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你沉重的呼吸是清晨弄堂里熟悉的雾。
你温热的胸口。
缓慢流动着悲伤与寂静的巨大河流。
——《悲伤逆流成河》
我再也不想看这本书了。
这就是我看完这本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唯一的念头。
可是我却永远忘不了这些:弄堂里的雾气。清晨的开门声。被母亲塞进书包里的牛奶和水果。干净的少年。孤独的女孩。沉默地等待着你的放学后。震动不已却无人接听的手机。匕首一般的流言。薄如纸的世事人情。听到了那句“救我”便飞奔回去的他,以及躺在血泊之中目光失焦的她。
就是这样的故事。
齐铭和易遥就像同一端点出发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可是十二岁之前他和她的生活是平等的——同一样的市井里弄,同一样的学校班级,同一样的班级状况。但十二岁之后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齐铭的父亲一下子成了暴发户,母亲也变得趾高气扬,自己也愈发优秀,成为了无数女孩关注的焦点。易遥的父母离异,父亲变得陌生,母亲变得暴躁,自己除了齐铭,没有一个可以信任与倾诉的人,我认为易遥之所以自暴自弃,就是因为这样变化后的生活,以至于她后来的种种行为——怀孕、堕胎……郭敬明将社会的不公平和两个家庭机遇的不平等,压缩在两个少年男女的身上,产生出的强烈反差令我对社会质疑。
齐铭很心痛,对易遥的改变与处境很心痛,因为他说不清自己对易遥的莫名感情——那不是一般的友情,不是早熟的爱情,而是一种特殊的亲情。从一开始,齐铭就默不作声地独自承担着这份心痛。同时他也很纠结——不喜欢父母的所作所为,甚至讨厌过他们,但却又无法一直厌恶亲人。社会上又有多少这样的少年,生活在如此尴尬的境域?相对易遥来说,齐铭又是幸运的。因为易遥的妈妈很爱自己唯一的女儿,可是却选错了方式,母女二人像刺猬一样的去伤害对方,自己也很痛不欲生,双方惨败。就是因为这样的单亲教育,易遥变得愈发古怪与孤独,社会上的单亲子女是不是都如此呢?这种无法改变的状况令我对家庭教育质疑。
就当我适应了他和她周围的一切时,顾森湘、顾森西姐弟二人出现了。顾森湘的优秀只有齐铭能与之堪比,顾森西的善良似乎能挽救易遥。但是他们二人的出现曾令我难过——但郭敬明用文字告诉我——生活不是两个人的故事,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配角出现。后来在易遥状况最糟糕的时候,齐铭一家搬进了高档小区,自己也进入了年级快班;顾森湘如愿得到了齐铭;易遥也努力适应没有齐铭的世界,没有妈妈的生活,选择和顾森西在一起。可为什么这时候我就哭泣了?易遥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齐铭,为什么他也“尽快地离开了她的世界”?为什么顾森湘就这么幸福呢?这些疑问让我对命运质疑。
看着第十二回那种暴风雨的平静,以为就这样淡淡的结束时,可随后的几千字,一切又改变了。顾森湘用短信做了死的宣告,鲜血带着甜腥的味道;易遥从楼上轻轻一跳,像影子一样砸在地上。她们的死,不是痛不欲生的制度压抑,也不是苦难深重的物质绝望,而是因为爱的谎言和尊严,是因为她们爱的这个世界忽然变得“肮脏”和无法信任。是信念问题!联想到最近几年频繁发生在大学和高中校园里的自杀事件,我们不能不说,作者的描写是真实可靠的。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样的死,却像蝴蝶一样轻盈而飘逸,像一道美丽的弧。
唯其这美丽,我们阅读者的心,才更加的悲伤更加的痛……
郭敬明用“忧郁悲伤的低吟和比拟鲜活的语句”将这些画面一一呈现。最后齐铭将悲伤揽入怀中,逆流成河,也选择永远结束痛苦;顾森西出现时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他一人活在没有他们三个的世界里,一人承受着这巨大波折后的悲伤。可我却再也哭不出来了,心脏涨的发酸,仿佛也是悲伤逆流成河。
这本书让我觉得痛苦,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看到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我发出了来自心底的呼唤与质疑,我也体会到了悲伤的那种滋味……
在悲伤的巨大河流中,总有一缕悲伤属于你。
你温热的胸口。
缓慢流动着悲伤与寂静的巨大河流。
——《悲伤逆流成河》
我再也不想看这本书了。
这就是我看完这本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唯一的念头。
可是我却永远忘不了这些:弄堂里的雾气。清晨的开门声。被母亲塞进书包里的牛奶和水果。干净的少年。孤独的女孩。沉默地等待着你的放学后。震动不已却无人接听的手机。匕首一般的流言。薄如纸的世事人情。听到了那句“救我”便飞奔回去的他,以及躺在血泊之中目光失焦的她。
就是这样的故事。
齐铭和易遥就像同一端点出发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可是十二岁之前他和她的生活是平等的——同一样的市井里弄,同一样的学校班级,同一样的班级状况。但十二岁之后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齐铭的父亲一下子成了暴发户,母亲也变得趾高气扬,自己也愈发优秀,成为了无数女孩关注的焦点。易遥的父母离异,父亲变得陌生,母亲变得暴躁,自己除了齐铭,没有一个可以信任与倾诉的人,我认为易遥之所以自暴自弃,就是因为这样变化后的生活,以至于她后来的种种行为——怀孕、堕胎……郭敬明将社会的不公平和两个家庭机遇的不平等,压缩在两个少年男女的身上,产生出的强烈反差令我对社会质疑。
齐铭很心痛,对易遥的改变与处境很心痛,因为他说不清自己对易遥的莫名感情——那不是一般的友情,不是早熟的爱情,而是一种特殊的亲情。从一开始,齐铭就默不作声地独自承担着这份心痛。同时他也很纠结——不喜欢父母的所作所为,甚至讨厌过他们,但却又无法一直厌恶亲人。社会上又有多少这样的少年,生活在如此尴尬的境域?相对易遥来说,齐铭又是幸运的。因为易遥的妈妈很爱自己唯一的女儿,可是却选错了方式,母女二人像刺猬一样的去伤害对方,自己也很痛不欲生,双方惨败。就是因为这样的单亲教育,易遥变得愈发古怪与孤独,社会上的单亲子女是不是都如此呢?这种无法改变的状况令我对家庭教育质疑。
就当我适应了他和她周围的一切时,顾森湘、顾森西姐弟二人出现了。顾森湘的优秀只有齐铭能与之堪比,顾森西的善良似乎能挽救易遥。但是他们二人的出现曾令我难过——但郭敬明用文字告诉我——生活不是两个人的故事,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配角出现。后来在易遥状况最糟糕的时候,齐铭一家搬进了高档小区,自己也进入了年级快班;顾森湘如愿得到了齐铭;易遥也努力适应没有齐铭的世界,没有妈妈的生活,选择和顾森西在一起。可为什么这时候我就哭泣了?易遥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齐铭,为什么他也“尽快地离开了她的世界”?为什么顾森湘就这么幸福呢?这些疑问让我对命运质疑。
看着第十二回那种暴风雨的平静,以为就这样淡淡的结束时,可随后的几千字,一切又改变了。顾森湘用短信做了死的宣告,鲜血带着甜腥的味道;易遥从楼上轻轻一跳,像影子一样砸在地上。她们的死,不是痛不欲生的制度压抑,也不是苦难深重的物质绝望,而是因为爱的谎言和尊严,是因为她们爱的这个世界忽然变得“肮脏”和无法信任。是信念问题!联想到最近几年频繁发生在大学和高中校园里的自杀事件,我们不能不说,作者的描写是真实可靠的。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样的死,却像蝴蝶一样轻盈而飘逸,像一道美丽的弧。
唯其这美丽,我们阅读者的心,才更加的悲伤更加的痛……
郭敬明用“忧郁悲伤的低吟和比拟鲜活的语句”将这些画面一一呈现。最后齐铭将悲伤揽入怀中,逆流成河,也选择永远结束痛苦;顾森西出现时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他一人活在没有他们三个的世界里,一人承受着这巨大波折后的悲伤。可我却再也哭不出来了,心脏涨的发酸,仿佛也是悲伤逆流成河。
这本书让我觉得痛苦,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看到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我发出了来自心底的呼唤与质疑,我也体会到了悲伤的那种滋味……
在悲伤的巨大河流中,总有一缕悲伤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