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凡人吧 关注:8贴子:256
  • 6回复贴,共1

解读《红楼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4-22 19:50回复
    《红楼梦》不完全是小说,也是一部冤沉海底的古案,作者想把真相告诉读者,但又不能明说,就写了这部长篇迷语文学,全书的内容都是迷面,谜底藏在书中。作者把迷面称为贾雨村,即“假语村言”;把迷底称为甄士隐,即“真事隐”。目前舞台上所演的《红楼梦》都是迷面,而迷底才是正宗的《红楼梦》,但要想揭开谜底,就应该经过多蕃正确的考证,也就是“立案侦察”,本文就是想做这方面的尝试。
    通过红学前辈的多年考正,得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结论,而且在书中的第一回里也提到了曹雪芹的名字,所以《红楼梦》的谜底应该和曹家有关。细读《红楼梦》就能看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暗写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石头”暗指金陵,因为金陵又名石头城。因为曹家在金陵被抄,而作者亲身经历了“石头”之难,因此作者要把真实的情况写出来,所以他就把所写的书命名为《石头记》。而《红楼梦》的“红楼”就是暗指北京的“红楼紫禁城”,因为曹雪芹的夫人在皇宫里生活了十多年,嫁到曹家后也暗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夫人写的是“红楼内幕”,因此就叫《红楼梦》。夫人去世后,曹雪芹把两个人的经历合为一书,在乾隆十九年命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就是女子的代称,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指原《石头记》里加进了一个女子的手笔。到最后就统称《红楼梦》流传至今。要问《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本来是一芹一脂,但曹雪芹是最后整理出来的人。
    第一回说,女娲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单单剩下一块没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家归清后已有百年历史,一直被皇家重用,但最后被皇家遗弃。书中说被遗弃的石头高十二丈,宽二十四丈见方。这是在暗指雍正六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曹家被雍正降旨查封。其实“石头”就是暗指曹家所住的金陵,也叫“石头城”,并不是真有一块高十二丈,二十四丈见方的大石头。
    书中说,石头后来有了灵性,在灵河岸上行走,看到三生石畔有一棵绛珠仙草,石头见仙草可爱,便以甘露灌溉。这个绛珠仙草是林黛玉的化身,也是曹家的代名词。“仙草被石头以甘露灌溉”,这是指曹家在“石头城”金陵生活了六十多年,可以说是“石头城”的水养育了曹家。后来石头离开了仙草,就是暗指曹家被雍正赶出金陵。书中说仙草要下凡把泪还给石头,这是暗指离开金陵后的曹家每当提到金陵时就有流不完的泪。
    


    2楼2011-04-22 19:51
    回复
      《红楼真梦》之三
      曹家被雍正查抄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曹家偷抱了废太子家的郡主而结了娃娃亲。雍正认为,废太子家很可能会跟他争夺皇位,废太子虽然死了,但儿子弘皙已被封王,而且康熙生前有把皇位传给弘皙之意。如果曹家跟废太子家结亲,就会站在弘皙一边,这对他是一大威胁。因此雍正就神经过敏,下令查抄江南曹家,目的是搜出郡主,以此来治罪“曹废”两家。但曹家事先得信,把郡主转移了。因此雍正抄家时并没有搜到郡主,只得以事先故意栽赃曹頫敲诈驿站的事定罪,又赖曹家拖欠官银,还把当年接驾康熙所用的钱也赖上了,就这样把曹家赶出金陵,遣送回北京。
      原来在康熙五十年,曹雪芹的堂祖父曹寅得了长孙,曹寅为了长孙日后出人头地,便跟太子家结了娃娃亲,等太子即位当皇帝的时候,他的长孙就是驸马。当时太子答应生女儿时就让曹家偷偷抱走,但曹寅在康熙五十一年去世,太子在康熙五十二年得了一女,因为有约在先,曹家就把郡主偷抱走了。但太子又被废了,曹家不但做不成驸马,就连郡马也没有捞到,反而惹来大祸。
      在曹家到太子府抱郡主时,遇见了乾隆的生母李金桂。因此李金桂就以此来敲诈曹家的财物,曹家只得用钱堵李金桂的嘴。后来雍正做了皇帝,又封皇后又封妃,但李金桂什么封号也没有,就向雍正请求,当时雍正提到了曹家,李金桂为了讨雍正的好,就把曹家偷抱郡主的事告诉了雍正,因此祸就打这而起。
      郡主被抱到曹家不长时间,曹寅的长孙就病死了,其他子女都比郡主小,都称郡主为大姐。在十二钗中对号入座,郡主的真正原形就是贾元春,但郡主并没有进宫,也不可能被封为贵妃,但作者把郡主和乾隆的生母李金桂组合在一起,又加进了一些孝贤皇后的故事,因此贾元春被封妃就合情合理了。
      十六回说,贾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里是有隐情的,“藻”是隐花植物,这是在暗指李金桂是一朵开不出来的花,因为李金桂出身卑贱,也不被雍正看好,到最后也没有给她封妃,只是在宫中暗称贵妃,“尚书”就是指李金桂把曹家告了;而“加封贤德妃”就是暗指贾元春的故事里加进了孝贤皇后的故事。
      贾元春的判词后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个香橼。这香橼就是李金桂的代名词,这是指李金桂和曹家结了“乡缘”。因为李金桂把曹家偷抱郡主的事告诉了雍正,导致曹家被雍正赶出金陵,最后落户乡村,这就是李金桂和曹家结的“乡缘”。
      香橼挂在弓上,就是指李金桂和雍正结了弓缘,因为雍正在承德射鹿后跟李金桂私通,生下了乾隆。
      橡橼实际上就是可以入药,也可供人玩赏的柚子,还有香气。四十一回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就包着一个又香又圆的柚子玩耍,这是在暗指李金桂和郡主也结了“乡缘”,此时的“大姐儿”影射郡主,因为曹家兄弟把郡主称为大姐。郡主也随曹家落户乡村,最后又和李金桂相遇,被李金桂认出来了,因此身份暴露。此时郡主约二十七岁,丈夫已死,但容貌仍然很出众。当时国舅多次求婚都被郡主拒绝,后来听李金桂说她就是当年曹家偷抱的郡主,就告了曹家,使曹家吃了官司。然后他借机出重金迎娶郡主,当郡主知道真相后含羞而死,这些事情都因李金桂而起。
      后来大姐儿把柚子给了板儿,板儿就把柚子扔在地上踢着玩。这个板儿是代表曹家的后人,他母亲刘氏可读为“留事”,就是指曹家遗留下来的事,“留事”的母亲刘姥姥就是乡村时段的曹老夫人,也就是“真贾母”。板儿踢柚子就是指曹家人对李金桂的痛恨。
      


      4楼2011-04-22 19:52
      回复
        《红楼真梦》之六
        在贾元春封妃之后到省亲之前,有一段书是写曹家在江南接驾康熙,还提到去姑苏买戏子的事。贾蔷说“大老爷”让他去苏州买戏子,就是暗指康熙让皇家侄儿去买宫女。贾琏向读者暗示贾蔷办事有“藏掖的”。后来王熙凤让贾蔷把赵奶娘的两个儿子带去,王熙凤的“熙”暗指康熙。赵奶娘的儿子暗指曹寅哥俩,因为赵奶娘的“赵”是百家姓之首,暗指皇帝,“奶娘”暗指曹寅的母亲当过康熙的奶娘。“两个儿子”是暗指曹奶娘有两个儿子,就是曹寅和曹宣。而“苏州”是代表李家。从这里可以看出,买宫女的事都是皇家经手,曹李家并没有责任,因为贾蔷是主子,代表皇家人,李家和曹家一样,都是奴才。但这些钱都记在曹家的帐上了,因为贾蔷是到江南甄家取的钱,“江南甄家”就是江南曹家。从这里就能看出,曹家拖欠的官银《红楼真梦》之六
        在贾元春封妃之后到省亲之前,有一段书是写曹家在江南接驾康熙,还提到去姑苏买戏子的事。贾蔷说“大老爷”让他去苏州买戏子,就是暗指康熙让皇家侄儿去买宫女。贾琏向读者暗示贾蔷办事有“藏掖的”。后来王熙凤让贾蔷把赵奶娘的两个儿子带去,王熙凤的“熙”暗指康熙。赵奶娘的儿子暗指曹寅哥俩,因为赵奶娘的“赵”是百家姓之首,暗指皇帝,“奶娘”暗指曹寅的母亲当过康熙的奶娘。“两个儿子”是暗指曹奶娘有两个儿子,就是曹寅和曹宣。而“苏州”是代表李家。从这里可以看出,买宫女的事都是皇家经手,曹李家并没有责任,因为贾蔷是主子,代表皇家人,李家和曹家一样,都是奴才。但这些钱都记在曹家的帐上了,因为贾蔷是到江南甄家取的钱,“江南甄家”就是江南曹家。从这里就能看出,曹家拖欠的官银是经康熙的指令花掉的。贾蔷说:赖爷爷让他去江南甄家娶五万两银子,三万两银子买戏子,二万两买彩灯、花烛和各色帐帘。其实“买戏子和花烛帘帐”并不是五万两,而是巨额的官银。这里是比喻曹家拖欠的巨额资金都是买宫女和宫女用品。但康熙觉得花这些钱不光彩,就没有走正门报帐,后来是东拆西凑给曹家堵上这笔钱的。书中的两个清客“单聘仁和卜固修”就是证据,其中“卜固修”就是指康熙做了“不顾羞”的事。曹寅对康熙的指令也不敢不听,因为帐上的钱本来就是皇帝说了算,用赵奶娘的话说:“不过是拿皇帝的钱花在皇帝身上罢了!”作者写这些是在辨曹家的是非,因为后来雍正为了治罪曹家,把这些陈年旧帐翻出来了。
        但贾蔷只说五万两是另有隐情,贾蔷是宁国府的人,宁国府被称为东府,在书中经常影射康熙的东宫太子府。贾蔷刚才说“赖爷爷让他去江南甄家取五万两银子”,这就是暗指东宫太子赖了曹爷爷(曹寅)五万两银子,也就是说,太子欠了曹家五万两银子不还,给曹家造成了经济困难。
        前文说了,曹李两家本是奴才,真正的主管是皇亲主子。但曹李两家都是清官,跟贾蔷这样的贪官搅不到一块,因此曹李两家后来就被人告了黑状。第九回贾蔷挑拨茗烟闹学房,就是暗指贪官在雍正面前诽谤曹李两家。茗烟是宝玉的小厮,暗指雍正是曹家的小人,因为“宝玉”是曹家的代名词。茗烟在十九回跟丫头万儿私通,是在影射雍正私通康熙行宫的宫女李金桂。茗烟闹学堂,学堂大乱,就是指雍正为了排除异己搞得天下大乱。但贾蔷却溜掉了,这就是说,真正的贪官逍遥法外。
        是经康熙的指令花掉的。贾蔷说:赖爷爷让他去江南甄家娶五万两银子,三万两银子买戏子,二万两买彩灯、花烛和各色帐帘。其实“买戏子和花烛帘帐”并不是五万两,而是巨额的官银。这里是比喻曹家拖欠的巨额资金都是买宫女和宫女用品。但康熙觉得花这些钱不光彩,就没有走正门报帐,后来是东拆西凑给曹家堵上这笔钱的。书中的两个清客“单聘仁和卜固修”就是证据,其中“卜固修”就是指康熙做了“不顾羞”的事。曹寅对康熙的指令也不敢不听,因为帐上的钱本来就是皇帝说了算,用赵奶娘的话说:“不过是拿皇帝的钱花在皇帝身上罢了!”作者写这些是在辨曹家的是非,因为后来雍正为了治罪曹家,把这些陈年旧帐翻出来了。
        但贾蔷只说五万两是另有隐情,贾蔷是宁国府的人,宁国府被称为东府,在书中经常影射康熙的东宫太子府。贾蔷刚才说“赖爷爷让他去江南甄家取五万两银子”,这就是暗指东宫太子赖了曹爷爷(曹寅)五万两银子,也就是说,太子欠了曹家五万两银子不还,给曹家造成了经济困难。
        前文说了,曹李两家本是奴才,真正的主管是皇亲主子。但曹李两家都是清官,跟贾蔷这样的贪官搅不到一块,因此曹李两家后来就被人告了黑状。第九回贾蔷挑拨茗烟闹学房,就是暗指贪官在雍正面前诽谤曹李两家。茗烟是宝玉的小厮,暗指雍正是曹家的小人,因为“宝玉”是曹家的代名词。茗烟在十九回跟丫头万儿私通,是在影射雍正私通康熙行宫的宫女李金桂。茗烟闹学堂,学堂大乱,就是指雍正为了排除异己搞得天下大乱。但贾蔷却溜掉了,这就是说,真正的贪官逍遥法外。
        


        7楼2011-04-22 19:54
        回复
          《红楼真梦》之八
          茗烟说金寡妇曾给琏二奶奶下过跪,这是在暗指李金桂向太子妃赔罪,因为废太子是康熙的第二子,作者就用“二奶奶”来影射一下太子妃。因为废太子一家平时对李金桂很好,李金桂心里不平衡,就去太子府赔罪。宁国府被称为东府,经常影射东宫太子府,从第十回贾珍和尤氏的态度就能看出,他们对金寡妇确实很好。
          但宁国府有时也影射皇帝宫,金寡妇到宁国府,表面上是替金荣论理,但到了宁府就不敢说了,这就是暗指李金桂并不敢给曹家说情,但金寡妇到宁国府的主要故事,就是暗写李金桂发现曹家偷抱郡主的事。第十回秦可卿病了,有一个病因是秦钟和金荣在学堂的事,“金荣”就是暗指曹家跟废太子结的金玉良缘,因此秦可卿有病是在暗写康熙的太子妃怀孕生女儿。当时有一个叫张友士的医生来给秦可卿看病。张友士的“友士”就是“有事”,就是暗写曹家来偷抱郡主。书中说张友士进京城是给儿子捐官的,实际上就是暗指曹家来捐“驸马”,如果曹家把太子的女儿抱走,等太子登基,驸马自然是曹家儿子的。
          当时张友士给秦可卿开了一个药方,第一味药是人参。在这段故事里请读者只记住“人参”就行了,因为人参后面的药是给另外一个秦可卿开的。人参就是“妊娠”,就是指太子妃怀孕了,而且后来贾珍说“前日买了一斤人参”,贾珍此时临时影射一下曹家,这就是说曹家买下了太子妃的“妊娠”。贾珍说的“前日”就是指曹寅生前定下了这门娃娃亲,但并不是花钱买下的,但之前太子欠曹家帐上五万两银子,打郡主来到曹家后就一直不还,因此作者就说郡主是买下的。但太子妃怀孕只是一个提示,曹家是在太子妃生完郡主之后才来的。因为只有把孩子生下来才能知道是男是女。而张友士是冯紫英找来的,冯紫英就是“逢紫婴”。“紫婴”就是紫禁城里的婴儿,张友士之前住在冯紫英家,就已经在暗示曹家抱走了“紫婴”。因此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的事还要跟张友士住冯紫英家连环在一起。
          但曹家偷抱郡主的事被乾隆的生母李金桂发现了。在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之前金寡妇来过,金寡妇还说秦可卿“有喜”。书中说金寡妇的丈夫名叫贾璜,暗指后来的皇帝雍正。从这里就能看出,金寡夫是有丈夫的,但称她为金寡妇,就是因为李金桂在承德和雍正私通生乾隆后,再没和雍正一起生活,雍正只把李金桂安置在狮子林。因为李金桂一直独居,因此就称“金寡妇”。正因为李金桂发现曹家偷抱郡主,才导致后来告密,江南曹家被抄。(因为时间的关系,后文需晚些时间。)
          


          8楼2011-04-22 19:55
          回复
            33楼
            《红楼真梦》之十
            在“探春理家”的故事里,隐藏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揭露乾隆的为人,探春嫌赵姨娘是丫头出身,就不承认赵姨娘是她的母亲,只认王夫人为娘;这就是在影射乾隆嫌弃李金桂出身卑贱,(原是个下等宫女),当上皇帝后就不承认李金桂是他母亲,只承认他有一个娘,就是皇太后钮钴禄氏,也就是从前雍正的熹贵妃。“探春理家”的第二件真事,就是暗写曹家执政江宁。此时的探春代表曹家,探春的舅舅赵国基死了,应该给二十两银子的礼,但吴心登家的却要给四十两,这就是暗指地方官要拉拢曹家。探春坚决给二十两,就是影射曹家不以权谋私,不按“护官符”行事。探春搞俭省,治理大观园,搞承包,就是暗指曹家把江宁治理得非常好。下人抱怨探春管的严,就是暗指曹家有严明的纪律,下人说探春是“镇山太岁”就是曲指曹家是一个合格的清官。但雍正只因疑心就把曹家抄了。后来贾政把探春远嫁他乡,从政治上来讲就是暗指雍正把曹家从金陵赶回北京。作者表面上在写胞妹远嫁她乡,实际上是暗写曹家被赶出金陵遣送回北京。在五十五回里,探春有一段话非常精彩,当时赵姨娘为二十两银子的事来和探春闹,王熙凤打发平儿来对探春说:“如今是姑娘裁度,再添一些也使的。”探春说:“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的?不然,也是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的不成?”话中的“二十四个月”就是暗指曹家在二十四日被查封,这就是说,曹家一直在给皇家俭省,到头来却落得个二十四日被查封。还有话中的:“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其意是说,曹家祖辈曾在战场上用生命救过皇家主子,如今却落得被抄的结果。探春的曲词《分骨肉》就是暗写曹家离开金陵的情景: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曲词《分骨肉》实际上是指曹家要跟情同骨肉的金陵父老分别了。
            曲词的第一句“一帆风雨路三千,”是指曹家要离开金陵,远航到北京老家。
            第二句“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就是指曹家离开了养育他们六十多年的金陵和情同骨肉的乡亲。
            第三句“恐哭损残年。”是在暗写曹家和乡亲们离别时的悲伤。
            第四句“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句中的“爹娘”是指曹家把金陵的父老乡亲当成衣食父母。所以曹家要告诉乡亲们“休把儿悬念”。因为曹家是清官,在离开金陵的时候,乡亲们都来送行,场面非常感人。
            第四句“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是指曹家在告诉乡亲们,此去也是人生的定数,离别不等于无缘。
            第五句“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是指曹家在告诉乡亲,从此不能在一起相处了,希望各自都保平安。
            第六句“奴去也,莫牵连。”就是指曹家和金陵的乡亲们最后离别,并告诉乡亲们不要因为送曹家而受到牵连。
            探春的判词后面画着两个人在放风筝,这两个人就是《红楼梦》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郡主,一个是真黛玉。二人放风筝就是指两个主人公最后都离世了。画上还有一片大海,海上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这个女子代表曹家,因为作者在书中把好人都写成女子。女子掩面泣涕,就是暗指曹家和金陵的父老乡亲洒泪分别。再看探春的判词:
            才自清高志自高,生于末世命偏消。
            清明泣涕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的第一句“才自清高志自高”是在写书中的姐妹都很有才。
            第二句“生于末世命偏消”,是指才女偏被命运捉弄。也是指曹家被雍正迫害,因为“末世”就是指雍正时代。
            第三句中的“清明泣涕”是指曹家在祭死去的亲人,“江边望”就是指曹家永远也忘不了养育他们六十多年的金陵和金陵的父老乡亲。
            第四句“千里东风一梦遥”就是指曹家经常在梦中回到金陵。
            


            10楼2011-04-22 1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