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灌吧 关注:15贴子:453
  • 4回复贴,共1

斟灌古城禹王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寿光市斟灌故城遗迹及民间传说调查资料 (2011-03-19 20:26:47)转载标签: 寿光斟灌故城禹王庙寒浞冢古城墙斟鄩嫦娥寒浞寒亭文化 分类: 小说纪事  
寿光市斟灌故城遗迹及民间传说调查资料
  
夏朝初叶,今天的菜乡寿光属古斟灌国。斟灌乃夏帝仲康所封侯国,斟灌故城即其统治中心所在地。日前,博主专程去斟灌故城一带探访了古迹,搜集了部分民间传说,归来后经过认真梳理,整理成文,贴于此处,以飨博友。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古斟灌及斟灌故城
据清嘉庆五年(1800年)《寿光县志》卷九·纪年载:“夏帝相九年癸未,帝居于斟灌;二十七年辛丑,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少康元年壬午,伯靡自鬲帅斟鄩、斟灌之师以伐浞。”另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寿光县志》卷二·沿革载:“夏斟灌国。应劭注《汉志》云‘寿光,古斟灌,禹后。今灌亭是。’《续山东考古录》云‘斟灌国故城在东北四十里,一称灌亭,一称东寿光城,今斟灌店。’”在该志卷十五·大事记·纪事词条下,有“斟灌存亡关于少康中兴本末”的详细记载:“斟灌,夏同姓诸侯国。王相之时,羿代夏政,相失国,依斟灌及斟鄩氏。《竹书纪年》亦有相居于斟灌之文。斟灌之墟是为帝丘。其后寒浞杀羿,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并伐斟鄩,大战于潍,灭之。遂弑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少康既长,其臣收二斟之寿光东斟灌村禹王庙碑碑文 (2011-03-15 18:14:09)转载标签: 斟灌故城禹王庙庙碑碑文风蚀禹王祠堂记文化 分类: 小说纪事  
寿光东斟灌村禹王庙碑碑文
寿光市洛城街道的东斟灌村,系夏代斟灌故城所在地。该村历史悠久,传说颇丰。以前,在村子西北角上曾有禹王庙一座,该庙气势恢宏,香火兴旺,历朝历代都曾重修。“文革”期间,禹王庙被拆,房梁瓦片荡然无存,现只有一石碑横卧于东斟灌村村委院落东南一隅。该碑是清乾隆十七年重修禹王庙时所立。碑文由登莱青海防道、山东布政使司参议沈廷芳撰文,寿光知县王椿立石,生员李烒所书。内容主要讲述了斟灌城的历史及禹王庙重修原因等。
笔者有幸于近日目睹了此碑。整体看,石碑因保护不力,风蚀严重,部分字迹已经很难看清。经笔者仔细辨认、推敲并查阅相关资料,将碑文整理校点如下,或有未妥之处,一并请教于方家。
《禹王祠堂记》
重修禹王庙碑记:
青州寿光县东北古斟灌城,即夏后氏封国,有大禹庙焉。乾隆辛未夏,予按部过城隅,肃谒墀下。秋风落日,古屋龙蛇,墙桷崩蚀,庭墄荒芜,乃属邑令王椿氏更新之。惟禹敷土,随刋明德远矣,庙于九州也宜宁,仅青州僻邑按县之有是城也,即《左传》所记斟灌氏。帝相迁依于此,是寒浞虽灭二斟,而后缗得归有仍,生少康,卒收二国之烬,以兴夏室。后之人殆思其德,立庙于同姓分封之域,尤宜举之,而莫敢废也。王君既增其式廓,配以二斟诸臣。是秋工竣,请予文勒石。予周览庙庭,惟金大定时一碑曾载兴葺岁月,厥后罔或继者。君能修废举坠,崇典祀于古先哲,王其关声教綦,钜胥宜述,爰摭其本末而铭之。辞曰:
于皇神禹,迹遍寰区。惟青州域,界海岱隅。
潍淄既道,坟土是敷。广莫斥卤,毋患濒居。
芒芒参参,稼穑菑畲。厥田厥赋,地利始腴。
厥贡厥篚,方物聿殊。微神禹功,吾其鱼乎!
予行下县,畎亩恬舒。望衡对宇,沟洫弗潴。
鷇食鹑衣,寝息于徐。式瞻古祠,肃止驺旟。
太息鞠草,谁其茀除?卓哉大夫,乃召工徒。
美矣轮奂,增是规模。克崇文命,祀事孔胪。
载献醴酒,载陈牲羭。妥灵迓福,庇我井闾。
缅维斟灌,望古踟蹰。奕奕新庙,洋洋归墟。
履兹清晏,长巩皇图,仰怀明德,神永奠诸!



1楼2011-04-14 16:17回复
    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桂月     吉旦
    分守山东登莱青整饬海防道布政使司参议仁和沈廷芳撰文
    知县王椿立石
    邑廪膳生员李烒熏沐敬书
    烬,卒灭寒浞而中兴……”
    根据县志中的上述记载和其他一些史料我们可以知道,斟灌、斟鄩均为夏同姓诸侯,系大禹之后,姒姓,国以人名。尤其是古斟灌城,其地理位置十分清晰,自古迄今并无争议。
    斟灌故城今属寿光市洛城街道,从目前寿光市的版图上看,其址位于该市最东边,东界寒亭区高里街道南孙社区。在斟灌故城所在位置及周边,今有东斟灌村、西斟灌村、斟灌城里村、斟灌城南村、南城西村和北城西村等6个村子。这6个村子均与4000多年前的古斟灌城有关,村名亦大致依据各自所在故城的方位而命名。
    调查中发现,故城一带的百姓对斟灌故城有着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津津乐道于斟灌故城的沧桑历史,并为居住在这片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土地上而自豪。
    现年75岁的东斟灌村老人李西发明确表示,古斟灌国是夏初的诸侯国之一。斟灌、斟鄩实则是两兄弟,他们都是启的孙子。当初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安定下来,九大块成片的高地就被划分为“九州”,斟灌、斟鄩皆在青州范围内。后来,启把一部分当初跟随他父亲治水的高手也安置在了斟灌和斟鄩。
    李西发老人认为,古斟灌的国土大致在云门山以北,渤海以南,东西大致在今天的白浪河和淄河之间。尤其是斟灌这一名称,其地理位置一直比较固定,自古至今从没变过。斟灌、斟鄩后来先后被寒浞父子灭掉。多年以后,少康中兴,但重新恢复二斟当年的气势已无可能,于是少康就下令在云门山以北的大地上广建禹王庙,以纪念祖先大禹的丰功伟绩。传说东斟灌村历史上的禹王庙也肇始于此。
    关于斟灌故城的形状和大小,当地人普遍认同东西、南北各2公里长的说法,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斟灌城是一座“方城”。古斟灌城四周原先有土质城墙,四面城墙的具体位置是,北城墙:西起西斟灌村西头,向东延伸2公里至东斟灌村南北轴线;东城墙:北接北城墙,沿东斟灌村南北轴线向南延伸2公里(如今仍残留少许);南城墙:位于今天的斟灌城里村和斟灌城南村之间,东接东城墙,向西延伸2公里(此段城墙如今尚残留百余米);西城墙:自南城墙西首向北延伸至西斟灌村西头与北城墙相接,长度也为2公里。
    历史上的斟灌城墙高大厚实,易守难攻。据称,城墙底基从内到外宽达40米,墙高8米。至于它的厚度,据当地老人说,城墙的顶部是最窄处,但仍可以并排着跑开三辆马车,想必至少也在8米左右。
    通过与北城西村74岁的孙守平老人交谈,大致弄清了墙体的建筑形状——城墙的横切面就像一个斜边较长的直角梯形。如果从墙外看,那么看到的就是梯形的直角边,所以直上直下,非常陡峭,再加上墙外有一条壕沟,更使得斟灌城易守难攻。而墙内侧则是一个很长的缓坡,通过前文中的数据,可以轻易计算出该斜坡的长度大致有33米,再加上顶部8米的宽度,实际长度应在40米以上。因此,沿着这样的缓坡,城内的人可以轻松到达墙顶,无论是守城还是后方支援都非常方便。另据孙守平老人讲,斟灌故城曾有城门四座,东西南北各一座,分居四面城墙的中央位置。
    谈到斟灌城的易守难攻,今年67岁家住西斟灌村的刘文海讲,传说当年寒浞父子攻打斟灌城时,曾遇到很大阻力。因为城高墙陡,久攻不下,于是他们最后采取了掘进的方式,在城墙上偷偷打洞,最终攻下了斟灌城,由此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坑道作战的战例。并且他还由此及彼地认为,寒浇消灭斟鄩时在潍水中的那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水战。
    二、关于斟灌古城墙的传说与现状
    (古城墙)
    斟灌古城墙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后来村里为防盗匪,部分墙段还被借用作围子墙。如今,古城墙已所剩无几,但关于它的传说却十分精彩。
    


    2楼2011-04-14 16:17
    回复

      也许是外财不该贪,回到家里后,妇女那只曾经捂住小鸡的手就开始发疼发痒,第二天情况越来越严重,并且开始溃烂生疮。手上一生疮,就严重影响了妇女做家务,她很着急,可是弄了好些药也不见好转。治疗手疾使家里的开销不断加大,眼看着家里越来越穷,妇女最后不得不把那只小鸡变成的金元宝卖掉,换了钱继续抓药治病。
      说来也奇怪,自从开始用卖元宝换来的钱抓药后,她手上的疮就开始一天天的好转。终于有一天,最后一点钱也花光了,她的手疾也奇迹般的痊愈了。这时候,妇女也明白了外财不能贪的道理,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西南角的钱库:传说附近村里有一个老汉,一天清晨起了个大早外出拾粪,当他经过城墙西南角的时候,突然发现墙角上有什么东西明晃晃的在闪光。老汉好奇,就赶忙爬上了墙角去看。这一看不要紧,可把老汉惊呆了,原来墙角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钱币,有金币,有银币,还有铜币……
      其时天刚蒙蒙亮,老汉看看四下里没人,就开始俯下身子用两只手堆拢,他想堆起来后全部带回家。可是钱币太多了,两只手根本就堆不起来,于是他急忙跑回家拿上耙子和袋子又赶了回来。他开始用耙子搂,这样显然比用手方便多了,可是搂着搂着天也就亮了。这时,地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洞,钱币纷纷向洞里漏了下去。老汉眼看着即将到手的钱就要化为乌有,赶忙拿过粪筐去堵那个漏洞,可还是晚了一步,钱币全部漏进了洞里。
      老汉大失所望,正在垂头丧气之际,突然从墙里面传出了说话的声音,似乎是一个人在向另一个管事的汇报工作:“晒完钱后,有个人帮咱们收了起来,除了我给他的两枚赏钱,咱一个子儿也没丢……”这时老汉知道自己遇到了传说中的钱库了,可赏给自己的两枚钱又在哪儿呢?他四下里寻找,最后终于发现在他耙子的其中两根齿上,分别有一枚铜钱穿在上面。
      (该故事根据东斟灌村75岁的李西发老人口述整理而成)
      3、斟灌古城墙的现状
      总体看,原先高大厚实的斟灌古城墙现在仅剩下了南城墙的一段和东城墙的一小部分。南城墙位于斟灌城里村村南,目前看上去只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岭子,长约150米,高3米左右,底部宽6-8米。土岭上下,尤其是顶部长满了杂草、荆棘。因为倾塌严重,年久失修,已经丝毫看不出当年的宏伟气势。
      据当地百姓讲,城墙的损毁以上世纪70年代最为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生产队每天垫牲口圈需要大量用土,就安排社员去挖城墙,城墙土敲碎后干燥细腻,非常适合垫圈。其他方面的用土,也经常到城墙上去挖,致使墙土大量流失。当年,生产队里还在南北两条城墙上分别掏了许多洞,用于储存过冬的地瓜种,这也对城墙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坏。据村民回忆,除了目前仅存的这些土岭子,北城墙是最后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剩下的这几段城墙,前些年也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损坏,因为人们紧靠着它种地,所以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就不断地向它掘进。加上长期以来一直保护不力,城墙就逐渐减少,直到变成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在现场还看到,南城墙外侧是一条近20米宽,约0.8米深的旱沟,里面被种上了麦子。据当地百姓介绍,这条沟就是历史上南城墙外的壕沟,相当于一条护城河。此沟因为多年淤积,也已不像传说中那样深。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兴修水利,曾将此沟进行过疏浚,并向东接入了崔家河,以利农业灌溉。此沟在当地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斟灌沟”。现在,斟灌沟已经失去了灌溉作用,沟底被整平,种上了庄稼或树苗。
      (斟灌沟)
      南城墙内外两侧,现在均是大片的麦田和当地百姓的蔬菜大棚。城墙所在的位置,与斟灌城里村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由此可以推断,现在的城里村并不比当时内城的规模更大。
      除了南城墙外,东城墙也还存在一小部分,所存部分并不与南城墙相连,远远看上去,更像是顶上长满了杂草的一个个大土堆。
      


      4楼2011-04-14 16:17
      回复



        8楼2011-04-15 10:15
        回复



          9楼2012-05-31 14: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