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大往事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风霜雪雨博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少年壮志不言愁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
为了母亲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
峥嵘岁月
何惧风流
篇首这首《便衣**》的主题曲在我上大学时曾风靡一时,传遍大江南北。它也是警大开会时各系常唱的一首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把它当做是警大的校歌和人**察的警歌。
你有听说过警大吗?如果没有,我不会感到意外。因为它作为一所大学的名称早已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了。现今在警大的原址上矗立的那所大学名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我们母校的全名叫作中国人**官大学。警大是她的简称。这个名字作为我们大学的名称来使用也只有短短的十余年的历史,而它被从大学校门口的牌子上更换下来竟然也已是眨眼间十年有余了。我不觉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呀!不是我掉文,而是再没能找到什么合适的词藻才能表达时间大神的公平与残忍了。若是重归旧地,昔日的大学校园门口那块牌子想必早已是物非人非的被另一华丽的名字所盘踞了,而整个校园也更是旧貌换新颜了吧!还会有谁会记得起那个灰色的荒野中的警大吗?
不知为什么,我会用灰色来形容记忆中的母校,是那一片片灰色水泥砖墙留下的模糊记忆吧。不管是教职工宿舍区还是毗邻的那三栋学生楼,应该都是灰砖的外墙。而我记忆中那唯一的一抹米黄色是那座两层的中英文阅览室。尤其是一楼的外文阅览室里,那宽大的米黄色的清漆书桌,当年我们在时还是簇新簇新的,即使是在那里呆了四年之后,好像印象中外文阅览室的桌面还是崭新依旧,没有丝毫磨损用旧的痕迹,还会余留有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而那里面柔和的白炽灯光,林立在门两旁的排列码放整齐的各国期刊报纸的高大书架,留在了我在那个荒野中的校园最美丽的记忆里。我怀念那宽大的书桌,在那些青春的逐梦的日子里,那里留下了我许多孤独的美好时光。
母校并不是第一次被更换名称,据说最早的名称是国政(国际政治学院)。据说那时被招进学校的师兄师姐们个个都称得上是真正的千里挑一。那时文革刚刚结束,高考录取率低的可怜,那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呢。各个考生不光学习拔尖,政审,面试各关都得一一闯过才行。那时的人们也还都纯洁吧,不知走后门托关系为何物,所以考生的选拔还真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这样录取的学生能不抢眼吗?听学校里居住的老教工们回忆,那时的警大可真是一片的姹紫嫣红,群芳争艳啊!大姑娘小伙子们个个无论是容貌,身高,还是智商都是一流的,放眼望去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称得上是出类拔萃,卓尔不群。每每一走出校门,往通往金星乡的林荫大道上一站宛如一道风景,小伙子们是玉树临风,姑娘们是英姿飒爽。想想都得惊叹,在那人迹罕至的荒野乡间竟然有这么多的造物的宠儿出现,不能不说这是上天对警大的恩赐了。那是多么让人怀恋的美好时光呀。入校时几位教我们的女老师就是本校自产,容貌气质学问品德俱佳,毫不夸张的说,她们称得上是女人中的极品了。当时的我对自己的老师真是崇拜之至,那么美丽又年轻,最重要的是她们有学识,那高度简直就是当时的我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当然,就是到现在也还是惭愧的紧,许多知识又都还给老师们了)。不过后来,我们还没有毕业她们就都先后离开了学校,我一直都思念她们,也许还会有见面的机缘吧。然而好花不常开,学校的生源到了后来就越来越普通了,竟然一届不如一届了,原因就不详了。不过我们级好像据说评价还是不错的呦,别拍我,我有点自夸自恋了。
不知道别人会如何来看待自己的母校,我是透过朦胧的雾霭,回眸凝视她的,也许眼中会有泪水,有凄迷的水雾,但是我知道我的眼睛会因此而分外的清澈明亮。如果有可能,我想选择一个小雨蒙蒙的日子,在静谧的清晨悄悄地来到她的面前,悄悄的独自品味她独有的味道,那是酸楚,是甜蜜,还是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