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映画的东西我一直都很喜爱。
我喜欢看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喜欢了解我闻所未闻的事物。电影,我认为重要的是构架和表达,但对于受者,重要的应该是角度。
对一个人的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参照物的不同,那么结果也大相径庭。腾讯上关于那孩子的评论虽然属于褒奖,但多少存在了酸溜溜的成份,什么“大器晚成”之类虽然是表扬,但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太搞了。难道中国的媒体都喜欢童星?
当打之年转身投戎,虽然这个转身并不华丽,但却揪起足够的波澜。给喜欢他的人留下无尽的想念和牵挂,所以转身之后形象及身价大涨,这样的爆红也会被称之为大器晚成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了证明那孩子不是大器晚成,而是从很早,很早,就已经很用心的做这件事了。所以,我又去看了2004年的《旋风腿》、2005年的《我叫金三顺》、2006年的《百万富翁的初恋》……甚至很想去2003年出道时的《保镖》,据说在里面只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
用现在的眼光看待2004年的作品,确实有点土气,由其是并不算发达的韩国电影。就连那孩子出席2011年柏林电影节也当做韩国电影界的骄傲,要知道在中国,参加这样的活动并不算太难。虽然中国电影产业近年发展的不错,大片不少,但是电影语言已经改变成流行符号,把电影商业化、流行化、符号化是中国导演最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当前几天看《百万》的时候,那种身边静悄悄的浮动着的感动是看中国电影所没有的。看中国的电影大片,会有紧张,会有期待,会有喜惊,会有横空出世的新鲜,也会有十分努力的诚意,但就是没有感动。
《旋风腿》是金东万导演的作品,在韩国,金东万导演算是不错的动作导演了。而电影的标签是动作+喜剧。很好奇吧,在我看来,西方人的喜剧叫幽默,中国人的喜剧叫笑话,韩国人的喜剧呢?有些内敛,有些含蓄,全片让人笑的地方不多,但点缀其间的笑料却很经典和顺期自然。看惯了中国的人喜剧,为了笑而制造效果,就像强扭的瓜一样,往往包袱抖出后通常觉得麻木,因为包袱太多了,从开篇就开始抖,落得满地都是,你自己也不知道哪个好笑了。近年来的电影里面,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更让人觉得乏味。由其是牵强的周星弛电影,那种自贱的卖笑我很反感。
2004年,那孩子22岁。
在此片中并不是主演,但确是一个十分正面的形象,是万世中学跆拳道队的队长,性格内向,做事认真,具有跆拳道武者的精神: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临战无退。
如果胜利是必然,那么付出就是必须。就像是万世中学最后战胜江海中学一样,付出的代价就是每一个队员的成长,剥离叛逆,由边缘少年转变成有责任感的人。这种剥离应该很痛,就如同肩膀上的伤,会有血渗出,但必须战斗一样,从那之后,那群混世少年才能摆脱那种魔咒,做回自己。
就像那孩子的成名之路一样,没有剥离,就没有成长。
电影也是一种语言。没有好与坏,只有欣赏的角度不同罢了。
就如同跆拳道是一门武者的舞蹈一样,如果过于粉饰,就看不到它的本真,除了打倒与胜利以外,他自己语言是认真与忍耐,这些理解,确实是从那孩子的表演中所领略,所以我说,从一开始,我就喜欢映画的表达,因为我所欣赏的角度不同。
另外,22岁的那孩子和如今的金泰坪君的脸除了岁月的痕迹外,一模一样,由其是明宇转身的那个镜头,眉间游移着碎发,如果谁非要说那孩子整了容,我就杀了他。
我喜欢看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喜欢了解我闻所未闻的事物。电影,我认为重要的是构架和表达,但对于受者,重要的应该是角度。
对一个人的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参照物的不同,那么结果也大相径庭。腾讯上关于那孩子的评论虽然属于褒奖,但多少存在了酸溜溜的成份,什么“大器晚成”之类虽然是表扬,但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太搞了。难道中国的媒体都喜欢童星?
当打之年转身投戎,虽然这个转身并不华丽,但却揪起足够的波澜。给喜欢他的人留下无尽的想念和牵挂,所以转身之后形象及身价大涨,这样的爆红也会被称之为大器晚成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了证明那孩子不是大器晚成,而是从很早,很早,就已经很用心的做这件事了。所以,我又去看了2004年的《旋风腿》、2005年的《我叫金三顺》、2006年的《百万富翁的初恋》……甚至很想去2003年出道时的《保镖》,据说在里面只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
用现在的眼光看待2004年的作品,确实有点土气,由其是并不算发达的韩国电影。就连那孩子出席2011年柏林电影节也当做韩国电影界的骄傲,要知道在中国,参加这样的活动并不算太难。虽然中国电影产业近年发展的不错,大片不少,但是电影语言已经改变成流行符号,把电影商业化、流行化、符号化是中国导演最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当前几天看《百万》的时候,那种身边静悄悄的浮动着的感动是看中国电影所没有的。看中国的电影大片,会有紧张,会有期待,会有喜惊,会有横空出世的新鲜,也会有十分努力的诚意,但就是没有感动。
《旋风腿》是金东万导演的作品,在韩国,金东万导演算是不错的动作导演了。而电影的标签是动作+喜剧。很好奇吧,在我看来,西方人的喜剧叫幽默,中国人的喜剧叫笑话,韩国人的喜剧呢?有些内敛,有些含蓄,全片让人笑的地方不多,但点缀其间的笑料却很经典和顺期自然。看惯了中国的人喜剧,为了笑而制造效果,就像强扭的瓜一样,往往包袱抖出后通常觉得麻木,因为包袱太多了,从开篇就开始抖,落得满地都是,你自己也不知道哪个好笑了。近年来的电影里面,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更让人觉得乏味。由其是牵强的周星弛电影,那种自贱的卖笑我很反感。
2004年,那孩子22岁。
在此片中并不是主演,但确是一个十分正面的形象,是万世中学跆拳道队的队长,性格内向,做事认真,具有跆拳道武者的精神: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临战无退。
如果胜利是必然,那么付出就是必须。就像是万世中学最后战胜江海中学一样,付出的代价就是每一个队员的成长,剥离叛逆,由边缘少年转变成有责任感的人。这种剥离应该很痛,就如同肩膀上的伤,会有血渗出,但必须战斗一样,从那之后,那群混世少年才能摆脱那种魔咒,做回自己。
就像那孩子的成名之路一样,没有剥离,就没有成长。
电影也是一种语言。没有好与坏,只有欣赏的角度不同罢了。
就如同跆拳道是一门武者的舞蹈一样,如果过于粉饰,就看不到它的本真,除了打倒与胜利以外,他自己语言是认真与忍耐,这些理解,确实是从那孩子的表演中所领略,所以我说,从一开始,我就喜欢映画的表达,因为我所欣赏的角度不同。
另外,22岁的那孩子和如今的金泰坪君的脸除了岁月的痕迹外,一模一样,由其是明宇转身的那个镜头,眉间游移着碎发,如果谁非要说那孩子整了容,我就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