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一闪亮晶晶_c...吧 关注:7贴子:487

回复:☆萤火虫☆【美文共赏】<相约星期二>--By 米奇·阿尔博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然而作为教师,他又必须把这种化解上升为课程。他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他由此得此结论: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子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17楼2011-03-07 15:22
回复
    这真是一门深刻的大课了。环顾我们四周,有的青年人或漠视青春,或炫耀强壮;有的中年人或揽镜自悲,或扮演老成;有的老年人或忌讳年龄,或倚老卖老……实在都有点可怜,都应该来听听莫里老人的最后课程。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莫里老人虽然参透了这一切,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恭恭敬敬地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备课。体验什么呢?体验死亡的来临。他知道这是人生课程中躲避不开的重要一环,但在以前却无法预先备课。就在临终前的几天,他告诉学生,做了一个梦,在过一座桥,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到我已经能够去了,你能理解吗?”


    18楼2011-03-07 15:22
    回复
      当然能理解,学生安慰性地点头,但老人知道学生一定理解不深,因为还缺少体验,于是接下来的话又是醍醐灌顶: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
        ——与生活讲和。
        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19楼2011-03-07 15:23
      回复
        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审美现场。莫里老人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
          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莫里的境界时时让人家喜悦。那天莫里设想着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的情景,突然一句玩笑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20楼2011-03-14 14:21
        回复
          然后他设想自己的墓地。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
            莫里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
            山坡上,池塘边,一个美丽的墓地。课程在继续,老师闭眼静躺,学生来了,老师早就嘱咐过: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己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21楼2011-03-14 14:22
          回复

              描画至此,我想人们已可想象这门最后课程的主要内容。
              莫里老人在乐滋滋地体验死亡的时候,更觉得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告诉学生和社会。
              他不希望把最后发现的“重大问题”留给只听不说的静宁墓地。这个重大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对人类文化的告别性反思。
              莫里老人认为,人类的文化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地误导下去,应该引起人们注意。
              什么误导呢?


            22楼2011-03-14 14:22
            回复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由于文化不鼓励这种后退一步的发问,因此每个人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需要”变成了“想要”,而“想要”的则来自于左顾右盼后与别人的盲目比赛。明明保证营养就够,但所谓饮食文化把这种实际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极端豪华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适安居,但装演文化把这种需要异化为官殿般的奢侈追求……大家都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莫里老人认为,这是文化和教育灌输的结果。他说:
                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23楼2011-03-14 14:22
              回复
                莫里老人认为这是美国教育文化的主要弊病。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没有理由沾沾自喜,觉得弊病比他们轻。在过去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人们想拥有物质而不可能,在权位和虚名的追逐上也是越多越好,毫不餍足,其后果比物质追求更坏,这是大家都看到了的;等到经济生活逐步展开,原先的追求并不减退,又快速补上物质的追求,真可以说是变本加厉,这也是大家都看到了的。
                  莫里老人想呼吁人们阻断这种全球性的文化灌输,从误导的惯性里走出来。
                  他认为躲避这种文化灌输不是办法,实际上也躲不开。躲不开还在躲,那就是虚伪。
                  唯一的办法是不要相信原有文化,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24楼2011-03-14 14:22
                回复
                  莫里老人很温和,不想成为破旧立新的闯将。他说,在文化的一般性生活准则上,我们仍然可以遵循,例如人类早已建立的交通规则、文明约定,没必要去突破;但对于真正的大问题,例如疏离盲目的物质追逐、确立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关爱等等,必须自已拿主意,自己作判断,不允许任何能言善辩的旁人和从者如云的诱惑,来代替自己的选择,简言之,不要落入“他人的闹剧”。


                  25楼2011-03-14 14:23
                  回复
                    临终前几天,他思考了一个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发现两者首尾相衔,他与学生讨论,如果他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什么。他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是这样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26楼2011-03-14 20:15
                    回复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学生听了很惊讶,连忙问:“就这些?”老人回答:“就这些。”不可能再有的一天,梦幻中的二十四小时,居然不是与意大利总统共进午餐,或去海边享受奇异和奢侈!但再一想,学生明白了:这里有一切问题的答案。


                      27楼2011-03-18 11:07
                      回复
                        如果就个人真正需要而言,一切确实不会大多,甜面包卷和茶,最多是喜欢吃鸭子,如此而已。意大利总统的午餐,奇异和奢侈,全是个人实际需要之外的事。于是,在无情地破除一系列自我异化的物态追求之后,自私因无聊而受到嘲弄;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变得既本真又空灵,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放到了人生追寻的中心。在莫里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走向关爱和奉献,他在最后的课程中一遍遍重申: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28楼2011-03-18 11:08
                        回复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莫里老人对爱的呼唤,总是强调社会的针对性:
                            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给予他们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29楼2011-03-18 11:08
                          回复
                            我忍不住摘录了莫里老人的这么多话,我想人们如果联想到这些话字字句句出自一个靠着重力敲打才能呼吸的老人的口,一定也会同样珍惜。他的这些话是说给学生米奇听的,米奇低头在本子上记录,目的是为了不让老人看到自己的眼睛。米奇的眼神一定有点慌乱,因为他毕业后狠命追求的东西正是老人宣布要摈弃的,而老人在努力呼吁的东西,自己却一直漠然。老人发现了学生的神情,因此讲课变成了劝告:
                              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30楼2011-03-18 11:08
                            回复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看了学生一眼,问:“我就要死了,是吗?”学生点头,他又问:“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关心别人呢?难道我自己没在受罪?”
                                这是一个最尖锐的问题。莫里老人自己回答道:
                                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健康。
                                这样,他就道出了生命的本质意义,在我看来,这就是莫里老人最后课程的主旨。


                              31楼2011-03-18 11: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