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吧 关注:28,342贴子:222,107

【老罗】20110310罗永浩:怎样成为一个文坛装逼犯 (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罗永浩:怎样成为一个文坛装逼犯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646730100029g.html


1楼2011-03-10 22:00回复


    3楼2011-03-10 22:13
    回复
      对于热爱装逼的人来说,单是看看下面的张亚哲老师的文章标题就应该“义无反顾肃然起敬于”一颗勇于装逼,勤于装逼,乐于装逼的心灵了。
      ■ 关于那些阴暗的记忆-当波兰斯基遭遇狄更斯 2006-03-06 19:07:07
      ■ 残酷的话语霸权与陈凯歌的恐惧记忆 2006-02-20 18:19:48
      ■ 一个批判愤怒者的自我愤怒 2006-02-09 11:58:14
      ■ 面对激烈流氓之辩的胜利宣言 2006-01-18 20:48:14
      ■ 中国青年的心灵史不能就此完结 2006-01-14 18:52:15
      ■ 万福玛丽亚博客命运符 2006-01-11 12:39:11
      ■ 这难道就是我们的辉煌上海 2006-01-05 09:54:30
      ■ 中国民办教育的哈利路亚 2005-12-21 16:11:00
      ■ 什么是一地鸡毛的激情与背叛 2005-12-01 13:51:57
      只要悟性不是太差的,看完张亚哲老师的这些装文(即装逼文字),基本上装逼创作就应该入门了。那些文字悟性差又好这一口儿的朋友们如果会电脑编程,可以把张亚哲老师博客上的文字全部导入电脑分析一下,相信可以轻松弄出一个装逼写作速成软件。为了装逼,千万不要给软件起中文名,不妨叫做ZBF MadeEasy 1.0 beta3 Professional Edition。如果你故作神秘,对软件名称的含义不加解释,还可以让那些不知道内情的人苦苦思索ZBF到底是猪变疯,真不忿还是准备饭。这时候如果你面带诡谲的笑容继续不做任何说明,他们一定会愤怒地指责你说,“他妈的,真是个装逼犯!”
      悟性差,又弄不到这种软件,还执意想成为装逼犯的可以和我一起分析一下这类装逼文章的特点。虽然成为一个好的装逼作家需要一些天分,但如果你的目标只不过是象张亚哲老师一样想在装坛混得一席之地还是比较容易的,并且完全可以速成。


      4楼2011-03-10 22:14
      回复
        首先,要想装得中文底子好,就尽可能多用书面语,至少是旧式口语,尤其是能表现你特别有思想因而无比苦恼的“徘徊”、“踟蹰”、“逡巡”、“彷徨”、“疏离”、“踌躇”、“愤懑”等等。
        象声词要用现在的人绝对不用的,如“毕毕剥剥萧萧许许作作索索窸窸窣窣”,装逼装到得意处,如果忍不住笑出声来,可不能“哈哈”,要“哑哑”。
        你要装一只国学底子深厚的狗,那就绝对不能“汪汪”,要“狺狺”。 你要是想“很鲁迅”或者“很五四”,那就把“去吧”写成“去罢”,“她”叫“伊”,“或者”用“抑或”,“如果”换作“倘若”,“比如”要说“譬如”,“因为”则是“因了”,还有,鲁迅那时候“那时候”叫“其时”,“松懈”用“弛懈”,“原谅”用“宥恕”,“点头”用“颔首”,既然颔了首,“馒头”自然也不能吃了,改吃“馒首”。这样说话可不是为了“讲究”,而是为了“考究”,都已经装到这个份儿上了,“已经”就改成“已然”罢,“常常”也不得不“每每”了。
        要是抄五四风格抄烦了,也可以生造愣词或愣造生词,比如遏止逆转叫“遏逆”,果敢勇猛叫“果猛”等等,嗯?已经有人这么干过了?那就翻转颓糜为糜颓,再把屠戮拧成戮屠。为了显示个性,用词上要做到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比如既然大家都说夜色漆黑,你不妨象张亚哲老师那样说酱黑,即使夜色酱黑听起来很蹩脚。重要的不是效果好,而是和别人不一样。
        


        5楼2011-03-10 22:17
        回复
          中英文混杂这样的庸俗路数,现在外企扫地的大婶都会,所以要尽可能少用,可不能像声名狼藉的李傲吃老师那样。偶尔用的时候要找个大家都不认识的词来说事儿,比如floccinaucinihilipilification 就不错。


          6楼2011-03-10 22:18
          回复
            考虑到中英文混杂的做法现在在社会上差不多已经引起公愤了,所以你最好用其他的方式喷射你的洋墨水:坚持把小资产阶级叫小布尔乔亚,把古捷克风格和臭小资作派绑一起叫波波,把两份工资不生崽儿叫丁克.


            7楼2011-03-10 22:19
            回复
              要真正显示学贯中西,混杂英文、大量使用音译名词都是低级的手段,要用更高明的方式制造“渊博感”。希腊神话是基本功,普罗米修斯、美狄亚、坦塔罗斯、阿佛洛狄忒要整天挂在嘴上,要是看见谁专门喜欢老女人,可不能说他有恋母情结,要说他有“俄狄浦斯情结”。圣经当然不用真去笨笨地看上一遍,但是“属灵”、“救赎”、“基玛林”、“和散那”、“弥赛亚”、“哈利路亚”等等是啥意思一定要大概查一查然后猛用狂用。


              8楼2011-03-10 22:19
              回复
                光弄这些神神鬼鬼的还不够,还要弄点有“学术感”的东西。和上世纪的装逼犯喜欢满口“莎翁”,“托翁”不同的是,现在的装逼犯更喜欢拿自由主义的思想家给自己抹粉。只要一提自由主义,你就随手把罗森塔尔、阿尔贝尔、巴特摩尔、达尔、桑德尔五个牛逼哄哄的“尔”一股脑砍出去,五个“尔”齐发,砍谁谁都会晕。你要是只会提家喻户晓的亚当.斯密、托克维尔、哈耶克,“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这些前期准备做完了之后,为了融会贯通,再找公认的装逼文字写作者的作品看上百八十本也就差不多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古龙、温瑞安、余秋雨、钟道新、方文山之外,还推荐汪国真和董桥。如果想极速速成,优先推荐古龙、钟道新、方文山和张亚哲老师。


                9楼2011-03-10 22:20
                回复
                  这些工作也结束后就可以进入实战演习阶段了。
                  首先是长句堆词训练,我们不妨试试这样写:
                  这部回归根源的杰作在戏谑之魔已然伴随着无厘头血液分分秒秒畅淌于我们浮躁体内的Postmodern解构主义时代,赫然地同时也是令我们惊诧不已地捕捉到了经典影像虽饱经恶俗浮华的风吹雨打渐呈式微之势然而却始终一已贯之的骇人的美。
                  在书面语和非人类语言的狂轰滥炸中点缀性的使用粗话以示自己不是书呆子,并辅以哲学名词使粗话显得凛然不可侵犯:
                  1994年我无意识地读到刘震云无键盘写就的“小林家的一斤豆腐变馊了”时,冥冥中已注定了我终将在一个不知是一地鸡毛还是一地**毛的猥琐人生里面对藏有无数近乎是大恶的内心,我那一度欣然深陷于偶因论的泥潭中不能也不想自拔的灵魂——如果我还有灵魂——在滂沱的冷汗里,在伊壁鸠鲁的思想也不能给我以丝毫抚慰的境地里,究竟能覆盖以怎样的苔藓。涩灰色的空中仿佛传来让.吕克冷冷的声音:如果大粪可以卖钱,穷人将失去他们的**儿。
                  (温馨提示:让.吕克就是著名导演戈达尔,但是把他叫作让.吕克更装逼,就像把希特勒叫作阿道夫一样装逼。)
                  引用名人名言在任何时代都很装逼,但是不要引用那些家喻户晓的名人说过的妇孺皆知的名言,也不能用那些被用滥了的手法,比如“记得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说会被人砍死的。
                  你可以这样,“当隐居在阿耳忒弥神庙里的大哲赫拉克利特悠然地道出‘希望通过博学来获得智慧是徒劳的’这句话时,他并不知道这句话会在2500年之后一个苦雨绵绵的午后使得一个坐拥在小镇图书馆的书城里的羸弱亚细亚少年面如土色,如遭雷殛。果毅地放弃了无目标的11载滥读之后,这个曾经惨绿求知的少年蓦地回首时看到的是一片虽已不复鹿港然而依旧旷蓝的物质与心灵的天空。这个造物主恩宠的少年就是我。
                  按照类似的路数勤加练习,在一本厚厚的练习册上写完装逼900句的时候,就差不多可以行走江湖了。
                  ********************* 明天,我们将继续探讨的主题是,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坛装逼犯,以及从张亚哲老师的低级错误中,我们学会了什么。


                  10楼2011-03-10 22:23
                  回复
                    就象上一篇结束时说的那样,这一次我们要探讨的内容,是“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坛装逼犯,以及从张亚哲老师的低级错误中,我们学会了什么。”
                    一.为了更好的装逼,你最好文字功底扎实,还要有良好的语感(虽然这两个条件不是必须的)。 下面我们就以张亚哲装逼装得非常糟糕的,甚至是有明显语病的一些文字作为反面教材,来看看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装逼犯,我们应该避免什么。
                    “看知识分子在这个世纪被挤兑得惨不忍睹的高贵气质与残留唾液,总是会莫名其妙想起德里达死时的话语:活着思索虚无,逝去皈依神秘。总让我愤愤于东欧那几个说着法语兴风作浪的多血汁人士:大便媚俗的虚无主义者昆德拉还有急风暴雨的变态狂躁电影人波兰斯基。而我自阴暗孤独童年迷恋德纳芙开始,就无数次纠结在波兰斯基编制的巨大而迷离的恐惧疯狂世界里。”
                    “看知识分子在这个世纪被挤兑得惨不忍睹的高贵气质与残留唾液”这一句断句非常困难,耐心把所有断句的可能都试一遍后,你又会发现无论怎么断句都读不通。“多血汁人士”?这种过分笨拙装逼以至于看起来非常**的手法不提倡。
                    “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失去了立场,失去了思辨的能力。永远有一个声音在远处洪钟大吕,不可言说之事,不可言说之事。”
                    因为用错的人实在太多,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建议把正确的“黄钟大吕”和错误的“洪钟大吕”通用,但如果你要写装逼的文章,一定要用“黄钟大吕”,要不然很容易被识破你的中文底子。
                    “(1988年)父亲送给我一本三联书店的旧书,定价三元,茨威格名著-异端的权利。一夜读完,内心的嘶吼今天久久不能平息。”
                    这一句小学生也能揪出语病来——但黎宛冰老师显然不能——,人类的表达方式应为“内心的嘶吼至今不能平息”。


                    11楼2011-03-10 22:24
                    回复
                      “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我看见波兰斯基狰狞坎坷的脸庞,狡猾而带着戏谑,像2002年获得广泛正面讴歌的〈钢琴师〉,带着假惺惺唯美的人道主义精神,游移地展示一个70岁电影斗士告别愤怒幽暗世界的姿态,但仅仅是一种姿态而已,硝烟过后,一片狼藉。”
                      能写出“获得广泛正面讴歌”这样的话的人,肯定是中文语感有问题的。考虑到中文是张亚哲老师的母语,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不是他的中文语感有问题,而是他的人类的语感有问题。还有,这个“硝烟”怎么理解呢?战斗结束,争论结束都可以说硝烟过后,但现在文中只有讴歌结束或展示姿态结束。)
                      “中国因为落后良久,心态糜颓,脆薄如裂帛”
                      这里用“良久”——再一次——不是对错的问题,是有没有人类的语感的问题。至于“脆薄如裂帛”,是想说脆薄如易裂的帛吧?
                      “本来想在年末写些可爱的东西,贱性不改,又愤怒青年。说白了,是老年了。”
                      正确表达应为“...贱性不改,又愤怒青年。其实,是愤怒老年了。”“愤怒青年”说得再白,小白兔,白又白,也不会是老年。
                      “秦皇汉武罢黜百家焚书坑儒也把这些事做尽了。怎么还焚不尽所谓有毒害的思想的熊熊烈焰?!”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怎么还焚不尽所谓有毒害的思想”,否则就成了“怎么那么多火焰还烧不尽火焰?!”
                      张亚哲老师写的病句实在太多了,不喜欢装逼,但喜欢通过给病句改错来提高自己文字水平的人也可以到他的博客上看看找找练练,“有惊喜等着你哦!”
                      二.其实文字功底差的人想装逼也不是不可以,正常装逼的写不好,就索性写一些装神弄鬼的好了。我想张亚哲老师也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近作中出现了一些下面这样的句子。
                      “Edmund Burke在雄辩30万言的法国大**书中居高临下的讽刺了法国人地中海式的热情与血腥的**气质与颠覆劣根,但有一句话至今回荡在耳”
                      (注意这个“但”字,前后并没有任何转折)
                      “波兰斯基的影片是会得奖的,但是狄更斯的杀人情结坚不可摧-流离失所的女人会因为善良而杀戮,脏兮兮的无家可归流浪儿童会为了一个带血的馒头而杀戮,狄更斯期望我们黑夜中嚎叫悲鸣,窒息于肮脏的血光之中。而狄更斯,他期望的还更多,尽管时光已经流逝。”
                      注意,虽然又是“但是”又是“尽管”,但文中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转折,“而”字在文中也没有任何道理。这种手法也是装神弄鬼、能震慑住文盲和黎宛冰之流的文章常用的技巧之一。如果你想和张亚哲老师一样酷,你也可以试试写这样的句子吓唬吓唬人(这种装逼就不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了),比如你可以先喝点酒,然后这样写:


                      12楼2011-03-10 22:29
                      回复
                        五.装逼手法要细腻,要讲究,不对,要考究。模仿装逼高手时要抓住神韵。
                        比如天才的装逼导演王家卫(其实我很喜欢王家卫,我前面也说过,装逼装得好的话,也很牛逼)的装逼手法就很讲究: “我距离她最近的时候,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在1994年的5月1号,有一个女人跟我讲了一声‘生日快乐’,因为这一句话,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如果记忆也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罐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它是一万年。”
                        我们再看看张亚哲老师的效颦手法:
                        “我突然想起文革中陈凯歌父亲陈怀铠被残酷批斗的场景,我也想起霸王别姬中106分钟到124分钟的撕心裂肺场面,我突然明白陈凯歌突然的暴怒与所谓的尊严一定是缘于经历以及记忆。”
                        这种拙劣的手法使得张亚哲老师纯粹是为了写装逼文章在家里翻出那张影碟反复确认那场面到底是始于106分钟开始还是107分钟的傻样儿十分生动可爱。
                        六.装逼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不能像张亚哲老师这样胡来,不对,这样率性,这样不羁。
                        “遥想好莱坞的趣味,像艾弗里钟爱的奥斯丁或者是福斯特,都带着英伦的阳光。很少有人会去染指冗长漆黑的狄更斯”。
                        狄更斯重要的小说作品大部分都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很多都拍了不止一次。张亚哲老师只要查一下imdb.com就可以知道了,这是典型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这是对装逼文学创作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
                        “陈凯歌绝望,他本来被夸张的玻璃般的脆弱内心被无情击碎。他抱着陈红,还有3万英尺胶片,轰然倒地。”
                        坦率地讲,这段文字装逼装得很有气势,但3万英尺的数字很蹊跷。无极的片长是123分钟,通常使用的35毫米胶片的放映拷贝应该是1万英尺左右。而且从8毫米胶片、超8、十六毫米胶片、35毫米、65毫米胶片到IMAX,无论用的是哪一种胶片都得不出3万英尺这个数字。如果说这是剪辑前的毛片长度也不对。一般小制作的国产电影的耗片比确实都在10:1以内,但陈凯歌从来都是基本上不用担心耗片比的大导演,根本不可能只用了三万英尺的胶片拍一部一万英尺长的影片。何况无极是投资三个亿的巨型制作,耗片比达到100:1都不奇怪。所以几个可能合理的解释是:
                        1.陈凯歌从上百万英尺的毛片中随手抱起3万英尺的胶片再抱着陈红轰然倒地。
                        2.陈凯歌从上百万英尺的毛片中精心挑选出3万英尺的胶片抱起来再抱着陈红轰然倒地。
                        3.陈凯歌出于某种我们不知道但张亚哲老师知道的原因,一共抱起3份电影的拷贝(每份一万英尺)再抱着陈红轰然倒地。
                        4.张亚哲老师听迪克牛仔的歌听多了。 为了写好装逼文章而总结的非常装逼的结论:做足准备工作是装逼成功之母,之利器,之硬道理。


                        16楼2011-03-10 22:37
                        回复
                          七.最后,如果要装逼,装愤怒青年,一定不要讨好上司,至少不要公开拍上司的马屁。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要不然前面就全都白装了。千万不要像张亚哲老师一样辛辛苦苦装了半辈子愤青,却写出下面这样的**话来: “感谢俞老师(指俞敏洪,张亚哲老师的大老板),是新东方放纵了自由思想与批判精神。”
                          “我从不评论别人的博客,小平(指徐小平,张亚哲老师的老板之一)的汪洋恣肆风格与大道行天笑傲之气度,实属罕见。重要的是,小平的真性情却是感染我多年的某种体味。”
                          #############################
                          附记
                          在张亚哲老师的博客上,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写的这一句,“何必开始一些无聊的语句与文字,在这个垃圾成堆的世界里。” 真希望张亚哲老师能够心口如一,身体力行。只是黎宛冰们该寂寞了。


                          17楼2011-03-10 22:37
                          回复
                            中英文混杂这样的庸俗路数,现在外企扫地的大婶都会,所以要尽可能少用,可不能像声名狼藉的李傲吃老师那样。偶尔用的时候要找个大家都不认识的词来说事儿,比如floccinaucinihilipilification 就不错。
                            考虑到中英文混杂的做法现在在社会上差不多已经引起公愤了,所以你最好用其他的方式喷射你的洋墨水:坚持把小资产阶级叫小布尔乔亚,把古捷克风格和臭小资作派绑一起叫波波,把两份工资不生崽儿叫丁克。
                            要真正显示学贯中西,混杂英文、大量使用音译名词都是低级的手段,要用更高明的方式制造“渊博感”。希腊神话是基本功,普罗米修斯、美狄亚、坦塔罗斯、阿佛洛狄忒要整天挂在嘴上,要是看见谁专门喜欢老女人,可不能说他有恋母情结,要说他有“俄狄浦斯情结”。圣经当然不用真去笨笨地看上一遍,但是“属灵”、“救赎”、“基玛林”、“和散那”、“弥赛亚”、“哈利路亚”等等是啥意思一定要大概查一查然后猛用狂用。


                            19楼2011-03-10 23:33
                            回复
                              中英文混杂这样的庸俗路数,现在外企扫地的大婶都会,所以要尽可能少用,可不能像声名狼藉的李傲吃老师那样。偶尔用的时候要找个大家都不认识的词来说事儿,比如floccinaucinihilipilification 就不错。
                              考虑到中英文混杂的做法现在在社会上差不多已经引起公愤了,所以你最好用其他的方式喷射你的洋墨水:坚持把小资产阶级叫小布尔乔亚,把古捷克风格和臭小资作派绑一起叫波波,把两份工资不生崽儿叫丁克。
                              要真正显示学贯中西,混杂英文、大量使用音译名词都是低级的手段,要用更高明的方式制造“渊博感”。希腊神话是基本功,普罗米修斯、美狄亚、坦塔罗斯、阿佛洛狄忒要整天挂在嘴上,要是看见谁专门喜欢老女人,可不能说他有恋母情结,要说他有“俄狄浦斯情结”。圣经当然不用真去笨笨地看上一遍,但是“属灵”、“救赎”、“基玛林”、“和散那”、“弥赛亚”、“哈利路亚”等等是啥意思一定要大概查一查然后猛用狂用。


                              20楼2011-03-10 2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