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长吧 关注:29贴子:536
  • 5回复贴,共1

从“关壮缪”的“生命史”看汉民族的精神片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言

关于生命史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人类学中,生命史有其准确的学术定位与应用范围。本文题目中的“生命史”并不符合学术意义。人类学生命史(life history)的方法最早为研究心理人类学和文化精神病学的人类学家所使用。早期的应用是对北美印第安人的研究和对“异文化”的关怀。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对人类学田野工作的重视以及后来对田野方法的反思,使得生命史研究逐渐成为人类学家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如西敏斯在《甘蔗地的工人》一书中对一个贫穷地区波多黎各中年男子的描述,并以此来说明当地文化与政治的变迁。台湾学者黄树民《林村的故事》则是“采用生命史的方法来描述‘林村’在过去35 年来的变化”。[i]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等认为:生命历程研究实际上形成了两种较为稳定的分析传统:一种是从同龄群体及历史的视角来分析生命历程,另一种是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待生命历程。个人的生命历程被主要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生命历程研究不仅要求在一个共同的概念和经验性研究的框架内对个体生命事件和生命轨迹的社会形式做出解释,并且注重考察影响这些事件和轨迹的社会进程。[ii]

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赖怡如则总结出生命史研究的特点,认为研究者仰赖报导者对生命的解读,用访谈来收集报导者过去经历,寻找焦点或主题来导引生命史的发展,透过报导者的陈述去了解其生命故事的多元意义。同时也找寻报导者所处的大型结构(如团体中的社会互动、文化议题、意识型态、及历史脉络),以用来解释报导者生命故事所代表的意义。

如上所述,生命史是基于报道人对自己的生命历程和经验的解读的基础之上的人类学的整体理解与意义解释。本文所研究的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存在于历史典籍与历史记忆之中。关羽死后又同时经历了官方的、大传统上的“圣化”(存在于历代加封的文书之中)与民间的、小传统上的“神化”(存在于民间传说与口头叙述之中)过程。所以作者借用“生命史”中“生命发展历程”的部分意义,把作为人的关羽,作为圣的关圣,作为神的关帝看成一个由人而神的成长史,以探寻造神过程中的功能观和从中伴随着的汉民族的某些心理现象。

 






IP属地:贵州1楼2006-06-02 13:21回复
    民族问题的解决之道


    清代对关羽的加封除了因王室正统教化体系需要“忠义”的榜样外,事实上也有利于清王朝这个“外来的民族”的统治阶层在汉族社会的被接纳程度。考虑到反清复明的义士不断组织抗清斗争,民间普遍存在的对满族统治者的不满,为了调和民族矛盾,清王朝不得不一边利用高压的满族文化推行政策的同时,一边在政权体系中任用原来的官吏,一边又在神邸中请入汉族的尊神,并千方百计强调自己与神拥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干脆把自己说成是汉族中某些神明的化身。传说武玉皇是乾隆封的。乾隆是满族人,朝廷大臣许多都是汉人。为安定汉臣之心,一日乾隆早朝时对军师说,常听背后有声响,间是何人,答曰“二弟云长”。这样,乾隆便是刘备转世了。

    在沈阳流传有努尔哈赤修关庙的传说,传说老罕王努尔的两位最高明的画师把个红脸关公塑得活龙活现,但都不合罕王的意。来了第三个画师,把个红脸关公塑成了白脸罕王。罕王一看,“关公”那么像自己,高兴极了,下令马上给“关公”塑金身。“关公”两侧摆上了老罕玉的靰鞡靴子子和木头的背夹子,周仓关平也就免了。说是关帝庙,还不如说是罕王庙呢!

    不但官方如此,民间也有这种合二为一的倾向,如满族民间把关公称为“关玛法”。信仰萨满教的满族把神叫做玛法(一作玛发),如石神叫卓禄玛法,海神叫突忽烈玛法,把关公叫做关玛法,实际上已经把关公接纳到满族古老的民间神殿之中了。


    IP属地:贵州4楼2006-06-02 13:22
    回复
      从“义绝”到财神爷

      有趣的是,一向以“行义”为己任,轻视财富的关公,竟成了一位声名显赫的财神爷。民间年画中常把关公与比干并列,或上关下比,印在一张纸马上,作为招财纳吉的喜庆图像,在过年时悬挂于中堂之上。有学者分析,关公之为财神,与明清以来商业经济的发展有关。商家讲究信誉,以义取信于顾客,打出信义甲天下的关公为旗号,自然可以提高商家的信誉。另外,具有盖世神功的武将关公,置身于商行商舍,扮演的是“镇宅财神”的角色,给商海搏斗的生意人一种安全感。关公作为招财镇邪驱灾的武财神,在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在港澳和沿海地区,适应了人们的心理需要,既要信义经商,财源滚滚,又极需一个像关公这样的神武威灵的神充当保护神,因此,关公这位既能招财又能伏魔的万能之神,便身价百倍了。在法国巴黎的华侨华人中,许多人仍保留着中国民间的关公信仰,特别是来自印支的华人,在他们开设的餐馆和店堂里,大都供奉着“红脸关公”神像。 美国也有许多关帝庙,在夏威夷诸岛的华人宗教信仰中,关公似乎要比其它诸神受到更多的崇拜,例如在许多店铺、水稻种植园和会社会堂里,都安放有关公像的神龛。[v]


      IP属地:贵州5楼2006-06-02 13:23
      回复
        三、神性的晦涩


        漫画家韩羽在他所作《关云长》一画上写了一段题跋甚是精彩:“关云长的义,很有点近似贾宝玉的情。贾宝玉固解倾心于林妹妹,但也钟情于宝姐姐,故曰“情种”,关云匡扶汉室,却又义释曹操,当也应名之曰’义种’”。[vi]在后世文人的诙谐幽默中,关云长的“义”被解下了神圣和精英的外衣,稍显羞涩地微微露出关于“义”的某些难以言说的无原则性与潜藏其中的矛盾性。

         


        生前身后事---从人格到神格


        IP属地:贵州6楼2006-06-02 13:23
        回复
          生前身后事---从人格到神格


          与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横刀倚马读青史”,文治武功兼修的大刀关圣略有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关羽虽属硬汉,但在气节上并不突出。

          陈寿所作《三国志》云:“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关羽早年做过曹操的俘虏,并无誓死守节的壮举。为了感谢曹操的厚恩,亲手斩杀时为刘备盟友的大将颜良,然后再投袁绍。陈寿《三国志》对于关羽的评价被认为基本贴近史实,除了描述关羽的勇猛外,对其性格中的缺点亦不回避:如当关羽听说马超来降时.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才能与谁相类,诸葛亮知其心思,便把马超和张飞并提,意谓马超在关羽之下。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另外,因为其轻视部下,刻薄少思,当孙权暗中联络其部将糜芳、傅士仁时。二人迅速答应作为内应,成为关羽败亡的直接原因。[vii]关羽的虚荣与骄横,比之其战功和勇武,对古之名将身份并无过多影响,但对于需要供万世景仰的完美的神明的身份却颇有伤害。于是,在关羽亡后,一场主角不在场的文化秀拉开了序幕。在幕布后面,则是利用鬼神之道对下层民众进行教化的“神道设教”的思想控制方式与现实主义的儒家思想特质。

          此后,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罗贯中在塑造关羽这一文学典型的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的万能之神一关圣帝君。关帝信仰的最终形成和广泛传播,罗贯中及其《三国演义》功不可没。[viii]

          在这样的光辉之下,世俗的宗教组织当然不会放过与之“勾兑”的机会:在我国古代,关庙是一直由道士掌管。道教以关公为伏魔大帝,荡魔真君,协天大帝,四大元帅之一。位列道教神系的高层。佛家也不甘落后:在中国的佛寺中,将关羽作为护法伽蓝的寺庙几乎是十之八九。

          值得注意的是,又出现了与主旋律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通过传说流传下来。与上层文化中那个手拿《春秋》、满嘴忠义的谦谦君子的关公不同,民间传说中的关公常常以一个普通人的身分出现。他与人相处重义气,感恩遇的同时,又是一个小心眼、农民气质很浓的人。青年时代的关公,遇事急躁,动辄出手打人,连收养他的养父母也被他打死,后因命案外逃。三结义前,关公不仅常与张飞因小事打架,而且多次与张飞合谋算计刘备。他与周仓的相处最能显示他的心胸狭窄。由于周仓武艺超群且脚心有三根神毛,健步如飞,可与关公的追风赤兔马赛跑,因此他扛着大刀,与关公配合默契,战无不胜。但关公却时刻疑心周仓会杀害他,因而设计谋使周仓拔去脚下的神毛,以为这样便可除去心患。谁知周仓拔去脚毛后,赶不上赤兔马,不能把大刀送给关公杀敌,致使关公败走麦城。

          在民间传说中,总是表现出与官方的代表正统的强势传播不一致的特色,让我们无法忘记英雄人物或完美榜样的另外一个侧面。这样的侧面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注脚,提示我们官方所标榜的完美偶像的样本总是在向下传达的时候染上了瑕疵,神灵既如此具有凡人的特性,那民间对他们的崇拜也就因人而异了。儒家的理想,是把仁爱由近亲推广到所有的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ix]不仅对“仁爱”如此,凡事推己及人,甚至也推及神明。有意思的是,事实往往证明,这样的民间对策虽然简单,也许还会让偶像制造者烦躁不已,倒也很容易就直达某种程度上的真实。当然如同“沉默的大多数”,推己及人也要遵从一贯的方式,是隐藏在恭顺柔弱的行动之下的。


          IP属地:贵州7楼2006-06-02 13:24
          回复
            云长威武


            10楼2011-02-11 17: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