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47,265贴子:3,399,232
  • 1回复贴,共1

中国上古史的构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海经》中存在三大神系:西方黄帝、南方炎帝和东方帝俊,“三皇五帝”实际上是把这三大神系的子孙融合成以黄帝为共祖的血统传承体系,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这三大神系分别代表远古中国的三大民族集团。黄帝神系属于西羌集团,炎帝神系属于苗蛮集团,帝俊神系属于东夷集团。西羌集团和东夷集团的联合才构成了华夏族,夏是羌人的自称,华是东夷人的自称。
黄帝轩辕氏,轩辕氏的名号表明黄帝和车有关,而苏美尔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车的民族,也许黄帝属于吐火罗系统的印欧语民族,通过东迁将车传入中国。炎帝系的苗蛮和帝俊系的东夷是同一民族的分化,可能是百越集团北迁,远达东北的东夷人还与通古斯人混血,形成高句丽和夫余,他们构成今天韩国人或朝鲜人的血统来源。
东夷和百越应该属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种,和今天毛利人或台湾高山族差不多,他们是第二批走出非洲的人类,时间大约在5万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印欧语系的黄帝族入侵东亚,通过阪泉和逐鹿大战,打败东夷族和苗蛮族取得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并主要与东夷人通婚混血,形成华夏文明。
上古的尧舜在文化上应该仍属于东夷系统,在《史记》中黄帝的子孙分成两大系,一是少昊系,一是颛顼系,颛顼和大禹才是黄帝系正宗的羌族人,而少昊系也许和黄帝有姻亲关系,可以算作后者的后裔,但是在文化上少昊系应该仍然保持了东夷传统,凡少昊系统的帝喾、尧、舜都是东夷人。
舜和帝喾,可能都与东方神话里的帝俊有关系。帝喾名俊(无单人旁),和帝俊、舜乃是一音之传,有人考证,舜就是东夷族神话中的始祖高祖夔或帝俊,舜的确是殷商王朝的正宗始祖。


1楼2011-03-13 11:27回复
    于是,帝俊也就这样慢慢地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然而,尽管如此,在帝俊另一些后裔氏族之中,帝俊的名字却依据活在人们心中。帝俊部族中,一些英雄的子孙们的事迹仍在代代传诵着。正因如此,才会有文明时代所出现的《山海经》中的有关记载。这些说明历史的车轮虽能扰乱人的思绪,却碾不碎先人们那执着的记忆,时光的流逝并不是帝俊神话消逝的主要原因。使帝俊神话真正分化并逐步消亡的却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政治的与历史化的巨大力量。为了使神话合乎政治的需要,为了建构有利于汉民族统治的黄帝世系,为了从历史角度为大一统社会找到依据,如不消灭帝俊神话,便不能确立黄帝世系。所以后代儒士与史家们费尽心机,采用改头换面法、枝叶移植法两大再造技术,将帝俊的名字从神谱中抹去了,帝俊也就这样被逐出了神坛。1 对帝俊的改头换面对帝俊的改头换面,主要是通过创造五帝之一的帝喾来完成的,以帝喾取代帝俊,将其更名改姓,这一手段可谓釜底抽薪。《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这种野史虽然已将帝喾取代了帝俊,但却仍然保留了“自言其名曰俊”的改造痕迹,但没来得及编制帝喾的谱系家世,后来经过各种正史与稗闻的附会、添加,确立了“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⑨的地位。《史记·五帝本纪》只言“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但省略了“俊”字,这一细微的变化,却将帝喾从帝俊的阴影中完全解脱出来,达到了脱胎换骨的效果。在将帝俊脱胎之时,将其后代子孙如季厘、少昊(挚),妻子(常羲)等,也在稍加改变之后转移到帝喾名下,从此以后,帝俊便消失了,帝喾则异军突起,成为五帝之一。2 对帝俊神话的枝叶嫁接由于帝俊神系中原有的庞大家族及帝俊的巨大影响,晚出的帝喾身上无法全部体现关于帝俊的事迹与传说,而这些传说与神话事迹又充满生命活力,代代流传,于是后儒们便将这些有活力的神话分化开来,分别嫁接到黄帝、颛顼、尧、舜等身上,使得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帝俊的影子。这种嫁接首先反映在移植神话事迹方面。在神话中,帝俊之妻羲和与帝羲(或作仪)分别生十日或十二月,此为帝俊神话之精髓,人们便将这则神话重新改造之后移植到黄帝头上,变成了“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于是帝俊的二妻变成了黄帝手下掌管历法的二大臣了。后羿神话也是帝俊神话系统中的精彩内容,《海内经》云,“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可见后羿为民除害是受帝俊派遣的,安民之功本应归于帝俊。但到《淮南子》那里,则变成了“尧之时,十日并出”,尧命羿去除害射日,将爱民之德转给了尧,同时也将后羿神话从帝俊神话体系中切割出来。通过这些移植嫁接手法,抽去了帝俊神话体系中的基本框架,使帝俊神话建构轰然倒塌。在偷梁换柱之后,又将帝俊子孙后代与妻子也慢慢移植出去,以达到完全消灭帝俊神话的目的。于是帝俊的诸子孙们纷纷改名换姓,帝鸿成了黄帝之子,中容成了颛顼之子,契成了帝喾之子,后稷也被喾占有。俊妻常羲改嫁了帝喾,娥皇走进了舜的宫中。人去楼空,梁折屋倾,帝俊神系终于变成了一堆废墟,留下的也只是些残砖碎瓦了。今天我们留连于这宽厚的基石之间,翻检那五彩的破碎砖瓦,想见那远古的朴质文明,不觉感慨万千。 


    5楼2011-03-13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