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电子世界争霸战》
河蟹派大师
1982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漫漫岁月中的普通一年,这一年世界仍然和往年一样大事不断:英阿“马岛海战”爆发,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苏军入侵阿富汗进入第三个年头,意大利击败联邦德国夺得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然而对于广大的电影迷来说,这一年是必定要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是属于科幻电影的一年,许多广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甚至是伟大的科幻电影纷纷在同一年先后上映:
1982年6月4日,《星际迷航2:可汗之怒》上映;
1982年6月11日,史蒂文•斯皮尔博格的《E.T.》上映;
1982年6月25日,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上映;
1982年6月25日,同样是这一天,约翰•卡朋特的《怪形》上映。
暑期档如此多的经典科幻电影在同一月上映,这恐怕在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并不多见,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科幻电影如此集中的上映,导致了观众忽视了一部相当重要的科幻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这部上映于1982年7月9日的电影,由于其太过于超前的概念,以及在当时看来十分“非主流”的剧情,导致了本片在票房和口碑上并不十分严重的双重失败,再现了《银翼杀手》的悲剧。不过,对于擅长动画电影的迪士尼而言,这种少有的“先锋试验”性质的电影在票房上尽管并不如预期,但相较于一千七百万美元的成本预算,以及除开六月科幻大片狂潮的冲击下,“非主流”的本片在最终的全美票房三千三百万美元票房成绩,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至少对于当时的迪士尼公司来说,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尝试是个不小的成功,尽管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部电影。然而,经过二十余年时间之证明,迪士尼的眼光的确是超前而又独到的,也证明了《电子世界争霸战》它真正的价值。除了技术过硬以外,其蕴含的超前概念,也是使本片足以比肩以上四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解雇的电脑程序员凯文•福林(杰夫•布里吉斯饰)为了证实自己所设计的电子游戏程序被雇主ENCOM公司的某高管所偷,而潜入ENCOM公司的实验室寻找证据。而在查找过程中,被管理主程序发现并进而带入虚拟世界。而最终在程序尤莉(辛迪•摩根饰)和公司好友阿伦•布雷德利(布鲁斯•鲍克斯雷特纳饰)所设计的安全程序“创”(布鲁斯•鲍克斯雷特纳饰)的共同帮助下,福林消灭了主控程序,为虚拟世界带来自由,自己也回到了现实世界,担任了ENCOM的新老板。
本片之所以能在科幻大片林立的八十年代独树一帜,自然有它独到的地方,而想要真正深入了解影片的独到之处,就必须从影片的某个关键部位入手。那么《电子世界争霸战》它那相当古怪的名字——《TRON》,无疑是全方位解析本片的最佳着眼点。
《电子世界争霸战》关键词之一——“TRON”
本片剧中人物“TRON”是一个安全程序,它的名字和本片名字巧合,但并非为本片名字所来源注1。“TRON”这个名字真正来源于英语单词“ELECTRONIC”的中间4个字母组合,单词意为“电子,电子学”或者为电子元器件术语“ELECTRON TUBE”,也就我们常说的“真空管”或者“真空电子管”。因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便是真空管电子计算机,也暗示本片是所有科幻电影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描写虚拟世界或者电子世界的电影。
因为与电子计算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片名字来源并不奇怪。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在电子计算机领域的广泛应用,本片自然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片中人物的“奇装异服”便是对集成电路形象的一种“异化”。
《电子世界争霸战》关键词之二——“CYBER”
尽管“CYBER”这个词还没有在影片中出现,然而影片中所展现的多处场景或者说一些隐喻其实都跟这个词有关,更准确的说是以“CYBER”为前缀的单词有关,例如:“CYBERPUNK”和“CYBERNETICS”以及“CYBERSPACE”。
河蟹派大师
1982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漫漫岁月中的普通一年,这一年世界仍然和往年一样大事不断:英阿“马岛海战”爆发,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苏军入侵阿富汗进入第三个年头,意大利击败联邦德国夺得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然而对于广大的电影迷来说,这一年是必定要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是属于科幻电影的一年,许多广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甚至是伟大的科幻电影纷纷在同一年先后上映:
1982年6月4日,《星际迷航2:可汗之怒》上映;
1982年6月11日,史蒂文•斯皮尔博格的《E.T.》上映;
1982年6月25日,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上映;
1982年6月25日,同样是这一天,约翰•卡朋特的《怪形》上映。
暑期档如此多的经典科幻电影在同一月上映,这恐怕在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并不多见,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科幻电影如此集中的上映,导致了观众忽视了一部相当重要的科幻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这部上映于1982年7月9日的电影,由于其太过于超前的概念,以及在当时看来十分“非主流”的剧情,导致了本片在票房和口碑上并不十分严重的双重失败,再现了《银翼杀手》的悲剧。不过,对于擅长动画电影的迪士尼而言,这种少有的“先锋试验”性质的电影在票房上尽管并不如预期,但相较于一千七百万美元的成本预算,以及除开六月科幻大片狂潮的冲击下,“非主流”的本片在最终的全美票房三千三百万美元票房成绩,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至少对于当时的迪士尼公司来说,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尝试是个不小的成功,尽管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部电影。然而,经过二十余年时间之证明,迪士尼的眼光的确是超前而又独到的,也证明了《电子世界争霸战》它真正的价值。除了技术过硬以外,其蕴含的超前概念,也是使本片足以比肩以上四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解雇的电脑程序员凯文•福林(杰夫•布里吉斯饰)为了证实自己所设计的电子游戏程序被雇主ENCOM公司的某高管所偷,而潜入ENCOM公司的实验室寻找证据。而在查找过程中,被管理主程序发现并进而带入虚拟世界。而最终在程序尤莉(辛迪•摩根饰)和公司好友阿伦•布雷德利(布鲁斯•鲍克斯雷特纳饰)所设计的安全程序“创”(布鲁斯•鲍克斯雷特纳饰)的共同帮助下,福林消灭了主控程序,为虚拟世界带来自由,自己也回到了现实世界,担任了ENCOM的新老板。
本片之所以能在科幻大片林立的八十年代独树一帜,自然有它独到的地方,而想要真正深入了解影片的独到之处,就必须从影片的某个关键部位入手。那么《电子世界争霸战》它那相当古怪的名字——《TRON》,无疑是全方位解析本片的最佳着眼点。
《电子世界争霸战》关键词之一——“TRON”
本片剧中人物“TRON”是一个安全程序,它的名字和本片名字巧合,但并非为本片名字所来源注1。“TRON”这个名字真正来源于英语单词“ELECTRONIC”的中间4个字母组合,单词意为“电子,电子学”或者为电子元器件术语“ELECTRON TUBE”,也就我们常说的“真空管”或者“真空电子管”。因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便是真空管电子计算机,也暗示本片是所有科幻电影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描写虚拟世界或者电子世界的电影。
因为与电子计算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片名字来源并不奇怪。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在电子计算机领域的广泛应用,本片自然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片中人物的“奇装异服”便是对集成电路形象的一种“异化”。
《电子世界争霸战》关键词之二——“CYBER”
尽管“CYBER”这个词还没有在影片中出现,然而影片中所展现的多处场景或者说一些隐喻其实都跟这个词有关,更准确的说是以“CYBER”为前缀的单词有关,例如:“CYBERPUNK”和“CYBERNETICS”以及“CYBERSP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