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身居茶寮吧 关注:118贴子:6,732

中华典故汇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典故事



1楼2006-05-24 16:04回复
    金 鼠

    从前有位年轻人,他拥有父亲留下来的大笔遗产,却不知如何管理。他生性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又交了一帮坏朋友,没有多久,就把父亲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产,挥霍得一干二净。
      他父亲生前有位朋友,是当地有名望的富翁,财产多得不计其数,人又很善良,常常帮助别人。他听说这个年轻人有困难,便前来看望他教他如何管理财务、如何辛勤劳动、如何积累财富,并送给他一千两金子,做为开业的资本。
      那年轻人恭恭敬敬地听着,口里连连称是,但是一点也没有改邪归正的决心。他虽照着富人教的办法学做买卖,却仍忘不了吃喝嫖赌;他又试着用各种办法积累财富,但这少得可怜的积累,远不够他花天酒地的开支。没过多久,那些钱就被吃用一空了。
      富人前后帮助了他五次,可是每次给他的钱,都被年轻人花得一干二净,却连一点正经事也没干成,最后仍是一贫如洗。富人为这事,实在是非常忧愁,想尽办法开导他、劝说他。
      有一天,富人看见门外的粪堆上,有一只死老鼠,便藉机开导年轻人说:“一个聪明的、善于动脑筋的人甚至可以靠这只死老鼠来立业。一个人有了一千两金子,怎么还会贫穷呢?我今天再给你一千两金子,你要努力干出点事情来。”
      正好这时有个讨饭孩子,远远地听到这样的教导,顿时得到启发。他过来讨了饭后,向富人要了那只死老鼠,按照他所听到的,又讨来各种佐料,把它做得美味可口,卖得两个钱。他再以这两个钱为资本,做起了卖菜的生意,很快就赚到了一百多个钱。就这样,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干,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终于成了有钱人。
      他常常想:“我是由于那个富人开导他家的孩子才受到启发,有了发财致富的办法。现在我有钱了,有恩不报,是理所不容的。”于是,他用银子做了一张小桌,以宝石璎珞镶为花边,又用金子铸了一只老鼠把各种名贵的珍珠、宝石装进金鼠内,塞得满满的,再把金鼠放在小银桌上。他将这份贵重的礼品,送到富人家中,并向他讲述前后经过。
      富人听后非常高兴,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聪明而勤劳的年轻人。富翁死后,把全部家产都留给这位年轻人。

    据《六度集经》卷三《理家本生》改编
    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13页


    2楼2006-05-24 16:05
    回复
      得 道 失 道 
        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里,有座深山。山上古木参天,奇花遍地,人迹罕至。只有潺潺的溪水和偶尔的鸟鸣,才会打破这份宁静。
        在这座深山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位仙人。老仙人是位得道者,面容清瘦,精神矍铄,雪白的须眉下,双目炯炯有神。小仙人虽然希望能修得正果,却不愿像老仙人那样整天修炼,因此,没有多大的本事。
        老仙人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有了五种神奇的神通力。老仙人到处寻访仙人,虚心求教,而其他仙人也常常赠给他各种仙果佳酿。从北方的邯郸国,老仙人带回了又香又软的大米;从阎浮罗,他提来一大篮山上从没见过的瓜果。甚至有一天,老仙人飞上了忉利天,寻访天上的仙人,回来时带了一大堆天上的山珍海味。老仙人每次带回美味佳肴时,总要唤来小仙人共同品尝。
        小仙人看到老仙人来去自如,心想事成,好生羡慕。有一天,他对老仙人说:“师父,请您收下我做徒弟吧,我想跟您学本事。”老仙人严肃地说:“年轻人,我们仙人修身养性,学习神通力,不是为了我们自身的便利。如果你学习神通力是为了造福于人,那么你会如愿以偿的;相反,则会荼毒人间,造成危害啊!”
        听了老仙人的一番话,小仙人不作声了。过了些日子,他看到老仙人又带回许多好吃的东西,就再也忍不住了,苦苦哀求道:“师父,教教我吧,我保证一定听您的话,学会五种神通力后,用来好好修道,决不用它做坏事。”看着小仙人一脸的诚恳,经不住他几次三番的请求,老仙人终于答应把五种神通力传授给他。小仙人费了好大功夫,总算把神通力学到了手。
        小仙人学会了五种神通力后,忍不住山上的寂寞,总想到处炫耀一番,可在这个连个人影都难看到的深山老林里,他连一句赞扬声都听不到。
        有一天,小仙人悄悄地下了山,来到城里。热闹的街道上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见到一个年轻人拔地而起,腾云驾雾,大家都看呆了。人们围拢来赞不绝口:“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本领可真大啊!”听着大伙儿的一片赞扬声,小仙人不禁洋洋得意起来,于是他使出了各种种神通力展示给众人看。
        虚荣的小仙人自此常常下山,在男女老幼面前表演神通力,不久便名声大振。
        一次,小仙人正在卖力表演时,不巧被老仙人撞见了。老仙人沉下脸来说道:“年轻人,若是心术不正,总有一日你会丧失神通力的。”可是小仙人对老仙人的苦口良言充耳不闻,反而以为老仙人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便到处诽谤老仙人,说是老仙人嫉妒他的本事,见不得年轻人比自己强,等等。
        流言传到老仙人耳里,他只是淡淡一笑,也不做任何辩解,因为他知道他的预言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果然,没过多久,小仙人在一次表演中,竟然失足跌下来,众人哄堂大笑。他试图再次拔地而起,却怎么也升不上天空了。小仙人不甘心在众人面前丢人现眼,他一遍遍地施展各种神通,得到的却是众人嘲讽的笑声,原来他的神通力已全部失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小仙人失去神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反过来全城百姓赞扬老仙人品德高尚,本领非凡。同时,纷纷谴责小仙人心胸狭隘,品行低下,最后一致决定把小仙人驱逐出城。
        沮丧的小仙人这才懊悔自己不该把老仙人的忠告当成耳旁风,可是一切都已晚了,他只能在众人的斥责声中灰溜溜地离去 。


      3楼2006-05-24 16:05
      回复
        鹿 母 夫 人 

          从前有个游方僧,颇具神通。有一天,他来到一位财主的庄园,正好碰到财主准备吃午饭。
          财主一见他来乞讨身上是破衣烂衫风尘满面的样子,顿时生出怜悯之心。
          他想:“像他们这样,每天走街穿巷地乞讨也不容易,正好我还没吃就把饭都给他吧!”于是财主把自己的午饭,全部倒入僧人的钵中,上面还放了一朵盛开的莲花,表示他对僧人的敬意。
          僧人见了,心中十分高兴,马上显现他的神通,变得通体透亮,大放光明,空气中一阵阵飘香。
          伺候财主吃饭的一位妇人,见了这情景,心里真是喜不自胜暗自想:“这才是真正的神人哪!我多希望将来能有一百个儿子,个个都像他这样,具有不凡的神通!”
          妇人去世后,她的灵魂滞留在一个婆罗门常去小便的地方。
          有一次,一只母鹿来到这个地方舔食小便,马上受到感应而怀了孕,怀孕期满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孩由婆罗门抚育长大,在她十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美丽端庄的少女了,空闲时就帮父亲做一些事。
          这天,父亲出门,她留在家里看守火堆,一边和小鹿玩着游戏。她只顾高兴地玩着,没有想到要给火堆加柴,等父亲再进门,发现火堆已经灭了。他们住在山林里,周围都没有其他人家,父亲只好叫她到很远的村庄去取火种。女孩来到村中,奇迹出现了,她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
          村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美丽的姑娘,更没有见过这种奇妙的情景,个个都惊呆了。
          她去取火的那家主人对她说:“好姑娘!请你绕着我的屋子走三圈,我就给你火种;我太喜爱你带来的那些莲花了。”
          女孩顺从地绕着屋子走了三圈,多么奇妙啊!那家的屋子立刻被三层五光十色的莲花给环绕住了,那么光彩夺目清香扑鼻!有一个看到这奇迹的人,立刻去报告国王。
          国王从来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更没有亲眼看过,他感到这事实在太不可思议了,马上派一个看相人,跟着来人回村里去看看这女孩,是福相还是贱相。
          看相人一看到那个姑娘,马上被她吸引住了,他回来报告说:“陛下,真是怪事啊!我看相看了这么多年,看过这么多人,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有福气的姑娘,她必有神力,后代将会做出丰功伟业,并绵延不绝、世世相传呀!”
          国王听了,心中异常欢喜,立刻命令手下准备聘礼,娶这姑娘为妻。
          那姑娘被带到宫里,她的美貌绝伦、天生丽质,震惊了,后宫的王妃宫女,没有一个人能和她相比,惊叹之余,她们又非常嫉妒她,总想找点碴儿,让她难堪。可是由于国王的宠爱,她们始终没有机会。
          十个月过去,那姑娘怀孕期满,生下一百个蛋。这又是一件怪事了!那姑娘的来历,本来就不太明白,有着种种离奇的传说,现在她生下的不是孩子而是蛋,便使那些后妃个个幸灾乐祸想借这个机会拔掉眼中钉。
          她们在芭蕉上刻了妖魔鬼怪的形象,涂上污血交给国王,并向国王报告说她生的是鬼怪。国王信以为真。
          于是这群妃子找来一只大壶,将一百个蛋放在壶内,密封壶口,把壶投到水中,让它随波逐流。
          天帝释在天上看到这一切,命令天神在壶上打上天帝释的封印,护送壶顺流而下。到了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那壶便停了下来。
          那个国家的国王,在高台上看到水中有只壶,正在水波中荡漾,壶面闪闪发光便派人把壶从水中取出来,他一看上面竟然有天帝释的封印,再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蛋,外壳都那么光滑洁白令人十分喜爱。
          他也不知道蛋里有什么又不敢随便打破,便找来一百位妇人,每人将一个蛋放入怀中,时时温暖着蛋。
          过了一个月,从那一百个蛋中,钻出来一百个男孩,生来就具有神奇的智慧和勇气,个个相貌英俊、武艺高超;声音洪亮,好像狮子吼。
          国王高兴极了,命人为他们准备一百头白象,并配上七种宝石制作的鞍子,装备齐全。
          他们英勇善战,百战百胜,所向无敌,邻国一个个被他们征服了。最后,终于轮到攻打他们降生的那个国家了。
          在他们母亲的国家里,早已听说这一百位所向披靡的武士,也早就为他们征服邻国的事迹所震惊。这次,真的要打过来了!这消息比任何洪水猛兽还令人丧胆,国内百姓个个惊慌失措,恐惧万分。
          国王召集文武百官开会问道:“大敌当前,谁去降服?”
          没有人回答。
          王后听到这消息心想:“这一百个勇士,一定是我那失散了的一百个儿子。”
          她跑去对国王说:“要是大王您相信我就不必担心敌人的进攻了。到时候,看敌人是从哪一边攻城,我立刻到敌人阵地前去降服他们。”
          众人听了,半信半疑,不知道王后有什么妙计能打退敌人。
          很快地邻国的军队来了为首的正是那一百个勇士个个骑着白象,威风凛凛。
          国王与王后登上城墙,面对着敌人的军队。
          王后解襟露乳,她的双乳立即射出一百道乳水,射向一百个儿子的口中。
          儿子们马上就明白了,他们叫道:“这是我们的妈妈呀!”
          立刻放下武器,来到母亲面前,向母亲叩头请罪。
          大家见了面,又悲又喜。
          这两个敌对国家,从此变成十分亲密的友邦。

        据《六度集经》卷三《国王本生》改编
        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14页


        4楼2006-05-24 16:10
        回复
          求 子 杀 子

           
           
            有一位中年妇女,曾经养育了一个儿子,还想再生一子,苦于不知求子的方法。她问其他的女人:“谁有本领使我能再生养一个儿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妇人,回答她说:“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个儿子。但是,你必须去行祀天之礼。”
            她见有希望,忙不迭地又问老妇人,“祀天之礼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来做祀品呢?”
            老妇人不紧不慢地告诉她:“把你儿子杀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几个儿子。”
            这位中年妇女信以为真,求子心切,准备杀死她的儿子来祀天。一位智者知晓此事,忍不住耻笑,大骂起来:“世界上也真还有这样的愚人,傻到这种地步,为了求生一子,为了一个未出生的儿子,而去杀死身旁活着得儿子。”
            愚蠢的人就是这样,为了转瞬即逝的快乐,竟然作茧自缚,自投火坑。他们正在做着形形色色损理害己的事情,却又痴心、地以为这是去往净土西天的途径。 

          ——据《百喻经》


          6楼2006-05-24 16:12
          回复
            善 生 童 子 
              从前,印度有一个大国叉尸罗国,国王叫提婆王。提婆王膝下有十个王子,各自统领一个小国。善住王子统领的国家最小,但国力稳固,百姓生活富裕。邻国有一个恶王叫做罗目侯,十分眼谗善住国的富庶,于是派兵侵略。善住国王虽然尽力抵抗,怎奈寡不敌众,丢失了国土。他只好向父王的得叉尸罗国逃去。
              当时,善住王膝下有一个男孩名叫善生,年仅七岁,十分可爱。善住王夫妇抱着儿子,在兵荒马乱之中逃到国境外。从本国到父王的国境,要费七天的时间,中间隔着荒无人烟的荒野。他们携带,七天的干粮,踏上逃亡路。不料,中途迷了路,七天后仍未抵达父王的国境。粮食吃完了,这样下去,一家三口非饿死不可。 
              “不能让三个人都丧命在路上,总得牺牲—个人,让其他两个人活下去。”善住王心里暗自寻思,看见夫人拉着儿子的手走在前面,善住王抽刀就要从背后砍她。就在这时,善生急忙阻止父王说:“千万不能杀死母亲,世上怎有孩子吃母亲的肉来维持生命的呢?请父王杀我吧!应该把我的肉作为你们的粮食才对。”善生说完,紧紧搂住母亲不放。
              善住王收了刀,泪落如雨。善生又对父王说:“请割下我的肉当粮食吧!但是如果我死了,肉就会腐烂。所以不要杀死我,只需一块一块地削下肉来吃,保住性命就行。” 可作父母的怎么也不忍心下手。善生看见如此情形,就自己拔刀割下身上的肉,跪著呈献给父母。善住王夫妇惊惶失措,悲叹许久,最后只好成全爱子的心愿,吃下他的肉。连续几天,善住王夫妇一直在悲伤与饥饿的旅途上苦
            撑。善生童子的身上,也只有骨骼之间仅存的几片肉了。父母最后取下这几片肉,充作粮食,然后含泪把爱子的尸骨留在荒野上,匆匆离去。
              当父母离去后,善生王子心里祈盼:“父母亲啊!但愿你们能够平安回国,也希望以我这份自我牺牲的功德,将来能开悟成佛,济度—切众生。”
              他一念至此,三千世界,六种震动,天上诸神赞叹之余,泪如雨下。这时,帝释天王为了试探善生童子的心,化成一只狼来吃他。善生毫不畏惧地说:“虽然我仅存一副骨头,也愿意施给饿狼充饥。”帝释天立刻消失狼形,现出本来面目,赞叹道:“割下自身的肉来维持父母的生命,真是罕见的义举。你如有什么愿望,不妨对我实说。”
              善生说:“我没有其他愿望,只希望开悟成佛。”
              帝释天又问“你的身体,已经无肉仅存骨头,到了这种地步,你恨自己的父母吗?”
              善生说:“我没有一点儿憎恨之心。倘若我能悟道成佛,就可以还我本来面目。”
              善生童子话音刚落,忽然皮肉渐生,很快便恢复了原来的可爱身影。


            10楼2006-05-24 16:14
            回复
              吝 啬 鬼 伊 利 沙 
                有一个人名叫伊利沙,富有万贯家财。但他生性吝啬,从不给别人布施任何东西,对自己的日常消费也十分刻薄,吃得是粗茶淡饭,穿得是破烂衣服。偶尔一两个朋友来吃上一顿,他却要自己饿上几天,这样做方觉得好受一些。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每天都吃鱼嚼肉,还经常宴请朋友,出手阔绰。伊利沙看到后,心想:我比他富多了,他天天过着王侯一般的生活,而我守着满屋金银财宝,却节衣缩食,也太可怜了。
                伊利沙狠狠心,杀了一只鸡,取出一升白米,偷偷地驱车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把鸡烤熟,把饭煮好,准备好好地吃一顿,解解馋。
                天帝释早就知道伊利沙是个吝啬鬼,觉得他这样生活真是太愚昧了。看到伊利沙今天一反常态,又杀鸡,又煮饭,便有心要和他开个玩笑。
                于是,天帝释变成了一条狗来到伊利沙身边,转来转去讨食吃。伊利沙恨不得把鸡骨头都吞进肚里,哪舍得给狗吃些东西。但这条狗朝着伊利沙一个劲地摇头摆尾,口中还流着很长的涎水。
                伊利沙说:“你如果能四脚朝天,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给你吃一点。”只话音未落,那条狗已经腾空而起,四脚朝天。伊利沙吃了一惊,只得扯下一点鸡皮,想送给狗吃,可又实在舍不得。
                伊利沙说:"这样吧,这点鸡皮我给你留着。如果你能让两个眼珠掉下来,我让你再吃些鸡肉?quot;
                话刚说完,那条狗的两个眼珠“啪!啪!”地掉在地上。伊利沙高兴极了,里欢呼:这下好了!你眼睛瞎了,我就可以笃笃定定地享受美味了。他端起饭盘和鸡.换了个地方,大嚼起来。
                等伊利沙走远,天帝释变成了他的模样.赶着他的车子来到伊利沙家。一进门.就吩咐守门人;“待一会儿若有人来,无论什么人,都给我一棒子把他轰出去。”然后进房.下令将所有的财产布施给穷人。
                现说伊利沙消受完他的美味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停车的地方,一看没了车子,可着急了。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只得垂头丧气地步行回家。到了家门口,刚跨进门坎.便吃了一记闷棍。
                伊利沙火冒三丈,大声嚷道:“反了!连我你们也敢打!” 守门人也不示弱:“管你是什么人,我们老爷吩咐过了,谁也不许进去!”
                “什么老爷不老爷!我才是你们的老爷!”
                “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还敢冒充我们老爷,看我不揍死你!”
                一顿乱棒之下,伊利沙瘫坐在地上。再注目一看.家里已经空空荡荡。心里一急.发痴下。
                这时,天帝释变成了一个修行僧,走到伊沙利面前,双手合十,问道:“施主为何愁成这样?”
                “我被人戏弄,家财荡尽了。”
                “施主,恕我直言,钱财乃身外之物,钱财多了会带来烦恼和祸害。像你这样,拚命地攒钱,不舍得吃,不舍得布施给穷人,一朝死去,反成了饿鬼。即使投胎做人,也只能充当下贱的仆人。你想想看,这样做又有什么意思呢?”
                修行僧这一席话,使伊利沙如梦方醒。从此,他一改旧迹, 乐于济世助人了。

              ——据《旧杂譬喻经》


              11楼2006-05-24 16:15
              回复
                舍 身 饲 虎 
                  很久很久以前,在南瞻部洲有—个大国,叫摩诃罗檀囊,统率着五千多个小国家。国王有三个王子——摩诃富那宁、摩诃提婆和摩诃萨青。三个王子里,小王子摩诃萨青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
                有—天,国王和王妃带着王子,率领群臣出外去游玩。国王久住深宫,很少远行,游玩了—会便觉得有些疲劳,就找了个地方休息。而三位王子如同出笼的小鸟,快活地穿梭在丛林之间。忽然,他们发现了一窝老虎。一只雌虎正给两只小虎喂奶,雌虎面黄饥瘦,虎仔活泼可爱,但雌虎为了充饥,似乎正要吞食小虎。
                  小王子见此情景,就问两位哥哥:“哥哥!你们看那只雌虎瘦得皮包骨头,快要饿死了,但他仍然给爱子喂奶。依我看,雌虎在饥饿的逼迫下,一定会把虎仔吃掉的。” 
                  两个哥哥也同意弟弟的看法,说“如果雌虎饿死了,小虎没有奶吃也同样会饿死的”.
                  小王子难过地说:“那么,怎样才能让雌虎不吃掉虎仔呢”?
                  “依我看,除非有新鲜的肉和温热的血,否则它是一定会吃掉虎仔的。”两位哥哥说。
                  小王子听后进—步追问哥哥:“那你们说,如果有人把自己的血和肉施给那只饿虎,这只饿虎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吗?”
                  哥哥肯定地说:“当然能够活下去了。但如果谁把身体施给了饿虎,这个人却是不能复活的”!
                  兄弟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而小王子的内心却有一番考虑,他打算牺牲自己,救活母虎与虎仔。小王子决心已定,陪着两位哥哥走了片刻,向两位哥哥说“哥哥,你们先走一步。我有一点儿事情要办,随后就来”。说完他独自走入小径,回到刚才那只饿虎停留的地方。他走到饿虎面前,毫不犹豫地将身体投向虎口,不料,饿虎只朝他望了—眼,却闭著嘴巴不吃他。看到饿虎的神情,小王子若有所思。他早巳下定决心舍身供养,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小王子干脆找来一截尖锐的木头,往自己身上猛戳,使鲜血汩汩流淌而出。一直咬著嘴唇的饿虎,看到鲜血,立刻恢复了精神,吐出鲜红的舌头,开始舔食王子的鲜血。饿虎喝足了血,又继续吃王子的肉体。 
                  先行几步的哥哥,迟迟不见弟弟跟来,十分担心,忍不住走回来搜寻。他们边找边喊“摩诃萨青!弟弟”!
                  然而除了风声,四周没有—点回音。两位王子忽然想起刚才弟弟提出的问题,不寒而栗。他们急忙跑回雌虎停留的地方一看,天哪,可怜的弟弟已经被饿虎吃得精光,只剩下—副带血的白骨散落在一旁。
                  饿虎吃完小王子的肉身,一不小心竟从悬崖上跌下,晕了过去。待它醒来后,回想起刚才的事,又跑回白骨旁不停地徘徊,十分难过。
                  再说国王休息时,妃子也不知不觉睡着了。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三只鸽子在丛林里游玩,忽然飞来一只大老鹰,抓住最小的鸽子吃掉了。她忍不住“啊”!地惨叫—声,立刻惊醒过来。妃子立即对国王说:“大王!我刚才做一个不吉祥的梦。俗语说,鸽子即是孩子,我梦见三只鸽子里,最小那只被老鹰捉来吃掉,以至于惊醒。是不是小王子摩诃萨青有什么意外呢?” 国王听到妃子的话,也觉得心惊肉跳,赶紧命令随从分头寻找王子们的行踪。不久,两位王子哭着回来了。父王一见两个王子,就知道事情不妙,着急地问:“你弟弟呢?他怎么没有回来?”
                  两位王子呜咽悲泣,上气不接下气,一面流泪,一面回答:“弟弟被饿虎吃掉了。”果然不幸被言中了,国王和妃子顿时晕倒在地。片刻,国王和妃子才缓缓醒来,由两位王子在前面引导,率领随从,直奔小王子摩诃萨青惨死的地方。但见血迹斑斑的草地上,只剩下尸骨的残骸。妃子和国王抱头大哭。两位王子和百官随从,也都痛哭流涕,一片凄惨。
                  其实,舍身饲虎的摩诃萨青王子,死后投身到兜率天上。当时,他还有些怀疑,不知自己做了什么功德,竟然能投生到优美的天界。他对眼前的善果感到迷惑,于是运用天眼,察遍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和人间等五个世界,才发现自己前生施舍的残骸散落在一座山林里,而父母、兄弟正围靠在尸首旁边,痛不欲生。摩诃萨青王子心想:“不能让他们这样下去,我要下去劝导他们。”
                摩诃萨青王子即刻离开天界,立在空中,向父母亲百般规劝和训谕。国王和妃子听到空中的声音,仰天央求:“刚才规劝我的,是哪位神明呀?”
                  “我是摩诃萨青,不久前施身给了饿虎。由于这种功德,现在才能投生在兜率天上。父王啊!有生就有死,这是人世的常情。凡是为非作歹的人,都会下地狱,凡有善行的人,都会出生天界。你为什么还沉陷于忧愁与烦恼之中,而不能够觉悟呢?为何空自悲叹,不去修持各种善事呢?”
                国王和妃子当下仍无法明白王子讲的道理,继续问:“因为你心怀慈悲,怜悯万物,即使将自身施与饿虎,也毫无懊悔。
                  可我们身为你父母,一想到你惨死的情状,就为之心痛。这种苦恼与哀叹,不是用语言所能说明的。纵使你持守大悲之愿,可为什么要让我们这样苦恼呢?”
                  王子看到双亲的愚痴,十分同情,又竭力解释为善的功德和伟大,以打破父母的迷执。经过王子的一番说法与教化,国王夫妇才逐渐醒悟了。
                  国王吩咐家臣赶造七宝塔,把王子的尸首厚葬。摩诃萨青王子看到父母从悲伤的低谷中走了出来,才安心地返回兜率天宫。


                13楼2006-05-24 16:16
                回复
                  2、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15楼2006-05-24 16:19
                  回复
                    3、 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16楼2006-05-24 16:19
                    回复
                      4、 姨母抚育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17楼2006-05-24 16:20
                      回复
                        5、 出游感苦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18楼2006-05-24 16:20
                        回复
                          7、 夜渡凡尘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20楼2006-05-24 16:21
                          回复
                            8、 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21楼2006-05-24 16:22
                            回复
                              9、 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22楼2006-05-24 16: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