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观念:中国文化必须是和古代的一样,和传统不一样的就不是中国文化。
历史从古到今,从今往后还要无限发展,我们都处在文化、文明的创造发明进程中,有责任继续发现、创造以接续先民的创造和发明工作,使中国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延伸空间越来越宽广。
我们现在有一个可能是错误的观念:中国文化必须是和古代的一样,和传统不一样的就不是中国文化。
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已有文化,或者说把中国文化定位为古人已创造的文化,把“弘扬中国文化”定位为弘扬“中国人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这绝对是一个绝大的观念误区!它会使中国人的思维僵化,只会“守成”而不会“开创”。只会耕耘古人耕耘过的土地,而不曾想到要去开拓发现那些“隐性存在”的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让中国文化越来越丰富壮大。
事实上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有活力的现代化发达国家,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都是在不断创造,不断颠覆自己的传统、颠覆过去已有的格式,创造新颖的样式。他们把这些新东西奉献给世界,它的标签是“美国”、“法国”、“德国”等等,随着时间融入历史,自然成为美国文化、法国文化等等,成为他们的传统的一部分。
而我们,在不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为“古”(往回看)、“洋”(往外看,包括他们的古和今)都是有无限庞大的文化存量的实体。所以中国人你就“用”吧,你永远“用”不完——因为古我们自己的祖先——古人的创造虽然已经“阶段性”结束了,但我们有几千年的“积蓄”呢,你且学不完呢!而过五十年、一百年,你新的“古”又出来了!而“洋”呢,全世界那么多国家,您更是学不完了,追根刨底祖宗十八辈你去学吧。你学得完吗,这有尽头吗?没有。
所以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念指导下,中国文化必然停留于“二手文化”,怎么弄都不可能是原创的,也很难是顶级的。因为既然是学古的、学洋的,你要超过古人和洋人,超过那些历史高峰时期的东西,这可能吗?即便你偶然出现一个天才,超过了。超过了又怎么样?那还不是古人和洋人的“改造版”吗?你要把文化传播到世界,拿一个“古董的现代版”给人家,这能切合世界人民当下的审美消费需求吗,人家要吗?或者你拿一个“洋货”的“中国本土版”,卖回给洋人,这样的“二手货”人家稀罕吗?
想想我们希望花重金从美国、欧洲得到什么?都希望得到最新“原创的”,最厉害、最好玩、最有“杀伤力”的嘛!
所以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老是“贩卖古董”肯定不成!兜售洋货的“改造版”那些形形色色的“二手货”绝对也不成。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改变观念,把主要人力物力转移到“文化原创”上。
什么时候在所有视听审美领域那些“隐性存在”的审美规律、创造规律被中国人第一次发现了,并立足于这样的原理性科学发现(其实文化艺术创造也是一门“科学”它有无数规律存在,都是客观的,对白种人、黄种人都一样),将它转换、创造出相应的文化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很精彩、全世界人民看了都爱得不行、非得掏钱买(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美国欧洲的那些风靡世界的文化产品一样),你不用花那么多钱全世界做广告推销,人家背着钱追着跑着就来了。
我们唐代长安那时有一个区叫怀远坊,就是专门接待供“万国宾客”居住和商业贸易的。大诗人王维诗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说的就是在那个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四方邦国商人摩肩接踵都追过来抢买中国的好东西,那时候那种辉煌景象!那时的长安,就是现在的纽约和巴黎!(20110422)
历史从古到今,从今往后还要无限发展,我们都处在文化、文明的创造发明进程中,有责任继续发现、创造以接续先民的创造和发明工作,使中国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延伸空间越来越宽广。
我们现在有一个可能是错误的观念:中国文化必须是和古代的一样,和传统不一样的就不是中国文化。
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已有文化,或者说把中国文化定位为古人已创造的文化,把“弘扬中国文化”定位为弘扬“中国人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这绝对是一个绝大的观念误区!它会使中国人的思维僵化,只会“守成”而不会“开创”。只会耕耘古人耕耘过的土地,而不曾想到要去开拓发现那些“隐性存在”的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让中国文化越来越丰富壮大。
事实上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有活力的现代化发达国家,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都是在不断创造,不断颠覆自己的传统、颠覆过去已有的格式,创造新颖的样式。他们把这些新东西奉献给世界,它的标签是“美国”、“法国”、“德国”等等,随着时间融入历史,自然成为美国文化、法国文化等等,成为他们的传统的一部分。
而我们,在不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为“古”(往回看)、“洋”(往外看,包括他们的古和今)都是有无限庞大的文化存量的实体。所以中国人你就“用”吧,你永远“用”不完——因为古我们自己的祖先——古人的创造虽然已经“阶段性”结束了,但我们有几千年的“积蓄”呢,你且学不完呢!而过五十年、一百年,你新的“古”又出来了!而“洋”呢,全世界那么多国家,您更是学不完了,追根刨底祖宗十八辈你去学吧。你学得完吗,这有尽头吗?没有。
所以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念指导下,中国文化必然停留于“二手文化”,怎么弄都不可能是原创的,也很难是顶级的。因为既然是学古的、学洋的,你要超过古人和洋人,超过那些历史高峰时期的东西,这可能吗?即便你偶然出现一个天才,超过了。超过了又怎么样?那还不是古人和洋人的“改造版”吗?你要把文化传播到世界,拿一个“古董的现代版”给人家,这能切合世界人民当下的审美消费需求吗,人家要吗?或者你拿一个“洋货”的“中国本土版”,卖回给洋人,这样的“二手货”人家稀罕吗?
想想我们希望花重金从美国、欧洲得到什么?都希望得到最新“原创的”,最厉害、最好玩、最有“杀伤力”的嘛!
所以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老是“贩卖古董”肯定不成!兜售洋货的“改造版”那些形形色色的“二手货”绝对也不成。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改变观念,把主要人力物力转移到“文化原创”上。
什么时候在所有视听审美领域那些“隐性存在”的审美规律、创造规律被中国人第一次发现了,并立足于这样的原理性科学发现(其实文化艺术创造也是一门“科学”它有无数规律存在,都是客观的,对白种人、黄种人都一样),将它转换、创造出相应的文化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很精彩、全世界人民看了都爱得不行、非得掏钱买(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美国欧洲的那些风靡世界的文化产品一样),你不用花那么多钱全世界做广告推销,人家背着钱追着跑着就来了。
我们唐代长安那时有一个区叫怀远坊,就是专门接待供“万国宾客”居住和商业贸易的。大诗人王维诗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说的就是在那个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四方邦国商人摩肩接踵都追过来抢买中国的好东西,那时候那种辉煌景象!那时的长安,就是现在的纽约和巴黎!(201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