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抗吧 关注:2,138贴子:63,255
  • 10回复贴,共1

【转】蜀汉职官制度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tieba.baidu.com/f?kz=1036392387
1楼原帖


IP属地:重庆1楼2011-03-27 22:39回复
    军师将军:诸葛亮以军事将军的身份“署左将军府事”,负责日常工作。
    左将军府中设有:
    掌军中郎将:《董和传》曰:“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长史:《许靖传》说: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
    护军:《黄权传》曰:“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
    司马:先主定蜀,庞羲为“左将军司马”(《蜀书·刘璋传》),《先主传》为“营司马”。
    从事中郎:《麋竺传》说: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伊籍传》:“益州既定,以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见待亚于简雍、孙乾等。”
    督军从事:《费诗传》曰:“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杨洪传》注引《益部耆旧传·杂记》说何祗“初仕郡,后为督军从事”。
    议曹从事中郎:《先主传》有“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此职魏、吴不设。
    军议中郎将:《先主传》有“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此职魏、吴不设。
    副军中郎将:《刘封传》曰:“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此职魏、吴不设。
    西曹掾:《刘巴传》曰:“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兵曹掾:《杨仪传》曰:“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马良传》曰:“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翊军将军:《赵云传》曰:“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霍峻传附子弋传》说霍弋“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
    讨虏将军:《黄忠传》说黄忠“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李严传》有“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
    行中典军:《李严传》有“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魏、吴不设此职。
    护军讨逆将军:《杨戏传》说:“先主定益州,以壹为护军讨逆将军,纳壹妹为夫人”。
    秉忠将军:《孙乾传》曰:“先主定益州,乾自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见礼次麋竺,与简雍同等。”此职魏、吴不设。
    昭德将军:《简雍传》曰:“先主围成都,遣雍往说璋,璋遂与雍同舆而载,出城归命。先主拜雍为昭德将军。”
    镇军将军:《先主传》有“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
    兴业将军:《李严传》说李严“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王连传》说王连“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
    裨将军:费观、霍峻、黄权曾获此号。
    


    IP属地:重庆4楼2011-03-27 22:40
    回复
      2025-05-29 14:33:44
      广告
      从现有资料看,刘备当汉中王时,实设的相当于州一级的地方政府只有益州和汉中都督。
      益州府:刘备自任益州牧。州府中设有各类功曹、从事、尚书、别驾等类似于今日秘书性质的机构。见于记载的有:
      尚书郎:《蒋琬传》曰:“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
      别驾:《杨戏传》曰:先主定益州,以王谋为别驾。
      别驾从事:《先主传》有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李恢传》李恢由主簿升任别驾从事。
      主簿:《李恢传》曰:“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恢为功曹、书佐、主簿。后为亡虏所诬,引恢谋反,有司执送,先主明其不然,更迁恢为别驾从事。”
      书佐:《杨戏传》曰:“永南名邵,广汉人也。先主定蜀后,为州书佐、部从事。”李恢(见上)、又《张翼传》曰:“先主定益州,领牧,翼为书佐。”
      功曹:李恢。
      议曹从事:《先主传》有议曹从事杜琼。
      治中从事:《黄权传》曰:“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先主传》有治中从事杨洪。《彭羕传》曰:“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
      劝学从事:《先主传》有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
      儒林校尉:《周群传》:"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裕字南和。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没不还,悉如群言。于是举群茂才。"此职魏、吴皆不设,蜀汉也仅见周群一人,可见此职系因人而设,实为秘书一类的官职。
      典学校尉:《来敏传》:"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此职魏、吴不设,蜀汉也仅见来敏一人,当系因人而设,也是秘书一类的官职。
      从事祭酒:秦宓、程畿、何颜英、何宗。《先主传》有从事祭酒何宗。
      典曹都尉:《吕乂传》:"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干等并为典曹都尉。"
      侍中:《廖立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征立为侍中。"
      督军从事:费诗;
      州前部司马:费诗;  
      州后部司马:《周群传》:"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
      司马:庞羲;
      议郎:《孟光传》:"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
      司金中郎将:《张裔传》:"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盐府校尉(司盐校尉):《吕乂传》:"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      ,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干等并为典曹都尉。"
      邸阁:《邓芝传》:"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后主传》:"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邸阁之称始见于三国,蜀汉、魏、吴皆设;后世一直延续至唐,为朝廷直属的大型粮仓。蜀汉时期见于记载的只有郫邸阁和斜谷邸阁。长官名邸督。《邓芝传》说:先主出至郫,与邓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可见邸督的品级低于县令。
      汉中都督: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刘备称汉中王后,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当时魏延的头衔是"督汉中镇远将军"和"汉中太守"。
      郡太守:秦汉时期,郡守为二千石,蜀汉郡守拥有兵权。巴西太守张飞手握重兵。《张嶷传》:"时郡内士人龚禄、姚伷位二千石,当世有声名,皆与嶷友善。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
      益州太守:诸葛亮。
      蜀郡太守:《法正传》说:法正任蜀郡太守时,"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反映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愿出面制止。
      巴郡太守:张裔、廖立。
      犍为太守:李严、杨洪。  
      梓潼太守:《霍峻传》: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
      广汉太守:张处仁、夏侯纂;广汉郡功曹:古朴;广汉郡主簿:王普;《秦宓传》:"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
      江阳太守:《彭羕传》:先主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汉嘉太守:黄元。
      蜀郡北部都尉:《陈震传》:"蜀既定,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转在犍为。"
      朱提太守:《杨戏传》:邓孔山名方,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蜀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
      成都县令:《马谡传》:"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巂太守。"
      绵竹县令:马谡。
      广都县长:蒋琬。
      什邡县令:蒋琬。
      郫县县令:邓芝。
      


      IP属地:重庆5楼2011-03-27 22:40
      回复
        大将军:负责统率军队及征伐。刘备、诸葛亮时集军权于己身,不设此职。蒋琬执政之初为尚书令,欲以此职总管全国军国大事则"名"不太正,蜀中可能还有一些议论。当时,丞相之职又已罢削,于是便参照西汉武帝以后大将军执政的前例,新设大将军。蒋琬于次年担任此职,于次年再迁为大司马。延熙元年,费祎亦由尚书令迁此职,负责军国大事。姜维、董厥后亦任此职。景耀元年,又分置右大将军,阎宇曾任此职。府属:司马一人,千石;主簿一人,省录众事;参军、东曹掾-人。
        骠骑将军:马超、李严、吴班、(右)胡济。
        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壹、邓芝、夏侯霸、(左)张翼、(右)廖化。有的置参军、营都督、帐下将(帐下督)等属官
        卫将军:姜维、诸葛瞻。  
        军师将军:《诸葛瞻传》: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抚军将军:《蒋琬传》: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征西将军:黄忠、魏延、姜维、张翼、宗预。
        征南将军:赵云、刘巴、姜维。
        征北将军:申耽、夏侯霸。
        镇军(大)将军:为加衔。《宗预传》:宗预病后,还成都"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两个都是虚职。《陈祗传》:"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
        镇东将军:赵云。  
        镇南将军:辅匡、马忠、张冀。
        镇西将军:姜维、胡济。
        镇北将军:黄权、魏延、王平。有的置参军为属官。
        安南将军:马忠、霍弋。
        平西将军:马超。
        平北将军:马岱。
        前将军:关羽、李严、袁琳、邓芝、胡济。有的置主簿属官。
        后将军:黄忠、刘琰、吴班、吴壹、刘邕、宗预、姜维。
        左将军:马超、吴壹、向郎、句扶、郭修。
        右将军:张飞、高翔、辅匡。
        征虏将军:张飞。  
        镇军将军:许靖、赵云、陈祗、王嗣。
        辅国将军:董厥、董允。
        辅汉将军:李严、张裔。
        振威将军:费观。
        扬威将军:李福、刘敏。
        奋威将军:马忠。
        扬武将军:法正、邓芝。
        安远将军:邓方、王嗣。
        昭德将军:简雍。
        荡寇将军:《张嶷传》:"嶷至,拜荡寇将军。"
        讨逆将军:吴壹。
        讨寇将军:王平。
        讨虏将军:黄忠、上官雝。
        秉忠将军:孙乾。
        建义将军:阎晏。
        奉义将军:姜维。
        忠节将军:杨洪。
        建信将军:申仪。
        安汉将军:糜竺、李恢、王平、李邈。
        镇远将军:赖恭、魏延,
        执慎将军:来敏。
        抚戎将军:张嶷。  
        绥武将军:蒋斌。  
        翊武将军:诸葛攀。
        兴业将军:李严、王连。
        副军将军:刘封。
        翊军将军:赵云、霍弋。
        辅军将军:来敏。
        


        IP属地:重庆13楼2011-03-27 22:43
        回复
          符节令:一人,六百石。负责授节、铜虎符、竹使符等。孟光、王士曾任此职。
          殿中督(中部督):一人。皇帝宿卫兵将领之一。向宠曾任此职。
          掌军中郎将:董和。
          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张裔曾任此职。
          翰林中郎将:诸葛赡。
          笃信中郎将:丁咸。
          武略中郎将:杜祺、樊岐曾任此职。
          昭武中郎将:胡济。
          绥南中郎将:张翼。
          盐府校尉(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王连、岑述曾任此职。属官有典曹都尉。
          昭信校尉:《费祎传》:"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此职魏、吴不设,蜀汉仅见费祎一人,当系因人、因事而设。
          宣信校尉:《霍峻传附子弋传》引《襄阳记》曰:"罗宪字令则。……后主立太子,为太子舍人,迁庶子、尚书吏部郎,以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美焉。"此职吴亦设。为代表本主外出执行某种特殊使命的官职。
          宣信中郎:《董允传》:《襄阳记》曰:"董恢字休绪,襄阳人。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费祎使吴。"
          将兵都尉:赵正。
          绥戎都尉:《李严传》有"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
          中都护:李严。有参军、督军等属官。《李严传》:"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
          行都护:《蒋琬传》:"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诸葛瞻传》:诸葛瞻"于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监军:或为加官。刘邕、马忠、杜祺、张毣、姜维、王含、霍弋、杨戏、靳详。
          护军:各重要城镇及将军出征时设置此官。具体名称因地而异:汉中左护军(刘敏)、江州护军(辅匡)、汉城护军(蒋斌)、庲降护军(霍弋、黄权、吴壹、陈戒)、永安护军(陈到)。
          司隶校尉:比二千石,汉制为负责察举百官及京师附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蜀汉此职不兼理益州事务。章武元年,车骑将军张飞兼领此职,不久,丞相诸葛亮代张飞,领此职。
          堰官:这只是略称,具体职称待考。此堰官当是专为都江堰的管理而设。率丁一千二百人从事护堰和岁修等事务(《水经·江水注》注引《益州记》)。东汉蜀郡在郡府中设置有"都水"衙门,专门管理水利事务。在郡守的掾吏班子中,还专门设置"都水掾",为太守的专职水利秘书、顾问。西安汉城曾出土"蜀都水印"封泥,在近年发现的李冰石像上,也有"都水掾尹龙、长陈壹"的铭文。蜀地正是由于较早便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官吏,水利建设得才到较大、较好的发展。都江堰的岁修工程,过去主要由民间自理,现在改由官府主持、并由高级官吏亲自主持每年祭祀李冰的活动。三国时期,西蜀豪族经济高度发展,各有武装,争水事件必然经常发生,都江堰堰官手握兵权,当主要是针对豪族势力。蜀汉时期,都江堰灌溉水利系统一直运行良好,与此有关。另外,"堰官"直接接受朝廷管辖,不受郡、县地方政府干扰。
          


          IP属地:重庆16楼2011-03-27 22:44
          回复


            17楼2011-03-27 23:01
            回复
              这么晚了还来顶贴....辛苦了


              IP属地:重庆18楼2011-03-27 23:03
              回复


                19楼2011-03-27 23:13
                回复
                  2025-05-29 14:27:44
                  广告
                  回复:20楼
                  大叔不是中风了吧


                  IP属地:加拿大21楼2011-03-28 11:34
                  回复
                    挺好!


                    IP属地:中国香港22楼2011-03-28 1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