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吧 关注:18贴子:145
  • 1回复贴,共1

分歧中的共识:对孩子我们没有成见(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起1993年、1994年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引起的讨论,不得不提另一篇曾有读者认为是“护短”的文章,虽然作者表示初衷只是探寻新闻的真实性。
     
      1994年2月,时任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的何平平应邀参加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一个活动。活动间隙,大家闲聊,谈起了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夏令营,一个相关负责同志就说,事实不全像孙云晓写的那样。
     
      出于职业记者的敏感,何平平立刻感到有必要弄清楚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孩子们的表现究竟怎样。就这样,何平平和同事连着采访了不少当事人。何平平认为,在夏令营中,中日孩子只是互有长短,而如果按孙云晓文章的方式,只片面地写中国孩子强于日本孩子的表现,也完全可以得出“中国孩子打败日本孩子”的结论。而中国孩子的闪光点,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文中并没有体现,那么即使孙云晓写的具体事实是有根据的,但在何平平看来“文章整体是失实的”。并且让读者认为中国孩子很不争气,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994年3月5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版,在头版整版刊出了这篇文章。稿件的标题是《杜撰的较量——所谓日本孩子打败中国孩子的神话》。这篇稿件引起的轩然大波,不亚于引爆了一枚地雷。
     
      “果然是一整版如大字报一样的文章。”这是孙云晓的第一反应。孙云晓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夏令营中的较量》被认为是杜撰的,那岂不是说孙云晓欺骗了全国的读者?
     
      孙云晓对于自己文章的真实性是充满自信的。他与自己的采访对象之一,当时的中方领队曹东新核实了相关事实,确认了主要事实都是有依据的。更为重要的是,孙云晓认为,《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的最大价值恰恰在于对教育危机整体上和本质上的准确把握,否则不可能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父母教师的强烈认同。
     
      孙云晓马上开始准备写一篇文章反击。3月16日《并非杜撰 也并非神话——〈夏令营中的较量〉作者证言》刊发在中国教育报上。
     
      讨论中,双方作者都表示,对对方作者本人并没有成见,也没有宿怨,只是对新闻事件的探讨。何平平出于职业新闻人的习惯,希望同时也能展示事实的另一面,不希望展示的是“被裁减的事实”,而且认为新闻应该用事实说话,没有必要拔高和引申,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让孩子们快活的夏令营,甚至是分离时大家抱头痛哭的夏令营,最后上升到中国和日本将来谁打败谁的政治性主题。这其实,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强大。“当我们的民族心理强大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老盯着要和人家比个高下,要分出谁输谁赢,我们期待着自己用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何平平说。
     
      而孙云晓则说,《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并未得出日本孩子打败中国孩子的结论,他只是出于长久以来对民族未来隐患的担心,略去了其他的事实,只选取了最能反映隐患的实例,目的是敲响警钟。
     
      尽管孙云晓和何平平在教育观念和事实细节上有分歧,但也有一些共识,这些共识就体现在怎么看待孩子的问题上。双方都认为,问题不在孩子在社会。孙云晓说:“孩子们是可爱的,我对他们没有成见。孩子出现的弱点,板子是打在社会身上的。”


1楼2011-03-19 20: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