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荨雅吧 关注:12贴子:475
  • 9回复贴,共1

【音乐分享】著名音乐家推荐-------------------------扬·提尔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扬▪提尔森,1970年7月出生于法国布勒斯特,从6岁起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在很小的时候便成为当地音乐学校的一名童星。经过多年古典音乐的训练,最终成为一名指挥家。年轻时就会演奏很多种乐器,如玩具钢琴、钟乐器、班卓琴、曼陀铃、吉他、大键琴、铁琴、手风琴、口风琴等等,对每种乐器的内在特质都有着独到和精妙的把握。
  20世纪80年代,正是欧洲后朋克音乐巍然成风的时候,这时的扬·提尔森喜欢上了大卫·鲍伊、快乐分裂等乐队,在后朋克风潮里度过了青春期。叛逆的种子开始在身体里发芽,古典主义男孩从此走上自己音乐上的的不归路。
  扬·提尔森往往喜欢把自己关在巴黎安静的住所里独自录制专辑。他将自己擅长的各种乐器,玩具钢琴、钟乐器、班卓琴、曼陀铃、吉他、大键琴、铁琴、手风琴、口风琴等一轨一轨地合成,直到成为一首完整的曲子。他对这样的烦琐工作乐此不疲。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参与剧场、独立短片的演出,因此对影像与乐音将如何进行完美结合的原理谙然于心。


1楼2011-04-01 13:29回复
    2001年为电影《天使爱美丽》(《Amelie From Montmartre》)配乐,由此获得广泛关注,名噪一时。在《天使爱美丽》中,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鼓声、口琴层层叠叠,色彩饱满飘摇,异想如肥皂泡漫天飞舞。扬·提尔森用他的音乐来告诉你一个魔幻世界里的浪漫巴黎。《我从未去过》,手风琴和小提琴奏响了Amelie异想世界的序幕;《另一个夏天的童谣》,钢琴主调的悠扬旋律是左岸的迷离风情和Amelie世界里的小小忧伤;《爱美丽的华尔兹》,优雅欢畅,仿似乎与你在袅袅晨雾的塞纳河边翩翩起舞;《野兽的华尔兹》,轻飘飘的阳光中仿佛有着红酒和香槟的味道……扬·提尔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犹如飘荡在春日的秋千上”,让人充满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感。   La Valse des Monstres
    古典优雅是扬·提尔森的杀手锏,诠释着古老而时尚的巴黎风情;而丰富的层次感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清凉得如同祛痱的花露水,提神又醒脑。


    2楼2011-04-01 13:3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水瀑之路》(《Rue Des Cascades》)   Rue Des Cascades
      1996年首次发行,1999年4月再次发行,是扬·提尔森的成名作。《水瀑之路》一曲被选中作为电影《甜蜜爱丽丝》(《La Vie Revee DesAnges》)的开场音乐,由Claire Pichet演唱。专辑主要运用了钢琴和小提琴,旋律  延续上张的优美流畅。


      4楼2011-04-01 13:31
      回复
        《灯塔》(《Le Phare》) 1997年   毫无疑问,这是扬·提尔森最好的一张专辑。在延续《水瀑之路》   Le Phare
        风格的同时,专辑中加入了更多丰富而变化多端的情绪,时而是愉悦的(《Les Jours heureux》),时而又是忧伤的(《Monochrome》)。不同地域的异国风情用一种鲜明跳动的节奏来表现,在小提琴的主调外更加入了曼陀铃和大键琴,以及情歌、舞曲的形式……扬·提尔森音乐的包容性和国际化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5楼2011-04-01 13:31
        回复
          《一切平静》(《Tout Est Calme》) 1999年  这是与Married Monk合作下带有摇滚风味的一张专辑。与上一张大受好评的专辑不同,这张专辑在使用惯用乐器(如钢琴、小提琴、曼陀铃等)来营造“扬·提尔森”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入贝斯、吉他、键盘、打击乐等音乐形式,来抒发日常生活的细小感受。尤其是Claire Pichet的美妙声音更是为专辑添色不少。
          


          6楼2011-04-01 13:31
          回复
            《黑色季节》(《Black Session》) 1999年  这是他的一张现场专辑。


            7楼2011-04-01 13:31
            回复
              《C'etait Ici 》 2002年  类似于一张整合的专辑,收录了在此之前的一些专辑的精华。  标题在法语里是“曾在这里”的意思。因此,这张专辑里还有他的合作人的一些音乐,比如Claire Pichet、Dominique A等。共计29首,都很有含金量的。而且大部分属于现场演奏,感觉上比之前制作的效果还要更好一点,是绝对的精华。


              9楼2011-04-01 13:32
              回复

                   Good Bye Lenin
                《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 2003年  《再见,列宁》让我们又一次遇见扬·提尔森,也再次验证了扬·提尔森作为一个电影配乐大师的魅力。  这次,他用了大段的钢琴独奏。从《summer78》开始,童年开始的故事叙述因此蒙上了一层迷离的味道,回忆的斑驳恍惚,在钢琴黑白琴键的交错起落里缓缓展开。琴键的起落应是明朗的,却被扬·提尔森演绎得忧郁而流畅。间或有童声合唱,清新而忧伤。《Father and Mother.》、《Childhood》、《First Rendez-Vous》,忧伤的,只属于回忆的,扬·提尔森出色地完成了配乐者对影片听觉的诠释,也超越了配乐者的身份,是整个配乐独立成为一个淡色调的故事 ,一首关于永不再来的过去的美丽诗篇。
                


                11楼2011-04-01 13:3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Les Retrouvailles
                  《重逢》 (《Les Retrouvailles》) 2005年  一贯的法兰西民族流行乐派,着重于通过乐器的演奏效果来表达情绪的变化。  由于Yann Tiersen深受Joy Division等后朋克乐队的影响,因此在他的音乐风格中总能体现出一股矛盾之感,然后又通过洋溢着十分轻快的氛围的旋律表现出来,所以总是能让人在俏皮的旋律中体会一种深沉的感觉。这大概也就是Yann Tiersen的音乐魅力所在。
                  


                  12楼2011-04-01 13:32
                  回复
                    《塔巴里》 (《Tabarly》) 2008年  继在2002年推出荣获了法国凯撒奖最佳电影音乐奖肯定的,热销百万张的原声带大碟《艾蜜莉的异想世界》,以及2003年勇夺德国电影奖最佳音乐成就奖的作品《再见列宁》之后,法国音乐家杨提尔森(Yann Tiersen)在2008年带来一张真情流露的电影音乐作品《Tabarly》。  扬·提尔森的作品都带有梦幻性质,Amelie在巴黎演出着天真的梦幻和幸运,Alex在柏林体验着现实中梦幻的迷离和荒诞。  都是梦幻,都是不可能真实的真实,都是钢琴和弦乐。  或许只有这些梦幻般的荒诞才能让我们摆脱这混乱世界的喧闹,关上窗,闭上眼,安静地听。  扬·提尔森的照片在电脑屏上定住不动,他的头发凌乱眼神忧郁。  我就静静听着这流利钢琴,看着Amelie在巴黎的天空下活蹦乱跳,看着Alex骑着摩托车载着他的记忆一去不返。


                    13楼2011-04-01 1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