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身居茶寮吧 关注:118贴子:6,732
  • 14回复贴,共1
卢仝

  卢仝(约795---835年),号玉川子,集源(金属河南)人,唐代
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一曲《茶歌》,自唐代以来,历经
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至今茶家诗人咏到茶时,仍屡
屡吟及。卢仝《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的诗中,他以神乎其神的笔墨
,描写了饮茶的感受,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
他创造了一篇广阔的精神世界。《茶歌》的问世,对于传播饮茶的好
处,使饮茶的风气普及到民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后人认
为唐朝在茶业上影响最深的三件事是:陆羽《茶经》、卢仝《茶歌》
和赵赞的“茶禁”(对茶征税)。卢仝《茶歌》自宋以来,几乎成了
人们吟唱茶的典故。诗人骚客嗜茶擅烹,每每于“卢仝”“玉川子”
相比。“我尽安知非卢仝,只恐卢仝未相及。“(明.胡交焕);“一
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清.汪巢林)品茶赏泉兴味酣然
,常常亿“七碗”、“两腋清风”代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
仝七碗茶。”(宋.苏轼);“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
(宋。杨万里)。



1楼2006-05-26 22:36回复
    古代茶学家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宋代著
    名书法家。官至端明殿学士,精于品茗、鉴茶,也是一位嗜茶如命的
    茶博士。据说蔡襄挥亳作书必以茶为伴。对这样一位十分喜爱茶叶,
    尤其是对福建茶业有过重要贡献的朝廷命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古代
    的茶学家。蔡襄的《茶录》以记述茶事为基础,分上下两篇。上篇茶
    证:“论茶的色、香、味、藏茶、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
    茶”;下篇器论:“论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
    、茶匙、汤瓶”。《茶录》最早记述制作小龙团参入香料的情况,提
    出了品评茶叶色、香、味的内容,介绍了品饮茶叶的方法。是继唐代
    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书。

      


    2楼2006-05-26 22:36
    回复
      明代唐寅的诗怀画义

        唐伯虎(1470-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是他的
      别号。他是一位热衷于茶事的画家。他曾画过大型《茗事图卷》、《
      品茶图》。这位桃花庵主,经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诗人画家品茗清谈,
      赋诗作画。画家在诗中,颇有风趣地写道,若是有朝一日,能买得起
      一座青山的话,要使山前岭后都变成茶园,每当早春,在春茶刚刚吐
      出鲜嫩小芽之时,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师的烹茶之
      法,亲自烹茗品尝,闻着嫩芽的清香,听着水沸时发出的松鸣风韵,
      岂不是人生聊以自娱的陶情之道吗?


      3楼2006-05-26 22:38
      回复
        元代耶律楚材酷爱建溪茶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契丹族,系皇族子孙。蒙地之际
        的大政治家。他精通汉文化,又颇爱品茶、品泉之道,所作的茶诗、
        意境清新,是咏茶诗中上乘之作。他酷爱建溪茶,用诗来表达“多年
        未尝建溪茶心里好像塞了五车黄土”的心情。诗人随元太祖西征时,
        在西域,向正在岭南的好友王君玉乞茶的期间所作的咏茶诗。诗云:
        (一)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窃黄尘塞五车。

          碧玉榄中思雪涛,黄金碾畔忆雷芽。

          眠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榄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二)长笑刘伶不识茶,胡为买钇谩随车。

          萧萧幕雨云千顷,隐隐春雷玉一芽。

          建郡深榄吴地远,金山佳水楚江赊。

          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诗中所赞美的建溪茶就是产于建溪一带的武夷茶。


        4楼2006-05-26 22:38
        回复
          白居易与茶诗

           茶友郭定立

            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从白
          诗中,我们看到茶在文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转化的过程。

            白居易与许多唐代早、中期诗人一样,原是十分喜欢饮酒的。有
          人统计,白居易存诗二千八百首,涉及酒的九百首;而以茶为主题的
          有八首,叙及茶事、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可见,白
          居易是爱酒不嫌茶。《唐才子传》说他“茶铛酒杓不相离”,这正反
          映了他对茶酒兼好的情况。在白氏诗中,茶酒并不争高下,而常像姐
          妹一般出现在一首诗中:“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
          自题新昌居止》)。又说:“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
          州寒食坑会》)。前者讲在不同环境中有时饮酒,有时饮茶;后者是
          把茶作为解酒之用。白居易为何好茶,有人说因朝廷曾下禁酒令,长
          安酒贵;有人说因中唐后贡茶兴起,白居易多染时尚。这些说法都有
          道理,但作为一个大诗人,白居易从茶中体会的还不仅是物质功用,
          而是有艺术家特别的体味。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
          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他不仅爱饮茶,而且
          善别茶之好坏,朋友们称他为“别茶人”。从艺术角度说,白居易发
          现了茶的那些妙趣呢?第一,白居易是以茶激发文思。卢仝曾说:“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这是浪漫主义的夸张。白居易是典
          型现实主义诗人,对茶与激发诗兴的作用他说的更实在:“起尝一碗
          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
          或吟诗一章”…,这些是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醒脑的。反过
          来,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

            第二,是以茶加强修养。白居易生逢乱世,但并不是一味的苦闷
          和呻吟,而常能既有忧愤,又有理智、,这一点饮酒是不能解决的。
          而饮茶却能有助于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喻
          、闲适、伤感、杂律四类。他的茶诗一是与闲适相伴,二是与伤感为
          侣。白居易常以茶宣泄沉郁,正如卢仝所说,以茶可浇开胸中的块垒


            但白居易毕竟是个胸怀报国之心,关怀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他
          并不过份感伤于个人得失,在困难时有中国文人自磨自励,能屈能伸
          的毅力。茶是清醒头脑,自我修养,清清醒醒看世界的“清醒朋友”
          。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
          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
          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自拨之道,这是他爱茶的又一用意。所以,
          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他在《草党纪》中
          就记载,草堂边有“飞泉植茗”。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也记载:
          “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饮茶、植茶是为回归自然情
          趣。

            第三,是为以茶交友。唐代名茶尚不易得,官员、文士常相互以
          茶为赠品或邀友人饮茶,表示友谊。白居易的妻舅杨慕巢、杨虞卿、
          杨汉公兄弟均曾从不同地区给白居易寄好茶。白居易得茶后常邀好友
          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从他的诗中可看出,白居易的茶
          友很多。尤其与李绅交谊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
          还说:“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指李绅,看来偶然喝一
          杯还不过瘾,二人要对榻而居,长饮几日。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
          如湖州茶山境会亭茶宴,是庆祝贡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又如,太湖舟
          中茶宴,则是文人湖中雅会。从白诗看出,中唐以后,文人以茶叙友
          情已是寻常之举。

            第四,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白居易晚年好与释
          道交往,自称“香山居士”。居士是不出家的佛门信徒,白居易还曾
          受称为“八关斋”的戒律仪式。茶在我国历史上,是沟通儒道佛各家
          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
          静化思想,纯洁心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唐以后三教合流的趋势。

            


          5楼2006-05-26 22:40
          回复
            朱熹的茶诗

              朱熹(1130-1200年),宋代著名理学家,婺源(今江西)人,也是一
            位嗜茶爱茶之人。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
            授徒讲学,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论道,他写的《咏
            武夷茶》、《茶坂》等诗后,使武夷茶名声大振。据说,朱熹在寓居
            武夷山时,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并引之为乐事。有诗云:携赢北岭
            西,采撷供名饮。

              一啜夜心寒,羝跌谢蠹影。

              题名为《茶坂》此外朱熹的《咏武夷茶》也一直流传至今。其诗
            为: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蝶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7楼2006-05-26 22:41
            回复
              徐夤对武夷茶的评价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晚唐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形式歌
              颂武夷茶的人。他的诗也是咏武夷茶最早的一首诗,唐光启年间(858
              -887年),徐夤在《谢尚书惠腊面茶》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
              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木,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他的这首诗不仅高度评价了武夷茶,而且说明了当时武夷山所产
              的“香腊片”(茶名)已是唐代上层社会的高贵馈赠礼品。

                


              8楼2006-05-26 22:41
              回复
                清代袁枚品茶 

                  袁枚(1716-1797),字子才,晚号随园老人,钱塘(杭州)人。
                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代表诗人和主要诗论家之一,也是一个地道的爱茶
                人。袁枚尝遍南北名茶,在他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
                生了特别的兴趣。他有一段记述: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
                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疴、怡
                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
                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洫至三次,而其
                味犹未尽。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9楼2006-05-26 22:41
                回复
                  皎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谢灵运十
                  世孙。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他
                  善烹茶,作有茶诗多篇,并羽陆羽交往甚笃,常有诗文酬赠唱和。他
                  不仅是诗僧,又是个茶僧。佛教禅雄强调以坐禅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
                  ,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皎然推崇饮茶,把饮茶的好处说得更神,
                  他有一首饮茶歌《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
                  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常说此茶怯我病,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皎然在诗中提倡禁市饮茶,说茶不仅可以除病怯疾,荡涤胸中忧
                  患,,而且可以踏云而去,羽化飞升。它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赞誉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生动描写了一饮、再
                  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的《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越人遗我剡溪
                  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是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现存诗作中的名篇是《寻陆鸿渐不遇》,诗云: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清空如话,陆羽的隐士风韵和诗人的仰慕之情。跃然纸上。


                  11楼2006-05-26 22:43
                  回复
                    郭沫若

                      郭沫若是一位现代诗人,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时代特征和
                    时代精神的诗作,而且,还写有大量的纪游是篇。1903年他11岁时就
                    写下了”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茶溪》一绝。郭沫若也是位
                    剧作家,话剧《孔雀胆》有一段戏,通过人物对白,把武夷山的传统
                    饮茶方法介绍给了观众。对白如下:王妃:(徐徐自靠坐起)哦,我
                    忘记了关照你们,茶叶你们是拿了哪一种来的?宫女甲:(回身)我
                    们拿的是福建生产的武夷茶呢。

                      王妃:对了,那就好了,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
                    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和很酽得茶,差不多涩得不能进口。这武夷茶
                    的泡法你们还记得?宫女甲:记是记得,不过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

                      王妃:你把茶具拿来。

                      (宫女甲起身步至亮厨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
                    称“苏壶”……容纳一小盘。)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
                    开,用那开水把这茶壶茶杯烫它一遍,然后再把这茶叶放入“苏壶”
                    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
                    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这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
                    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宫女甲:
                    记得的,把茶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提壶作手势)很快
                    地轮流着斟,就像是在这些茶杯上划圈子。

                      宫女乙:我有点不大明白,为什么斟茶的时候要划圈子呢?一杯
                    一杯慢慢斟不可以么?王妃:那样便有先淡后浓的不同。

                      这段戏,简直就是功夫茶的演示。可见郭沫若对茶事的精通。

                      1959年他陪外宾到武夷山和黄山,在欣赏了名山和名茶后写了一
                    首诗:武夷黄山一片绿,采茶农妇如蝴蝶。

                      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渴。


                    13楼2006-05-26 22:46
                    回复
                      鲁迅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
                      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的感觉。”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
                      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

                        鲁迅先生生长于茶乡,喝茶是他的终身爱好,所以在它的文章中
                      ,提及茶事甚多。

                        20年代的北京城,茶馆遍布。鲁迅在北京的时候,也是茶楼啜茗
                      的座上客,这在他的日记中记述很多。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青云阁,
                      喜欢在喝茶的时候伴吃点心,且饮且食,常结伴而去,至晚方归。30
                      年代的上海,每至夏季,沿街店铺备有茶桶,供过路人饮用解乏。鲁
                      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四川北路开一书店,门口也置一茶桶
                      。鲁迅得知十分赞同内山此举,多次资助茶业,合作施茶。作为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淡泊,关心民众。他以茶联谊,施茶于民
                      的精神,更为中华茶文化增辉。

                        


                      14楼2006-05-26 22:47
                      回复
                        元帅与名茶

                          陈毅元帅1964年路过峨眉山万年寺,老僧捧出香茶,他连啜三口
                        ,连称“好茶”。问僧茶名,僧说正待将军赐名。陈毅元帅说:“我
                        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我看这茶形如竹叶,清秀悦目,
                        就叫‘竹叶青’吧!”由此鼓励下,万年寺众僧善种精加工,在1985
                        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第24届食品评选会上,获金奖。


                        16楼2006-05-26 22:48
                        回复
                          赵朴初

                            赵朴初1907年生,安徽太和人,自幼酷爱诗词及书法。现为全国
                          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大师。1990年1月3日,84岁高龄的
                          赵朴初在武夷山御茶园饮茶后,写下了《闽游杂咏》这首诗。在饮茶
                          中,赵老还兴致勃勃地向陪同者解释“茶寿”中的“茶”字代表高寿
                          108岁的出典与内涵,由此而看出赵朴初大师对茶的研究颇深。《闽游
                          杂咏》诗为:云窝访茶洞,洞在仙人去。

                            今来御茶园,树亡存茶艺。

                            炭炉瓦罐烹清泉,茶壶中坐杯环旋。

                            茶注杯杯周复始,三遍注满供群贤。

                            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

                            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

                            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何如酒醉耶。

                            只道茶能醒心目,哪知朱碧乱空花。

                            饱看奇峰饱看水,饱领友情无穷已。

                            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


                          17楼2006-05-26 22:49
                          回复
                            陆羽 

                              陆羽(78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
                            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
                            ,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
                            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
                            神”。他工于诗文,但传世不多。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
                            ,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后取得陆羽一
                            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尽管如此,
                            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
                            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
                            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
                            (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
                            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
                            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
                            ,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
                            今南京)钻研茶事。唐上元年(公元760年)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
                            经》。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
                            》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
                            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
                            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
                            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
                            。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于逝世后,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


                            18楼2006-05-26 22:49
                            回复


                              19楼2012-11-01 20: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