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遗吧 关注:27贴子:1,022
  • 7回复贴,共1

望遗姐,来看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警惕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几个错误。
误译文言实词
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例: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北史·裴侠传》)(2005年高考全国卷I) 误译: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记考虑公事,由于听到了大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坚定吗?
“恪”是翻译本句的一个得分点,意为“谨慎”,译为“坚定”是错误的。 应译为: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记考虑公事,由于听到了大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  



1楼2011-04-22 22:55回复
    啊啊,忘了『遗忘の角落』


    2楼2011-04-22 22:56
    回复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宋濂《杜环小传》2006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例: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旧五代史·冯道传》)(2005年高考辽宁卷)
        误译: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中的“因”用法相同。译为“因为”是错误的。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楼2011-04-22 22:57
      回复
        三、译文用词不当
          例3.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4楼2011-04-22 22:57
        回复
            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两个“徇”字不同
            B.两个“徇”字相同
            两句中的“徇”都是“殉”的通假字,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献身”,如“以身殉职”。如果不懂得它们是通假字,不按本字“殉”去解释,而仍按“徇”的字面义解释为“曲从,顺从”,那么就会造成理解的错误。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o
            3.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直接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词、意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共三大类11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如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14题: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该句中的“先”是词类活用,属名词直接作状语这一类型,应解释为“在……之前”,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中的“先”字便是这种情况。而该句在解释“先”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仍按它原来的意义解释为“早”,因而导致了解释的错误。所以,B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再如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12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该句中的“南面”是两个单音词“南”和“面”的连用,释义时应将它们颠倒一下语序,调整为“面南”,分别解释为“面向”“南方”(言外之意指称王);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表方位的双音词“南面”(与北面相对),就会导致理解的错误。所以,B项加点的同语的意义,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虚词常见误区及对策
            1.实词虚词不能区分。
            如“太子乃与见王”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前一个“与”是虚词,后一个“与”是实词。
            2.把握词义不能结合语境。
            如将“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两句中的“相”的语义混为一谈。结合语境可知,前者为“互相”,后者为“他”。
            3.把握虚词词义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
            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一句中的“为”不宜单独解释,而应与“所”结合起来解释,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
          4.把握虚词词义时顾此失彼。
          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起提示作用;这应看整个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
          巩固练习
          (一)、句子翻译: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越。《廉蔺列传》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腹也。《赤壁之战》
          3、故予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4、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公子过秦论》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6、纵江东父老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
          7、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切符救赵》
          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荆轲刺秦王》”


          8楼2011-04-22 22:58
          回复



            9楼2011-04-22 22:59
            回复
              呵呵,看看吧,不知有没有用啊~


              10楼2011-04-22 23:00
              回复

                谢谢了~


                IP属地:河南11楼2011-04-23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