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灌吧 关注:15贴子:453
  • 0回复贴,共1

斟灌古城遗址民间传说调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寿光市斟灌故城遗迹及民间传说调查资料 (2011-03-19 20:26:47)转载标签: 寿光斟灌故城禹王庙寒浞冢古城墙斟鄩嫦娥寒浞寒亭文化 分类: 小说纪事  
寿光市斟灌故城遗迹及民间传说调查资料
  
夏朝初叶,今天的菜乡寿光属古斟灌国。斟灌乃夏帝仲康所封侯国,斟灌故城即其统治中心所在地。日前,博主专程去斟灌故城一带探访了古迹,搜集了部分民间传说,归来后经过认真梳理,整理成文,贴于此处,以飨博友。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古斟灌及斟灌故城
据清嘉庆五年(1800年)《寿光县志》卷九·纪年载:“夏帝相九年癸未,帝居于斟灌;二十七年辛丑,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少康元年壬午,伯靡自鬲帅斟鄩、斟灌之师以伐浞。”另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寿光县志》卷二·沿革载:“夏斟灌国。应劭注《汉志》云‘寿光,古斟灌,禹后。今灌亭是。’《续山东考古录》云‘斟灌国故城在东北四十里,一称灌亭,一称东寿光城,今斟灌店。’”在该志卷十五·大事记·纪事词条下,有“斟灌存亡关于少康中兴本末”的详细记载:“斟灌,夏同姓诸侯国。王相之时,羿代夏政,相失国,依斟灌及斟鄩氏。《竹书纪年》亦有相居于斟灌之文。斟灌之墟是为帝丘。其后寒浞杀羿,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并伐斟鄩,大战于潍,灭之。遂弑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少康既长,其臣收二斟之烬,卒灭寒浞而中兴……”
根据县志中的上述记载和其他一些史料我们可以知道,斟灌、斟鄩均为夏同姓诸侯,系大禹之后,姒姓,国以人名。尤其是古斟灌城,其地理位置十分清晰,自古迄今并无争议。
斟灌故城今属寿光市洛城街道,从目前寿光市的版图上看,其址位于该市最东边,东界寒亭区高里街道南孙社区。在斟灌故城所在位置及周边,今有东斟灌村、西斟灌村、斟灌城里村、斟灌城南村、南城西村和北城西村等6个村子。这6个村子均与4000多年前的古斟灌城有关,村名亦大致依据各自所在故城的方位而命名。
调查中发现,故城一带的百姓对斟灌故城有着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津津乐道于斟灌故城的沧桑历史,并为居住在这片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土地上而自豪。
现年75岁的东斟灌村老人李西发明确表示,古斟灌国是夏初的诸侯国之一。斟灌、斟鄩实则是两兄弟,他们都是启的孙子。当初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安定下来,九大块成片的高地就被划分为“九州”,斟灌、斟鄩皆在青州范围内。后来,启把一部分当初跟随他父亲治水的高手也安置在了斟灌和斟鄩。
李西发老人认为,古斟灌的国土大致在云门山以北,渤海以南,东西大致在今天的白浪河和淄河之间。尤其是斟灌这一名称,其地理位置一直比较固定,自古至今从没变过。斟灌、斟鄩后来先后被寒浞父子灭掉。多年以后,少康中兴,但重新恢复二斟当年的气势已无可能,于是少康就下令在云门山以北的大地上广建禹王庙,以纪念祖先大禹的丰功伟绩。传说东斟灌村历史上的禹王庙也肇始于此。
关于斟灌故城的形状和大小,当地人普遍认同东西、南北各2公里长的说法,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斟灌城是一座“方城”。古斟灌城四周原先有土质城墙,四面城墙的具体位置是,北城墙:西起西斟灌村西头,向东延伸2公里至东斟灌村南北轴线;东城墙:北接北城墙,沿东斟灌村南北轴线向南延伸2公里(如今仍残留少许);南城墙:位于今天的斟灌城里村和斟灌城南村之间,东接东城墙,向西延伸2公里(此段城墙如今尚残留百余米);西城墙:自南城墙西首向北延伸至西斟灌村西头与北城墙相接,长度也为2公里。
历史上的斟灌城墙高大厚实,易守难攻。据称,城墙底基从内到外宽达40米,墙高8米。至于它的厚度,据当地老人说,城墙的顶部是最窄处,但仍可以并排着跑开三辆马车,想必至少也在8米左右。



1楼2011-04-14 16: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