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吧,我先对前面几位的跟帖稍微做一下分析。
我的这么开头的:那是我母亲的故事,那时候她才二十岁,和我一样大。
老鹰是这么写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我都还没形成,连个胚芽状态都不算呢。那个时候她从来没想过事情都过了几十年了,她的儿女们仍揪着那段往事不放,就像她小的时候被她父亲---也就是我姥爷揪着辫子。那不是心疼,是整个头皮都在发麻。
在我看来,老鹰是抓住了“故事”这个概念来展开的。这就强调了文本的叙事性。接着老鹰又说了一句“那不是心疼,是整个头皮都在发麻。”显然他不想把这个故事定义为喜剧,这为下面故事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限制。
老鹰的这个心理说明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在他的潜意识中隐含了一种严肃的文学观。他想写一出展现人间悲欢的故事,相信这个故事中既有生命的苦难,又有人间的温情。这种对故事的把握也悄然体现了他的文学和人生观。
接着,吃鹰的鼠写道:一路上跟着红卫兵小队,口中喊着口号,“打倒xx”,扔着手中的臭鸡蛋,心却在为那个挂着牌子的滴血。
老鼠一下把故事的时间推到了文革前期。本来都已经说好了是二十年前的故事,那么就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可老鼠把时间推到了文革。
这说明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体现了老鼠的一种文革心态,这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种大众文化心理。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文革象征着往事,而往事又指向文革。在我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意识形态的概念渗透。文革结束以后,寻根文学风靡一时,而绝大部分的主流媒体也有意无意地将文革定义为一种“往事”。好象文革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完全割裂的。从宏观上讲,将历史抽象化,正是一种意识形态控制。从微观上讲,众多个体接受了主流话语,根据主流话语不断地将原先的无意识观念进行修正。最后,人们那原本可能反映更为真实事实的无意识被悄然阉割,与主流话语契合。曾经的生活被抽象化,于是就演变为观念中的“往事”。在我看来,这就是这种“文革-往事”心态的根源。
FCU3不惊云接着说:一列列军队在街上森严戒备,这里没人察觉谁又爱上了谁,因为苦难不许人崩溃。
不惊云提到了戒备森严的军队。我觉得这也是出于对文革的一种想象。因为历史被抽象化,所以留给后人的就只能是想象。
后面紧接着的一句整得挺抒情的。提到了爱情。而且把“爱”和“苦难”这两个词并置了出来。在我看来,爱的背后象征的是生活,是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类对生命之爱和对生活的憧憬。而苦难的背后象征的是文革,是历史,是社会文化对人的制约和生命本身的一种苦难和宿命感。所以这里的“爱”和“苦难”是一种隐约的二元对立,也无意中体现了不惊云对生命的理解。
好了,就三个人跟了故事,所以就先分析这么多。我还是希望大家能一个个接下去。我的初衷是从作者写作心理分析看社会文化心态的。但我觉得在大家跟帖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一些新的意义,那就是更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