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袁湘江
编者按: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达到了44.4%。这其中,既有大中城市的贡献,也有县城和中心镇的贡献,两者都很重要,都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无论是与省内的大中城市相比,还是与发达地区的县城相比,我省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而其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吸引社会投资比较困难。应大胆探索,积极寻求引进社会资本的新办法、新模式。大汉模式,就是我省积极探索的成功例子。我们鼓励有更多的投资商积极参与进来,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我们希望有更多、更好地吸纳农民进城的新型城镇涌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富民强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近年来,我省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达到了44.4%。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长株潭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要解决“三农”问题,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根本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而从当前和长远来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致力于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步伐。
一、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快速通道,成为推动富民强省的重要动力。但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却严重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短板”。2009年全省72个县平均城镇化率仅30.4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9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化率不足30%的还有34个县,最低的不到20%;16个县级市平均城镇化率也只有41.2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4%,其中6个县级市低于40%。200个左右的中心镇发展速度更加滞后,一些中心镇基础设施残缺不全且陈旧老化,对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缺乏吸引力和承载力。
我省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潜力在于县城和中心镇。由于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加之大中城市房价物价攀升,提高了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门槛,不少农民望城兴叹。随着近年来县城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居环境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农民向县城转移就业和居住的步伐逐渐加快,我省每年有近百万农民进城,其中70%左右进入了县市城区。目前,县城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25.3%,县城平均人口规模已达到10.5万。如果每个县城和县级市城区每年平均增加1万人口,每个中心镇平均每年增加1千人,两项城镇人口每年增加就要超过百万。随着沿海产业转移加速推进,而县市城区和中心镇与大中城市相比在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为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必将成为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创业和居住的首选之地。
二、县城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
从空间关系看,县城和中心镇处在城“尾”乡“头”的特殊位置,是城乡统筹的关键节点,不仅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中心,也是农村物资、人流、信息、金融的初级集散地。一方面,县城和中心镇承接着大中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它的自身发展对周边村镇能形成很强的延伸和带动作用。
编者按: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达到了44.4%。这其中,既有大中城市的贡献,也有县城和中心镇的贡献,两者都很重要,都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无论是与省内的大中城市相比,还是与发达地区的县城相比,我省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而其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吸引社会投资比较困难。应大胆探索,积极寻求引进社会资本的新办法、新模式。大汉模式,就是我省积极探索的成功例子。我们鼓励有更多的投资商积极参与进来,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我们希望有更多、更好地吸纳农民进城的新型城镇涌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富民强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近年来,我省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达到了44.4%。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长株潭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要解决“三农”问题,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根本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而从当前和长远来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致力于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步伐。
一、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快速通道,成为推动富民强省的重要动力。但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却严重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短板”。2009年全省72个县平均城镇化率仅30.4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9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化率不足30%的还有34个县,最低的不到20%;16个县级市平均城镇化率也只有41.2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4%,其中6个县级市低于40%。200个左右的中心镇发展速度更加滞后,一些中心镇基础设施残缺不全且陈旧老化,对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缺乏吸引力和承载力。
我省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潜力在于县城和中心镇。由于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加之大中城市房价物价攀升,提高了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门槛,不少农民望城兴叹。随着近年来县城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居环境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农民向县城转移就业和居住的步伐逐渐加快,我省每年有近百万农民进城,其中70%左右进入了县市城区。目前,县城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25.3%,县城平均人口规模已达到10.5万。如果每个县城和县级市城区每年平均增加1万人口,每个中心镇平均每年增加1千人,两项城镇人口每年增加就要超过百万。随着沿海产业转移加速推进,而县市城区和中心镇与大中城市相比在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为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必将成为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创业和居住的首选之地。
二、县城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
从空间关系看,县城和中心镇处在城“尾”乡“头”的特殊位置,是城乡统筹的关键节点,不仅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中心,也是农村物资、人流、信息、金融的初级集散地。一方面,县城和中心镇承接着大中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它的自身发展对周边村镇能形成很强的延伸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