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吧。毫无疑问,邓丽君是陪我长大的一位歌手,和家庭教育没关系,只是我第一次听到就喜欢罢了。在前年之前,我从来没有尝试把她和其他的声音比较过,主要还是因为听得太少,懂得太少。后来,时间越来越多,我几乎的闲暇时间都泡在听歌和看书上面,在听了几百张唱片之后,我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听这么多,做什么。去年年末的时候,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叫做“Back to mac”,意思便是,苹果自从iPod之后,mac对苹果公司的贡献率就越来越低,甚至很多人认为,苹果已经在试图停止对mac进行经一步的开发了。乔布斯说:我们一开始用研究mac的方式为大家推出了iPod,iPhone等产品,现在,我们把研究这些为大家喜爱的产品的经验,应用到mac上,对我们的电脑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推出一套全新的系统。乔老头的想法的确很有说服力,一个公司的产品如果不进行高度的整合,那么根据管理学的思想来说,再好的产品也会从所谓的“现金牛”变为“瘦狗”,因为没有了竞争力,也没了创新能力。
从这点来看,或许,这也是我听歌的一个轨迹吧。从单一到多元。在第一篇中我便已经说过,我在这两年中听了大约200多个歌手的声音,毕竟,声音是如此值得人纪念和称颂的存在,无论是轻盈的还是沉重的,吵闹的还是安静的,只要是能让我从座位上跳出来的作品,我都是喜欢的。我在想,我听歌的起源在于邓丽君,十多年之后,应该是一个时间去Back To My Teresa了。
从这点来看,或许,这也是我听歌的一个轨迹吧。从单一到多元。在第一篇中我便已经说过,我在这两年中听了大约200多个歌手的声音,毕竟,声音是如此值得人纪念和称颂的存在,无论是轻盈的还是沉重的,吵闹的还是安静的,只要是能让我从座位上跳出来的作品,我都是喜欢的。我在想,我听歌的起源在于邓丽君,十多年之后,应该是一个时间去Back To My Teres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