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祖先从河南而浙江,从浙江而福建,从福建翻越闽西险峻的高山,到达了广东东部。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丘陵间广阔的平原。他们已经无法再往南或者往东走了,因为前面已经是大海。于是定居了下来。人们把这批到海边定居的客家人称为“最后的客家”。而同时这片靠海的土地也留下了一个福气的名字:龙岗。
龙岗留下的客家人的遗迹很多。
我在龙岗就看到好几处客家人的“世居”——“世居”者,当年客家人聚居的大围屋也。有罗氏的“鹤湖新居”、曾氏的“大万世居”。都很大,很气派。有人说,龙岗的“鹤湖新居”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客家围屋。信然。
明朝年间,大概因为海外的航海技术发达多了,船能行到中国的海边了。所以从日本、南洋群岛便来了“海盗”,于是明政府在龙岗的大鹏湾海边建立“所城”,到内地去招募士兵,守城防“倭寇”。
要让中原地方的人来海边当兵,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据考证,当时的政府是给了“优惠政策”的,就是允许当兵者带家属——相当于现在的团级干部待遇了。并分给当兵的海边上最好的田地让其耕种。所以移民来到大鹏守边的,往往就不是一个人一杆枪(古代参军,往往要自己带枪的),而是携家带口、有老有小的一家人了。而职业呢,也往往不仅仅是从“军”,还要从“农”。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开始,历经两朝,终于建出了一座占地10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城围1200米的“大鹏所城”。中有街道、有店铺、有将军府第,中间可以行军走马……一座小城市了。
那大鹏城的移民又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导游说:不清楚。史籍没有记载。
我却对这事情有点兴趣:这大鹏的“军语”不就是很好的史迹么?移民不管走到哪里,语言的“根”是变不了的。现在的大鹏人还说着“军语”,细细分析一下“军语”中的语言元素,应该可以摸到些大鹏移民的轨迹。
当然,考证这活儿太费心,把它摔一边吧。说着说着,就到了“鹤湖新居”门口的半月形水潭边,便是“鹤湖新居”的正门了。
进得门来一看,有个事情又引起了我的兴趣:你看从大门到正堂,表面上是平坦的,其实在暗暗地往里升高。你是在“步步高升”呢。可又不让你有升高的“感觉”,可见设计之妙。当然,走到摆着祖宗牌位的地方,那地势就是最高的了。于是我明白,为什么古代的戏剧、小说中,会把父母称为“高堂”了。
出了正屋,两厢正屋之间,呈现一大片露天的空地。导游告诉我:这叫“天阶’”,也有叫“天街”的。到了夏天,一族人大人小孩常在这里摆凳乘凉。我于是想起了唐诗中说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很长,很开阔的,可以搭上葡萄架之类的东西。可以想见古人于夜空星月之下,摇扇呼儿的情景。
行到围屋里头,一件件的“聚族而居”、“大夫第”、“河南故郡”的门匾、封号、牌位……分明告诉来人: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大家庭,封建宗法规则是十分严格的。我身边一位年轻的“女孩作家”便问我:为什么客家人要特别讲宗法呀?为什么客家人会用统一的语言呀?为什么客家围屋中常有“炮楼”呀?
我想,所有这些,都是当年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罢。当年的客家人,举家逃灾避难,路途充满了艰辛。需要一种强烈的向心力量,来帮助走完艰难的征途。定居于他乡之后,四面又陷入土著人的围困中。所以,他们紧紧抱成了一团。建“围屋”、建“炮楼”,显然是为了把族人**在一起,一致对外。客家人重视树立祖宗的牌号,那是为了树立起一面旗帜,在面对外部挑战时,让一族的精神不倒;他们严格地在围屋中使用同一种语言,是因为只要“方言”在,就不会被当地人“同化”,就能“保种保族”!
“人”,会被融合的,但精神不灭,历史会留下来。“鹤湖新居”静静地躺在月光中,记录着一个中华精神的符号:客家!
龙岗留下的客家人的遗迹很多。
我在龙岗就看到好几处客家人的“世居”——“世居”者,当年客家人聚居的大围屋也。有罗氏的“鹤湖新居”、曾氏的“大万世居”。都很大,很气派。有人说,龙岗的“鹤湖新居”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客家围屋。信然。
明朝年间,大概因为海外的航海技术发达多了,船能行到中国的海边了。所以从日本、南洋群岛便来了“海盗”,于是明政府在龙岗的大鹏湾海边建立“所城”,到内地去招募士兵,守城防“倭寇”。
要让中原地方的人来海边当兵,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据考证,当时的政府是给了“优惠政策”的,就是允许当兵者带家属——相当于现在的团级干部待遇了。并分给当兵的海边上最好的田地让其耕种。所以移民来到大鹏守边的,往往就不是一个人一杆枪(古代参军,往往要自己带枪的),而是携家带口、有老有小的一家人了。而职业呢,也往往不仅仅是从“军”,还要从“农”。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开始,历经两朝,终于建出了一座占地10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城围1200米的“大鹏所城”。中有街道、有店铺、有将军府第,中间可以行军走马……一座小城市了。
那大鹏城的移民又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导游说:不清楚。史籍没有记载。
我却对这事情有点兴趣:这大鹏的“军语”不就是很好的史迹么?移民不管走到哪里,语言的“根”是变不了的。现在的大鹏人还说着“军语”,细细分析一下“军语”中的语言元素,应该可以摸到些大鹏移民的轨迹。
当然,考证这活儿太费心,把它摔一边吧。说着说着,就到了“鹤湖新居”门口的半月形水潭边,便是“鹤湖新居”的正门了。
进得门来一看,有个事情又引起了我的兴趣:你看从大门到正堂,表面上是平坦的,其实在暗暗地往里升高。你是在“步步高升”呢。可又不让你有升高的“感觉”,可见设计之妙。当然,走到摆着祖宗牌位的地方,那地势就是最高的了。于是我明白,为什么古代的戏剧、小说中,会把父母称为“高堂”了。
出了正屋,两厢正屋之间,呈现一大片露天的空地。导游告诉我:这叫“天阶’”,也有叫“天街”的。到了夏天,一族人大人小孩常在这里摆凳乘凉。我于是想起了唐诗中说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很长,很开阔的,可以搭上葡萄架之类的东西。可以想见古人于夜空星月之下,摇扇呼儿的情景。
行到围屋里头,一件件的“聚族而居”、“大夫第”、“河南故郡”的门匾、封号、牌位……分明告诉来人: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大家庭,封建宗法规则是十分严格的。我身边一位年轻的“女孩作家”便问我:为什么客家人要特别讲宗法呀?为什么客家人会用统一的语言呀?为什么客家围屋中常有“炮楼”呀?
我想,所有这些,都是当年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罢。当年的客家人,举家逃灾避难,路途充满了艰辛。需要一种强烈的向心力量,来帮助走完艰难的征途。定居于他乡之后,四面又陷入土著人的围困中。所以,他们紧紧抱成了一团。建“围屋”、建“炮楼”,显然是为了把族人**在一起,一致对外。客家人重视树立祖宗的牌号,那是为了树立起一面旗帜,在面对外部挑战时,让一族的精神不倒;他们严格地在围屋中使用同一种语言,是因为只要“方言”在,就不会被当地人“同化”,就能“保种保族”!
“人”,会被融合的,但精神不灭,历史会留下来。“鹤湖新居”静静地躺在月光中,记录着一个中华精神的符号: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