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是研究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与大脑关系的心理学重要分支,也是心理学与神经学的交叉学科。它不象神经生理学那样单纯地研究和说明脑本身的活动,也不象心理学那样单纯地分析行为和心理活动,而是把脑当作心理活动的物质本体,综合研究二者的关系。它在理论上对阐明“心理是脑的功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实践中,可以为神经科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和依据。
习惯上是把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左脑额下回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作为神经心理学的历史起点。自那时起,神经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一直沿着所谓“临床神经心理学”和“实验神经心理学”这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在临床观察方面已积累了大量有关局部脑损伤的病例;在实验室方面,通过对动物脑损毁的实验研究和人类大脑两半球功能的生化、生理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资料。
古人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来说明心理活动的种种性质,以猜想的形式萌发了古代的神经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分析曾把心理过程分为感觉、知觉、幻想、注意、记忆、认识活动等多种;加伦在公元2世纪则提出精神活动的“气体学说”;公元4世纪末,耐美思林斯和奥古斯丁在这两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脑室学说,认为人的脑室分为前、中、后三室。并认为知觉和表象定位在前室,而思维和记忆则定位在中室和后室。这一学说经由中世纪统治医学界达1200年之久。
1543年维萨里以其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启发人们摆脱脑室学说,而去努力寻找脑实体中的某种“单个器官”作为精神活动的住所。但是,由于这时期的学者只依靠主观推测,所以,在否定了脑室学说之后的大约200年左右,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问题没有更深刻地得到说明。
18世纪前期,里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解为各种原始能力;而临床医生和解剖学家便相应地寻找这些原始能力的脑器官。1796年,德国神经解剖学家加尔发表了机械定位的学说,认为脑中有很多独立器官,每一种器官都控制着一种单独的、天生的心理活动功能。脑器官本身在颅骨上又有相应的突起。这种学说后来便发展成为影响很大的颅相学。
颅相学是不符合科学事实的,但从那时起,人们便开始建立起心理活动脑功能定位的信念。与加尔的机械定位论相对立,法国生理学家弗卢朗又提出脑的等能论。他认为,大脑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工作的,各种类型的行为障碍,实际上只与大脑被损害的量有关。他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大脑皮层不同区域之间在功能上是交替的和可塑的。这种学说与机械定位说的激烈争辩,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期和后期。
19世纪中期菲尔肖的细胞病理学问世。把有机体看成是“细胞国家”的观点得到广泛流传。这一学说对神经心理学的直接影响便是促使人们去研究脑皮层的细胞结构。同时,也努力把脑的某一区域和某种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这就是神经心理学中的“定位主义”的开始。
1861年,布罗卡正是沿着定位主义的道路,第一次以病理解剖证实言语表达障碍的症状是由左脑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的。这一发现,直接把心理活动与大脑实体联系起来,用事实结束了关于心理过程是灵魂活动的臆说。随后,1870年维也纳外科医生弗里奇和德国精神病医生希齐希用电流刺激狗的大脑皮层引起相应的一群肌肉的运动。1874年俄国解剖学家贝兹发现,主管运动的中枢是由巨大的锥形细胞,即贝兹细胞组成的。
整个19世纪后半期,是神经心理学中“狭隘定位主义”突飞猛进的时期。与贝兹同时,德国精神病医生韦尼克记述了10例感觉性失语的病人。他对3例病人进行尸解,看到损伤病变在左侧颞上回后部。1876年费里尔用动物实验确定了听觉中枢在颞叶;孟克于1881年发现狗的枕叶被破坏以后便看不到所有的对象。
但是,这一时期的神经心理学思想并不只限于定位主义。古代思想中的“整体沦”作为定位主义的对立面始终发展着。德国生理学家戈尔茨在1876年用实验证明,动物大脑皮层的部分损伤可以引起“心理能力”的普遍下降,这就说明大脑皮层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着反应活动。
神经心理学是研究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与大脑关系的心理学重要分支,也是心理学与神经学的交叉学科。它不象神经生理学那样单纯地研究和说明脑本身的活动,也不象心理学那样单纯地分析行为和心理活动,而是把脑当作心理活动的物质本体,综合研究二者的关系。它在理论上对阐明“心理是脑的功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实践中,可以为神经科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和依据。
习惯上是把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左脑额下回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作为神经心理学的历史起点。自那时起,神经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一直沿着所谓“临床神经心理学”和“实验神经心理学”这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在临床观察方面已积累了大量有关局部脑损伤的病例;在实验室方面,通过对动物脑损毁的实验研究和人类大脑两半球功能的生化、生理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资料。
古人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来说明心理活动的种种性质,以猜想的形式萌发了古代的神经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分析曾把心理过程分为感觉、知觉、幻想、注意、记忆、认识活动等多种;加伦在公元2世纪则提出精神活动的“气体学说”;公元4世纪末,耐美思林斯和奥古斯丁在这两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脑室学说,认为人的脑室分为前、中、后三室。并认为知觉和表象定位在前室,而思维和记忆则定位在中室和后室。这一学说经由中世纪统治医学界达1200年之久。
1543年维萨里以其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启发人们摆脱脑室学说,而去努力寻找脑实体中的某种“单个器官”作为精神活动的住所。但是,由于这时期的学者只依靠主观推测,所以,在否定了脑室学说之后的大约200年左右,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问题没有更深刻地得到说明。
18世纪前期,里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解为各种原始能力;而临床医生和解剖学家便相应地寻找这些原始能力的脑器官。1796年,德国神经解剖学家加尔发表了机械定位的学说,认为脑中有很多独立器官,每一种器官都控制着一种单独的、天生的心理活动功能。脑器官本身在颅骨上又有相应的突起。这种学说后来便发展成为影响很大的颅相学。
颅相学是不符合科学事实的,但从那时起,人们便开始建立起心理活动脑功能定位的信念。与加尔的机械定位论相对立,法国生理学家弗卢朗又提出脑的等能论。他认为,大脑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工作的,各种类型的行为障碍,实际上只与大脑被损害的量有关。他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大脑皮层不同区域之间在功能上是交替的和可塑的。这种学说与机械定位说的激烈争辩,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期和后期。
19世纪中期菲尔肖的细胞病理学问世。把有机体看成是“细胞国家”的观点得到广泛流传。这一学说对神经心理学的直接影响便是促使人们去研究脑皮层的细胞结构。同时,也努力把脑的某一区域和某种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这就是神经心理学中的“定位主义”的开始。
1861年,布罗卡正是沿着定位主义的道路,第一次以病理解剖证实言语表达障碍的症状是由左脑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的。这一发现,直接把心理活动与大脑实体联系起来,用事实结束了关于心理过程是灵魂活动的臆说。随后,1870年维也纳外科医生弗里奇和德国精神病医生希齐希用电流刺激狗的大脑皮层引起相应的一群肌肉的运动。1874年俄国解剖学家贝兹发现,主管运动的中枢是由巨大的锥形细胞,即贝兹细胞组成的。
整个19世纪后半期,是神经心理学中“狭隘定位主义”突飞猛进的时期。与贝兹同时,德国精神病医生韦尼克记述了10例感觉性失语的病人。他对3例病人进行尸解,看到损伤病变在左侧颞上回后部。1876年费里尔用动物实验确定了听觉中枢在颞叶;孟克于1881年发现狗的枕叶被破坏以后便看不到所有的对象。
但是,这一时期的神经心理学思想并不只限于定位主义。古代思想中的“整体沦”作为定位主义的对立面始终发展着。德国生理学家戈尔茨在1876年用实验证明,动物大脑皮层的部分损伤可以引起“心理能力”的普遍下降,这就说明大脑皮层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着反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