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居吧 关注:86贴子:529
  • 9回复贴,共1

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从道理根本看道理看儒道法名墨阴阳纵横杂农家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统一
                                                                                                                                                                                                                        概括                                       总结
                                                      
哲学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本源事物      
解说
     哲学属于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从属于本源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思想认识活动是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之类的事物共同具有属性或普遍性规定,以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追求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本源事物知识,是哲学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规定。
      Φιλοσοφ?α / Philosophia (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



1楼2011-03-04 00:49回复

       头脑说,哲学是万学之学。一切具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遵循抽象的规律;一切具体的应用学科都应该遵守抽象的哲学原理,但这必须以哲学原理的正确性为前提。
         抽象不能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具体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必须遵循抽象的规律。把握抽象必须用具体;把握具体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只能用抽象。
         研究哲学不能脱离研究具体问题的应用学科;某一具体的应用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它与其它学科的外在关系,应该遵守抽象的哲学原理。把握抽象的哲学原理必须依赖具体的应用学科,具体的感性现象和具体的生活体验;把握具体的应用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它与其它所有学科的外在关系只能是哲学。      哲学的有用是因为它是统一切学问的万学之学;哲学的“无用”是因为它不直接致力于解决具体的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哲学本身就是用来完善自己的精神修养和帮助他人完善思想的。
         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现实中,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即是说我们能够直接关注的现实是具体而有限的,思维的不可封闭性使得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进行无穷追问。      把哲学低估于现代科学是不负责任的,哲学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将哲学简单的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则成为了一种狭隘的唯科学主义。   
       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   
       凡是承认物质为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称唯物主义者;凡称意识第一性,物质依赖于意识存在的,称唯心主义者。
    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历史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儒家哲学
    


    3楼2011-03-04 00:49
    回复

      形而上学    现象学 过程哲学    知识论    死亡哲学 人生哲学   法律哲学   心灵哲学    墨家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    比较哲学     当代法国哲学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
         相对论      量子力学    混沌学    弦理论    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    心理学    信息论    语义学 科学社会学     逻辑学    科学学    控制论    机械论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
      数学哲学     宗教哲学    政治哲学    法律哲学     物理哲学    天文哲学    化学哲学    语言分析哲学    佛教哲学    教父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日常语言哲学    自然哲学 经济哲学    同一哲学   思辨哲学   生物学哲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历史哲学    易学    经学    玄学    灵源泛哲学体系 诸子哲学
      哲学命题
         自由意志       
      决定论    因果律     随机性      白马非马    百姓日用即道    悖论    变化日新    辩者二十一事   仁为万物之源 体用一源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自然     万物皆备于我    物极必反    心统性情     心无本体      新故相除   形质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为二    一物两体     EPR悖论     坚白相盈    矛盾论
      哲学著作
      周文王《周易》   
      老子 《道德经》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请看斯人》 《偶像的黄昏》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罗素《幸福之路》
      卢梭《社会契约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小逻辑》 《逻辑》 《美学》 《哲学史讲演录》     
      柏拉图《理想国》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张荣寰《人的原理及其应用》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逻辑哲学论》     
      萨特 《存在与虚无》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还有最新出版的《苏菲的世界》《玛雅》(乔斯坦?贾德)     
      伯特兰?罗素     
      《论几何学的基础》     
      《莱布尼茨的哲学》     
      《数学原则》     
      


      6楼2011-03-04 00:49
      回复
        《数学原理》 (3卷,与怀特海合著)     
        《哲学问题》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数理哲学导论》     
        《心的分析》      《物的分析》      《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   
           《西方哲学史》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      《我的哲学发展》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     
        马赫:《感觉分析(反形而上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梯利: 《西方哲学史》、《伦理学导论》
        主要的哲学家
             1、西方     
        (1)希腊哲学家     
        泰勒斯(水本原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尼(气本原说创始人)     
        毕达哥拉斯 (数本原说创始人)     
        色诺芬尼 (土本原说创始人)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创始人)     
        巴门尼德      芝诺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留基波(原子论创始人)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      普罗泰戈拉      普罗提诺     
        (2)基督教哲学
              查士丁      圣奥古斯丁      拉克坦修      柰迪克特      大格雷高里      托马斯?阿奎那      约翰?司各脱      罗色林      安瑟尔谟      罗吉尔?培根     
        (3)文艺复兴后     
        莫尔      弗朗西斯?培根      利维坦      笛卡尔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      洛克      贝克莱      休谟      康德      卢梭      叔本华      黑格尔      霍布斯      费希特      费尔巴哈      马克思      尼采      柏格森      威廉 詹姆士   杜威      海德格尔      萨特      加缪      维特根斯坦      理查德 蒂      哈贝马斯   
        


        7楼2011-03-04 00:49
        回复
               泰利斯(水本原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尼(气本原说创始人)
          毕达哥拉斯 (数本原说创始人)     
          色诺芬尼 (土本原说创始人)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创始人)     
          巴门尼德(逻辑学的开创者、形而上学的奠基人)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德谟克利特(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     
          普罗塔格拉     
          苏格拉底(西方理性形而上学传统的奠基人、伦理哲学的奠基人)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卢克莱修(唯物论者、伊壁鸠鲁发扬者之一)     
          经院哲学家:     
          奥利根     
          德尔图良     
          奥古斯丁(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拉克坦修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神学提倡者,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     
          约翰 司各脱     
          威廉奥卡     
          罗色林     
          安瑟尔谟     
          文艺复兴及18世纪早期:     
          库萨的尼古拉     
          莫尔     
          康帕内拉     
          佛朗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霍布斯(唯物主义经验论)     
          舍夫茨伯利     
          托兰德     
          笛卡尔(理性主义二元论)     
          伽桑迪     
          玛勒布朗士     
          培尔     
          斯宾诺莎(理性主义者,泛神论代表人物)     
          莱布尼茨(理性主义者,博学家)     
          洛克(经验论者)     
          贝克莱(经验论者)     
          休谟(经验主义集大成者、无神论代表人)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梅叶     
          伏尔泰(唯物主义经验论,启蒙运动重要倡导者)     
          孟德斯鸠     
          卢梭(自然神论和社会契约论的坚持者)     
          拉美特利     
          狄德罗(唯物主义无神论美学家)     
          爱尔维修     
          孔狄亚克     
          霍尔巴赫     
          维柯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     
          康德(根本上分析笛卡儿以来的二元对立传统、先验的本体论)     
          费希特(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创建自我为核心的充满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哲学)     
          


          9楼2011-03-04 02:45
          回复
            无 无 无 无 (虚无主义)
            基本原理
                 一、相对均衡分类     
            相对均衡分类用表格表示如下:     
            本质、主体 能 需 主 客
            级别 强要 较强 较弱 弱
            主客关系 必要重要 必要不重要 重要不必要 不重要也不必要
            变化关系 失衡型 离衡型(发散型) 趋衡型(集中型) 均衡型
                
            能需之间或各自的相对的均衡的关系。
            能需相对均衡:失衡型,      相对均衡型,均衡型。
            失衡即是失去相对均衡,指能需之间或各自的关系处于已解构的分离状态。     
            均衡即是达到完全均衡,指能需之间或各自的关系处于已结构的统一状态。      
            相对均衡即是既未失衡也未均衡,指能需之间或各自的关系处于或解构或结构的转化状态。     
            具体分两种类型:     
            集中型:     
            能大于需求的关系。也叫趋衡型相对均衡。     
            发散型:     
            能小于需求的关系。也叫离衡型相对均衡。     
            集中型、发散型反映了能对于需求相对均衡的能的大小,也即相对平衡的数量的多少,而这个数量是由均衡体的能需的发展级别决定的。   
              
            世界发展的方向是由世界的能需之间或各自从不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运动的过程。     
            世界运动的方向包括由世界的能需之间或各自从不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运动的过程和由均衡状态向不均衡状态运动的过程。也叫世界的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     
            二、能需均衡原理     
            1.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能需相对均衡的关系。     
            2.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失衡型、离衡型(发散型)、趋衡型(集中型)、均衡型四种相对均衡类型。     
            3.失衡意味着解构,均衡意味着结构,离衡型(发散型)、趋衡型(集中型)是最常见的相对均衡运动状态。
            原理模型
                 气球-菱形模型
                  假设把气球比作均衡体,这个气球如何由小到大而不至于爆炸的过程就是均衡体由最小均衡增长到最大均衡的发展过程。
                  为了定量便于研究这个发展过程,我们把气球简化为球体,球体简化为正四面体,正四面体简化为菱形。◇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上面为能,下面为需,菱形是最基本的能需均衡原理的图形结构。譬如婴儿,嗷嗷待哺,母亲喂奶给他,婴儿不哭了。婴儿嗷嗷待哺是需本身有了相对均衡运动,其母亲有可以喂奶的能,母亲喂奶给他就实现了相对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运动的过程,这个菱形结构得以建立和发展。如果婴儿要奶,无人管之,婴儿自身的能也不能与自身的需实现均衡,以致婴儿性命不保,菱形被破坏解构了。其实,一切事物皆然,只有对自身和环境的能需关系以及各自内部所形成的关键“菱形”客观分析研究,才能在相对均衡运动中不断壮大自己。
            应用实例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访问墨西哥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世界权力重心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言论指出,世界上正在出现的趋势是国际力量正逐步向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首次对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及风险控制作出要求:“要继续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信贷资金的相对均衡投放,促进全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的实现。”可见金融信贷投放还是要保持进度节奏均衡、行业分布均衡、期限配置均衡。
            


            12楼2011-03-04 02:45
            回复
                    在四川,成都市在会上交流了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绵竹是以统筹规划、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帮扶、考核评估为抓手,促进和保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则是以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阴阳哲学
                   “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母题,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阴阳”是什么?“阴阳”不仅仅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对立思想,“阴阳”还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本体意识,一种宇宙法则,一种调控手段。     
              “阴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一、阴阳哲学的形成与结构     
              “阴阳”的思想观念,起源于远古洪荒时代。太阳、月亮的升起与降落,花草的荣枯,树叶的长落,白天黑夜的交替,等等,古人面对这种大自然的奇异现象,先是迷惑不解,然后慢慢地发现原来大自然的这么多奇异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大自然都有正反不同的变化,进而发现事物都有正反不同的两面,于是一个天才的概念产生了,这就是“阴阳”。     
              “阴阳”的观念至迟在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成熟。那时我们的先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并总结出来“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认识到向阳者丰收,向阴者减产,在“阴阳”之地向大自然要粮食、要丰收。     
              (一)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观念     
              殷周之际形成的《易经》是阴阳观念的第一次系统展现。《易经》虽然没有提到“阴阳”的概念,但却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达了阴阳观念。     
              《易经》是以卦象的方式表述其对阴阳的看法的。
              《易经》卦爻的符号系统是在长期的原始卜筮过程中,逐渐把数和象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通过对立面的排列、组合,反映出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八卦来说,分别由奇(—)、偶(--)对立两面,构成四个对立面。就六十四卦来说,又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象构成,构成三十二个对立面。就卦序来说,六十四卦又是“二二相偶”,成为对立的卦象互相配合的系列。这种思维是承认卦象存在着对立面,并由对立面所构成,其变化表现在其中的基本要素——两爻的配合上。体现了以对立面的相互关系说明事物变化的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易经》从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卦名到卦爻辞处处都体现了阴阳对立观念,在它看来,宇宙间一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态都是成对的。它以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相对性,还有卦爻辞中的“吉、凶”、“往、覆”等成组的对立阴阳观念,来表明诸如明与暗、热与寒、实与虚、动与静、显与隐、前与后、上与下、散与聚、开与闭、浮与沉、外与内等等事物的对应性态。     
              阴阳是宇宙的最基本构成,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每一事物也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从功能和属性上对万物所作的分类。
              “阳”代表光明、正向、运动、白色、刚强、外在、正数、俯下、实际、左边、德生、开放等一系列含义;“阴”代表阴暗、反向、安静、黑色、柔和、内在、负数、仰上、空虚、右边、刑杀、关闭等一系列含义。“阴阳”是从万事万物的普遍对峙——矛盾中概括出来的,是以广泛的对峙、矛盾现象和实际经验为认识源泉的。
              阴阳爻是上古初民对宇宙万物阴阳属性的最抽象概括,六十四卦尤其是乾坤、泰否、剥复、损益、未济既济等相互对立的卦象,为阴阳范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资料,是对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当然“阴阳”分类是有前提的,这就是必须是有关联的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
              


              13楼2011-03-04 02:45
              回复
                有关联的事物如日和月,都是天体星球,日为阳,月为阴。而日和人、月与鸟就没有什么内在关联性,因而无法分阴和阳。
                此外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面,如人可分为
                男人(阳)、女人(阴);
                人有刚强、向上、光明的一面(阳),
                又有软弱、退却、阴暗的一面(阴);
                人分前胸(阴)与后背(阳)、
                上肢(阳)与下肢(阴)、
                体表(阳)与内脏(阴)、
                五脏(阴)与六腑(阳)等。     
                易学认为,宇宙万物万象具有的性态,无论多么繁复多样,总会有一方属阳,有一方属阴,永远逃不脱阴和阳的范畴。利用阴阳属性的关系可以描述和解说生命和宇宙中的任何变化。
                    
                (二)以《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哲学     
                《易传》一书,最后成书于战国末年,正是处于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基本完成时期。
                《易传》哲学的思想体系,完全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相适应。
                当它展示阴阳变化规律时显得非常有生气:它以阴阳对立统一的“道”为核心,扩展开来则形成两个侧翼。一
                是在矛盾和斗争性上深化,提示了阴阳互相争胜负和“贞夫一”,
                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应有忧患意识。最后在思想方法上提出坚持“两点论”,防止“过亢”和“知几”,以提高自我的决策和应变能力。

                是在统一性上继续深化,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
                强调执“中”而协同,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
                归纳起来,《易传》哲学的核心可以具体地分为三个部分,
                即一阴一阳的“道”是规律;
                阴阳互相争胜负;
                阴阳的整体和谐。
                以下分别讨论之。     
                1、一阴一阳是“道”的规律      一阴一阳是“道”,普遍存在于天、地、人,即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物都秉受天地阴阳二气生成,万物都具有阴阳之共性,这种共性就构成了客观世界普遍性规律,就叫作“道”。     
                “道”的阴阳变化规律并不深奥,而是简明易懂,谁都可以掌握的,阴阳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变化之理,就像天地的昼夜四时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说阴阳往来变化,因为是抽象理论,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
                日、月、寒、暑
                的变化人人都晓得。
                太阳落下去,月亮则升起来,日月往来相推动,才产生了光明。
                寒暑也是如此往来变化互相推动,积之而成岁。往是屈而退,来则是伸而进。
                对立的两个方面,此屈则彼伸,此进而彼退,一屈一伸,一往一来,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逼近又不相离,永恒地运动而互相交替,其发展变化则永无止息。
                通晓了日月寒暑的屈伸往来之理,也就领会了阴阳对立统一变化的规律;
                明白万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阴阳运动却是它的共性;
                明白往来交通的“道”,是从共性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规律,是无形的。
                因此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反过来讲,凡是有形的东西就不能叫“道”,只能说是具体的器物,故又说“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器”关系,也就是客观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也没有不受规律支配的具体事物,
                二者互相依存而构成对立统一。”,这样的一阴一阳的往来交通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系辞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自然成了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2、阴阳互相争胜负     
                “吉凶不两立,日月不兼明”。
                天下事物运动的规律是成功者退,方来者进,对立的两方面总是互相争胜负。不是此方战胜彼方,就是彼方战胜此方,二者总是交迭相胜,这种交迭相胜又是经过长久的积累而后胜,谁居于正位谁就是胜,这样一来,矛盾虽然有两个方面,但它常常是以一个方面示现于人,而另一方面则隐伏着,这就叫“贞夫一”。
                


                14楼2011-03-04 02:45
                回复

                        “贞夫一”,即“贞于一”。
                  是说只能是一个方面居于正位,另一个方面当然就是居于偏位了。
                  由于阴阳“贞胜”和“贞夫一”,事物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吉与凶,祸与福,生与死,治与乱,新与旧,兴与衰,正与反,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移位。
                  《易传》
                  哲学的这一观点相当深刻,几乎是承认事物没有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
                  比如“生”就意味着“死”的开始,成功就意味着走向失败,一切都处在绝对的变化之中,好景不常,所以人一定要有“易”的智慧,懂得居安思危,懂得两点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
                  这才是“易”的精髓的应用:   
                     ①坚持两点论。即要看到事物显现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潜伏的一面。知危才能久安,知亡才能久存,知乱才能久治。“不忘危”、“不忘亡”、“不忘乱”,这又是从潜伏着的对立面去把握现在,以便长治久安。这就告诉人们观察认识事物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即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在绝对的变化当中立足于现在而去展现未来。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     
                  ②“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处理问题一定要适度,“亢龙有悔,盈不可久”是《易经》奉献给我们的实用的人生哲学。乾卦上九的“亢龙”为什么走过了头?因为它只知进,不知进极就要转向退。
                  只知存的一面就要转向亡。只知得的一面就要转向丧。
                  一句话,它不懂得两点论,结果走过了头。
                  唯有圣人才知道进退存亡得丧的相转化的规律,能随时变通而不失阴阳和之正理。
                  这又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唯有坚持两点论才是正确的,而一点论必然过“亢”而走向“盈不可久”的穷极之地。     
                  ③要“知几”所谓“知几”就是坚持两点论,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问题,以达到高瞻远瞩而超前预知。
                  《乾?文言传》说: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几,即几微,指事物所显示出来的微妙变化,犹如说苗头。
                  事物发展的“苗头”一般说是不容易觉察和捕捉的,因为它是事物潜在那一面所现出来的微小变化,然而它却展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只有深明阴阳争胜负和“贞夫一”之奥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和两点论,才能认识它、把握它、驾驭它。
                  《系辞传》在援引鼎卦爻辞
                  “鼎折足,覆公簌(sù),其形渥,凶”
                  而后说:
                  “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其知几。几者,动之微,吉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这里神字作动词用。这段文字是说,知道事物呈现出某种“苗头”的人,他就能够测知极其微妙的变化了。
                  君子对上交往不阿谀奉承,对下交往不轻视怠慢,因为他知道事物极其微妙的变化,心中早有了一定的准则。
                  所说的“苗头”就是从事物微妙变化中得到吉凶之先兆。
                  君子看到这种先兆就立即采取行动,决不等到明天。
                  这一事例指明,“知几”,就是要找出和把握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从而在事变的过程中操有主动权。     
                  3、阴阳的整体和谐     
                  如果说《易经》哲学对阴阳矛盾斗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较为彻底,那末正因为如此,这又使它的视角不能不转向另一个侧面,更注重对统一性的探索,强调阴阳的和谐与统一。
                  阴阳和谐既是矛盾运动规律,又是生命之原理,还是事物稳定性的保证。
                  这个问题,于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就明确提出来。
                  《乾?彖传》说: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道变化”,即天道变化。天道规律的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
                  由于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才使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
                  


                  15楼2011-03-04 02:45
                  回复
                    孟子尽心主张反省内求直觉
                    研究论述形而上学首先通现实世界各种事物全面准确认识界定推断本质物质有关情况,学说物质本质上不变。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本质发展根本规律人的思维存在根本关系理论体系。  
                    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
                    哲学研究外部世界本原和一般本质,哲学形而上学没错,把哲学说成玄学科学对立。
                    任何一门学科明确可具体界定可实证研究对象能够建立完整严密逻辑体系都成为科学;
                    明确可具体界定可实证研究对象能够建立完整严密逻辑体系的前提。
                    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
                    哲学科学化与哲学玄学化相对而言,与哲学形而上学性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定位是对称——程度同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
                    “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
                    当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哲学发展观发展史本质上在天人思维存在主体客体的对称关系中哲学逐步科学化历史。
                    哲学科学化进程是天人思维存在主体客体不对称向对称转化过程;
                    哲学科学化逻辑是天人思维存在主体客体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浓缩。
                    哲学史上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不过是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历史过程中不同环节;
                    而对称哲学作为对它们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结果总结。
                    哲学理论对"形而上"的"道"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无形本质物质世界中问题进行研究论述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形式揭示抽象思维宏观范畴抽象规律谓之道哲学方法.追求世界形式绝对终极总看法根本观点组成物质世界本体不变性,
                    "形而下"的"器"现实世界形成以后有形现实世界中问题研究论述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形而下形式揭示思维活动现实世界中变化捉摸东西器物具体感性事物。形而下学理论根据现实世界各种事物万事万物线索,物质运动发展变化情况研究认识各种事物解释现实问题理论世界所有事物变化。 总之形而上学哲学形而下学政治课本哲学具体科学的关系。
                    西方哲学一个哲学流派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具体事物抽象原则哲学核心问题研究“存在”“本体”等。
                    概述 哲学、形而上学与玄学
                    形而上Metaphysical出自《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自创“玄学”形而上学严复抗拒翻译并没有被大众接受,
                    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
                    上司万魔天指 同伙鬼王棺、业途灵、腹中首(三途判)      部署应无常、亟天暴戾、哀怨多声、幻化影(精灵四魂)      武学夺魂摄魄术、失魂落魄、双行合一
                    来自:灭境
                    灭境十三邪灵,地位仅次表象意魔,体内能化出精灵四魂,伙同业途灵打破 护生气罩,于还本道口与儒圣之道激战,率邪灵冲破狭道天关,滋扰苦境。在邪灵尽数遭诛后,形而上为求自保,以失魂落魄掩藏生息,避免遭表象意魔所吸收。
                    同修:表象意魔、残缺霸暴、抑制无极、促音褊邪、谄佞迷妖、赤钹哀音、炉火狭爱、传动怒生、桀黠味毒、虿尾恶露、截喜优悲、蒙形欲戚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而上学世界孤立片面静止看法辩证法相对立。1.超出具体科学纯学术研究含义同为哲学,2.纯学术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说教,黑格尔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一种机械教条研究方法批判,因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3.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永远不变;变化只是数量增减场所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物外部。形而上学另外意思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判断事物哲学也指研究哲学本体论。    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于是中文就翻译成形而上学了。
                    《易经》中把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没有可见形状,"形而上"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物质状态中物质叫做"道"。"道"无形物质实体,世界万物本质根源本体。物质本质物质;《易经》中把本质物质本体"道"发展变化万物后,物质具有可见形状,"形而下",有形以后物质中物质叫做"器"。"器"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硬度世界万物现实物质。"道"是"器"根源本质本体"器"是"道"发展态。
                    


                    18楼2011-03-04 0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