忧民的意识.这是一种社会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也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一,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忧患.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自然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摆在第一位的.政治家的目光是敏锐的,能洞察周围的一切.曹操处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冷静地观察着这个动乱的社会,并把他看到的真实和心中所想直白地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一)对动乱现实,政治理想和抱负的真实抒写.
     董卓造乱与豪强军阀互相兼并和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历史事实被曹操用<薤露行>和<蒿里行>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我们先看<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这首诗是公元189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而作.曹操先是用”沐猴而冠带”几句猛烈抨击了何进等人妄图独揽朝政大权,改革朝政的野心.但何进等人却计未得逞即遭到杀身之祸.既而揭露董卓杀弘农王,烧毁洛阳城的滔天罪行以及劫持汉献帝向西入长安的事实,表现出无限的愤慨和悲痛.这是一首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现实的社会诗.曹操深刻揭露了这些捣乱分子肆意践踏皇权的卑劣行径,汉朝
    四百余年的基业就要葬送在这伙人的手中,这是何等令人心痛的事!整首诗从头到尾都散发着浓浓的”忧”,可见曹操对这种动荡的局面和灾难多多的社会的忧虑和哀伤是多么地深!也正是基于诗中之所言,曹操心中早已立下的”剿除国贼””平定天下”之志更加坚定不可动摇.


    IP属地:黑龙江2楼2006-05-20 00:38
    回复
       反映这种将士思乡之情的还有<却东门西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诗的开头借助鸿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翔北归,用来比喻久战在外的长时间不回家的将士们是再合适不过了.但将士们却连鸿雁都不如,鸿雁毕竟每年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将士们连年征战,回到家乡简直就是一个奢望.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故乡是生命之根,而大多数将士离开家乡外出作战即一去不回还.”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的生命之根和全部生活都寄托在尽快结束这战乱的时代,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忧民的思想虽然在诗中表达不多,但从一个侧面却表达得非常充分.曹操行军打仗的目的就是要安定天下,而安定天下了,人民方能摆脱灾难,而摆脱灾难的人民必将很拥护他.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为其他人所难比之.再者,士兵是皆来自于人民群众,曹操描写士兵征战之苦可见他是非常爱士兵的.深刻体会士兵之苦,即能得到士兵的全力拥护,士兵作战必将更加买力了.


      IP属地:黑龙江6楼2006-05-22 06:51
      回复
        曹操对人生苦短的忧患.在<短歌行>中,曹操开版就唱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人生的诗句.这首诗不象<对酒>等其他诗的直陈政治见解,而是从感慨人生不永这一永恒主题下手,慨叹岁月的无情流逝,人生是如此地短暂.相对于宇宙之广之阔,人的一生真的好似流星瞬间划过夜空.大约是生于同一个时代吧,建安时代的文人几乎都有慨叹人生苦短的诗作.在他们心里,一个人一出生就要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尤其是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生命似乎变得更加地脆弱.所以,对于生的关注,对于死的看法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生与死的悲哀紧紧围绕着他们,涤荡着他们的灵魂,令他们兴尽悲起,忧伤不已,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于抑制的悲哀.他们用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声音,唱出了充满忧患的哀歌.这首<短歌行>之所以成为著名的诗作,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类个体对于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伤.虽然诗的开头有些另人伤感,但诗的后半部却体现出了曹操不畏人生易逝的威胁,依旧在为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他渴望天下的有识之士都到自己身边来,来辅助自己成就一番大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为了社稷,广招天下贤才.曹操常以周公自比,可见他渴求人才的心情绝非一般.
          然而,曹操的忧患意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生命的范畴,他更为壮志难酬,功名不就而忧患.曹操心怀统一中国之志向,却在赤壁之战中遭到大败,元气伤了不少,统一中国的梦想暂时搁浅.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上下,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年纪了.在宏大的志向和有限的生命这对无法回避的矛盾面前,他慨叹暮年将至,人生易逝,但没有消极沉沦.任时光匆匆流走,任我年事以高,我亦”老骥伏枥”,不仅仅要向着自己未达到的理想前进,而且要在余下的有限生命里做出一些事来!


        IP属地:黑龙江7楼2006-05-22 10:05
        回复
            曹操对命运的抗争转化为同动乱社会的抗争,生命的永存寄托在完成统一大业的成功之上.曹操对功业与生命的感知,是一种典型的悲剧意识和情感.面对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人生命抗争,无论如何,主体必然要以失败而告终.曹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明知故犯”.解释一下,就是说明明知道人的生命有限,却非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出更多的生命价值;既认识到身后万事皆空的虚幻,却依然顽强地用奋斗和进取的精神来填补这种虚幻.这种情感,这种精神,在沉郁中透出坚韧与顽强.激昂中弥漫着苍凉,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无论何种题材,何种主旨,曹操诗歌始终有这么一种最基本的情调,就是”忧”字贯穿始终.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实际就是曹操诗歌风格的自我概括.”忧”在<短歌行>中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以及<步出夏门行>中”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的”惆怅”,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跌拓悠扬,极悲凉之致”(4)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倾向,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屈大夫,到清朝吟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贯穿了几千年的时间.它所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我们民族历史活动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精神.
            曹操不是一个帝王,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未代汉另立朝代.曹操具备了一个帝王所应有的品质:忧国忧民,洞察世间的一切.可以说,曹操不是帝王而做了一个帝王需要去做的事情.曹操的诗歌值得我们去吟颂,去体会,去理解,而他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IP属地:黑龙江8楼2006-05-22 10:38
          回复
               
              反映这种将士思乡之情的还有<却东门西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诗的开头借助鸿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翔北归,用来比喻久战在外的长时间不回家的将士们是再合适不过了.但将士们却连鸿雁都不如,鸿雁毕竟每年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将士们连年征战,回到家乡简直就是一个奢望.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故乡是生命之根,而大多数将士离开家乡外出作战即一去不回还.”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的生命之根和全部生活都寄托在尽快结束这战乱的时代,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忧民的思想虽然在诗中表达不多,但从一个侧面却表达得非常充分.曹操行军打仗的目的就是要安定天下,而安定天下了,人民方能摆脱灾难,而摆脱灾难的人民必将很拥护他.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为其他人所难比之.再者,士兵是皆来自于人民群众,曹操描写士兵征战之苦可见他是非常爱士兵的.深刻体会士兵之苦,即能得到士兵的全力拥护,士兵作战必将更加买力了. 
               曹操对人生苦短的忧患.在<短歌行>中,曹操开版就唱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人生的诗句.这首诗不象<对酒>等其他诗的直陈政治见解,而是从感慨人生不永这一永恒主题下手,慨叹岁月的无情流逝,人生是如此地短暂.相对于宇宙之广之阔,人的一生真的好似流星瞬间划过夜空.大约是生于同一个时代吧,建安时代的文人几乎都有慨叹人生苦短的诗作.在他们心里,一个人一出生就要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尤其是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生命似乎变得更加地脆弱.所以,对于生的关注,对于死的看法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生与死的悲哀紧紧围绕着他们,涤荡着他们的灵魂,令他们兴尽悲起,忧伤不已,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于抑制的悲哀.他们用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声音,唱出了充满忧患的哀歌.这首<短歌行>之所以成为著名的诗作,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类个体对于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伤.虽然诗的开头有些另人伤感,但诗的后半部却体现出了曹操不畏人生易逝的威胁,依旧在为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他渴望天下的有识之士都到自己身边来,来辅助自己成就一番大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为了社稷,广招天下贤才.曹操常以周公自比,可见他渴求人才的心情绝非一般. 
              然而,曹操的忧患意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生命的范畴,他更为壮志难酬,功名不就而忧患.曹操心怀统一中国之志向,却在赤壁之战中遭到大败,元气伤了不少,统一中国的梦想暂时搁浅.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上下,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年纪了.在宏大的志向和有限的生命这对无法回避的矛盾面前,他慨叹暮年将至,人生易逝,但没有消极沉沦.任时光匆匆流走,任我年事以高,我亦”老骥伏枥”,不仅仅要向着自己未达到的理想前进,而且要在余下的有限生命里做出一些事来! 
              曹操对命运的抗争转化为同动乱社会的抗争,生命的永存寄托在完成统一大业的成功之上.曹操对功业与生命的感知,是一种典型的悲剧意识和情感.面对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人生命抗争,无论如何,主体必然要以失败而告终.曹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明知故犯”.解释一下,就是说明明知道人的生命有限,却非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出更多的生命价值;既认识到身后万事皆空的虚幻,却依然顽强地用奋斗和进取的精神来填补这种虚幻.这种情感,这种精神,在沉郁中透出坚韧与顽强.激昂中弥漫着苍凉,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无论何种题材,何种主旨,曹操诗歌始终有这么一种最基本的情调,就是”忧”字贯穿始终.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实际就是曹操诗歌风格的自我概括.”忧”在<短歌行>中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以及<步出夏门行>中”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的”惆怅”,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跌拓悠扬,极悲凉之致”(4)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倾向,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屈大夫,到清朝吟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贯穿了几千年的时间.它所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我们民族历史活动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精神. 
              曹操不是一个帝王,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未代汉另立朝代.曹操具备了一个帝王所应有的品质:忧国忧民,洞察世间的一切.可以说,曹操不是帝王而做了一个帝王需要去做的事情.曹操的诗歌值得我们去吟颂,去体会,去理解,而他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06-05-22 10:42
            回复
              <秋胡行>(其二)中的: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遥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曹操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想要长寿的美好愿望,这是他在慨叹人生苦短之后的一个向往.我想,这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我们的生活现实;我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我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06-05-22 11: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