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96,433贴子:74,026,198

回复:贴本书:《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迈克尔·霍华德 [英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既然战列舰是国家威力的象征,那么,欧洲各国越来越渴望拥有更多的舰只。英国人大为宽慰的是,1897年无需剥光海上停泊点 [ 作者注:此句意指无需用尽海上停泊点所储备的油料等物资。 ] ,也可以把五十艘战列舰集吅合到斯匹特海德 [ 作者注:Spithead,斯匹特海德系英国汉普郡与威特岛之间的海峡的东部。1797年,驻扎在该水域的舰队在庆祝战时友谊联欢之际,军官被送上岸,士兵开动战舰,要挟当局提高他们的工资和改善生活条件。 ] 来进行“钻石庆祝” [ 作者注:一般指六十周年或七十五周年纪念,从此处上下文看,应是一百周年纪念。 ] ;但是,他们也意识到他们正在失去工业领导地位,本来凭藉这一优势大可主宰世界一百年的;同时,他们又认识到,如果他们的舰队控制不了海洋,那么他们的国家将是脆弱不堪的。海军上将冯·蒂尔匹茨的舰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技术成就(主要来自西部蓬勃发展的中产阶级而不是东部的军人地主) 的完美体现,但是,舰队无法消除人民夹在两个强大对手当中的不安情绪——一边是1870年不肯饶恕、总在伺机报复的法国,一边是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帝国。战列舰也无法安慰他的因地理环境不佳引起的担忧;也无法安慰技术落后的俄国人,无法安慰国内逐渐增长国家主义的奥地利帝国。最清楚不过的变化,可以从19世纪最末一次海战与20世纪最初一次海战中看到,欧洲的舰队败于非欧洲海军强国之手:1898年西班牙败于美国,1904年俄国败于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英国及其盟国仍在海上互争雄长。蒂尔匹茨的“公海舰队”除了同对手做做“猫捉老鼠”的游戏外,别无良策。但是,德国的技术专家独出心裁,设计出潜水艇,从而开辟了新的机会。从此,翻开了海战历史崭新的一页。
      1914年时,普遍预计海上争霸的决胜,仍像纳尔逊时代一样,将通过大舰队的相撞。对抗的胜利者将会把敌方的小手工艺者与商人逐出海洋,实行海上封锁;这样一来,人口稠密、依赖海外贸易与进口食物的国家只好束手待毙。这一理论喊得最响的是美国历史学家、理论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 T. Mahan),他的著作《海上强国在历史上的影响》(1890年)成为欧洲海军在世纪之交时期的圣经。马汉认为,虽然摧毁对方贸易是最终目的,像法国在 17与18世纪那样动用海军去直接攻击贸易活动仍是荒谬的。海军的任务应是获得“海上支配权”,这样就有可能把海洋作为自己开展海外贸易活动的道路,对敌人则是贸易活动的栅栏。这样的支配权才是最强大的舰队配享有的特权。
     马汉的理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所证实,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越来越严,而蒂尔匹茨的“公海舰队”竟无所作为。英国不仅切断了德国同殖民地的自由来往 (这倒并不重要),还切断了同中立的贸易伙伴如美国的来往,这是至关重大的——尽管这样也搞坏了英国同美国之间的关系,如同一百年前那样,几乎达到崩裂的边缘。潜水艇从作为保护海岸的短程武器发展到能在海洋巡行达数周之久,使德国人有了可怕的报复能力。 


115楼2011-03-12 02:30
回复


    116楼2011-03-12 02:31
    回复
      2025-05-18 08:32:09
      广告


      118楼2011-03-12 02:33
      回复


        119楼2011-03-12 02:35
        回复


          120楼2011-03-12 02:35
          回复


            121楼2011-03-12 02:36
            回复
                   尽管由狂热国家主义的民众支持庞大军队的时代已经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仍然是一整个社会与另一整个社会之间的冲突,其绝对意义几乎同欧洲中世纪时代相仿佛:在这场斗争中,每一个人都感到他的价值体系以及他的生存,都受到了外国势力的威胁,这种外国势力是无法与之沟通、与之妥协的。这在东方前线尤其明显:第三帝国领导人的目标正是他们的祖先一千年前的同一目标——扩张领土,屠吅杀或奴役该地的人民。只有苏联政吅府才能把苏联人民的巨大资源点点滴滴地动员起来,精神上与物质上都动员起来,同入侵者进行殊死斗争,从而天平倾斜,使上述方面的重要性超过了将军们的指挥技术与军事技术奇迹的重要性。德国人就像拿破仑,依靠进攻的猛烈推动力去争取决定性的胜利,当进攻失败后,他们便缺乏资源来维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他们的对手却是苏联与美国。
                   虽然如此,技术引进了一个拿破仑时代未曾有过的因素,这个因素把过去那些其价值很可怀疑的因素都比下去了。德国人如果对喷气飞机更注意一点的话,也许他们已改变了空战的面貌。如果他们在火箭技术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他们也许就会发明出火箭武器,将会使伦敦夷为平地,并使盟军登陆诺曼底成为不可能。如果他们的核研究采取另一条道路,并获得更大的政治后盾,他们也许就发明出了核武器,将使面对它的苏联人民的英雄主义与西方盟国的大舰队就像是马赫迪的游牧部族在乌姆杜尔曼遇上了基奇纳的部队。 [ 作者注:霍雷肖·赫伯特·基奇纳伯爵(Kitchener, 1850-1916),英国陆军元帅、政治家。在任东苏丹总督期间(1886-1888),曾挫败马赫迪人(Mahdi)对埃及的入侵。乌姆杜尔曼(Omdurman),亦译为恩图曼,系苏丹城市。 ]
                    1945年8月,美国第一次把两颗原子弹投到了日本,每颗炸弹摧毁了一个中等城市,十二万人当场死亡。由一个非欧洲的强国来对付另一个非欧洲的强国,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冲突,在这场冲突里,欧洲只扮演了配角,这标志着欧洲主宰世界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由哥伦布与瓦斯科·德·甘玛 [ 作者注:V. da Gama, 1469-1524年,葡萄牙航海家,是头一个航海去印度的欧洲人。 ] 五百年前的航行所开辟的新时代来临了。这也标志着工业化国家之间各自充分动员民众,献出全部潜能,进行大规模战争,以图废除对方的时代结束了。数年后,热核武器发明出来了。这种武器具有人类全部有记载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摧毁力,并有火箭能把它们在数分钟内发射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在核时代,还需不需要职业士兵的传统技术?还需不需要爱国人民的忠诚参与?“战争”——一千年来欧洲所理解与实施的战争,是否已走到了尽头? 


              124楼2011-03-12 02:39
              回复
                尾声 核时代

                     试图回答上一章摊出来的问题,会是不成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还只有三十年。拿破仑战争过去四十年发生过欧洲列强之间的有限冲突;过去将近一百年才发生一场把各国都牵扯进去的世界大战。当然,1945年不像1918年那样,大家以为这场战争结束了今后的战争,一个人类历史上可以尽情享乐的时代已现出曙光。胜利后简短的欢欣一结束,苏联同自由资本主义世界间的意识形态对立重新出现,同战前一样地不可调和。几个月的时间,误解便导致了不合作;几年时间,不合作便导致军事对抗,导致和平时期前所未有的扩军备战的新水平。到了20世纪50年代,国际秩序似乎只不过是建立在一位著名的美国战略分析家艾尔伯特· 沃尔斯泰特(A. Wohlstetter)所说的“娇嫩的恐怖平衡”之上。
                     逝去的岁月应能谨慎地作证:事实上,和平只建立在一个相当不稳定的基础上。即世界上的大国把接受现状作为各国唯一可行的政策框架,大家都不愿再承受任何大动乱。事实上,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维持了欧洲半个世纪的和平。但是,在一个我们看到的1945年后经济与社会迅速变革的年代,要想保持政治稳定,需要特殊的智慧,来规划政策与措施,这就像要节俭之神从他吝啬的手中施舍出一点点东西来一样困难。不过,人们至少可以有合理程度的信心,同意在欧洲体系框架内,今后的战争,有两条充分的理由预言它们同本书上述有关战争发展的种种特点具有根本的区别。


                125楼2011-03-12 02:41
                回复
                  2025-05-18 08:26:09
                  广告
                       天平最敏感的—端是核武器,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试图进行垄断,在相当程度上的确做到了垄断。占有核武器虽然给了占有者一定程度的国际权威,但是这种权威是靠不住的。1949年,苏联赶上了美国,也掌握了裂变式原子弹,只在TNT当量上稍逊。此后,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地竞相发展热核炸弹、洲际导弹、潜水艇上发射装置、多弹头导弹,以及所有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竞赛规模之大,必须用最丰富的想像力才能设想出:在什么样的政治环境下,才能用得上这些武器。然而,这种“新发展”背后的有理性却是不去使用它,而只用于“威慑”:建立起一种局面,相互断言,如一方首先使用核武器,必然立即遭到另一方的报复,这种报复是无可逃脱的,其后果是无法接受的。
                       两个巨人即使拥有庞大的武器库但按兵不动,就像百万富翁拥有巨大财富但未变为现金,他们仍需要超常规的军队来实现他们的政治野心,并应付世界上的种种问题。鉴于世界各地都有一些依赖保护的同盟国,似乎证明美国有必要继续保留一支海军,而这支海军的存在正好给苏联提供了理由也建立一支与之对抗的海军。由于东欧与西欧都存在着长长的、易被攻破的边疆,欧洲那些难以控制的附庸国也需加以控制,因此苏联不可能考虑遣散她的庞大军队。但是,苏联军队就在家门口,给西欧国家带来了严重问题。尽管西欧国家经济富裕、人口稠密,但也无法在政治上、经济上联合起来以便建立一支和苏联同样规模的军队。20世纪50年代初作过一些试探性的努力,结果仍然只有依赖于美国核力量威慑作用的保护。
                  


                  127楼2011-03-12 02:44
                  回复
                         苏联在十年之内,不仅以她的常规军力威慑西欧,而且用自已的核武库威胁美国,西欧的防卫呈现更复杂的局面。英国与法国有了自己的小规模核力量,但这些核武器除了在本土遭进攻时可起到一点防御作用外,对别人起不到威慑作用。美国在欧洲盟国部署了战术性的核武器——核弹头火箭,限于战场上使用;但即使是有限使用,也引起了大众的不安,因为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从未完全明确。也许最好的办法正是不弄明确。西方战略计划的混乱,也许不像某些分析家认为的那么重要。最根本的是要确保苏联进攻时将立即遭到顽强的抵抗。也许不能确定这类抵抗将很快运用、或最终导致运用核武器,但也同样地不确定是否一定不用。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十五年内,欧洲两个胜利的大国:英国与法国,为了巩固各自的帝国,手上有许多紧迫的问题要解决,而苏联与美国则在竞相加速欧洲的分裂。在这方面,高技术代替不了基本的政治手段,全非洲与全亚洲,尤其是亚洲,他们从列宁那里学来**化的组织工作的技术,并从毛吅泽吅东那里学会把**组织同游击战争结合起来,以反对外国军队支持的、不受人民欢迎、压在人民头上的政吅府。
                    


                    128楼2011-03-12 02:45
                    回复
                      ---------------000----------------就是这样叻---------------000------------------


                      131楼2011-03-12 02:47
                      回复
                        回复:101楼
                        不好意思,刚刚看到,现在贴吧


                        132楼2011-03-12 02:49
                        回复
                          没无视吖,在23楼就回复过叻


                          135楼2011-03-12 03:18
                          回复
                            回复:136楼
                            没啥啦,夹在大量其他帖子里确实很难发现


                            137楼2011-03-12 03:35
                            回复
                              2025-05-18 08:20:09
                              广告
                              回复:142楼
                              那里貌似是专门为英**守党输送人才的地方
                              也许是重名吧


                              157楼2011-03-14 2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