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竺家宁
来源:http://www.gaya.org.tw/magazine/48/art1.htm
有些词汇,今天习用,佛经中也常见,意思却不完全相同。如用「感激」来述说心中的不悦。
「消息」有「调养、照料」、「使之休息」的意思。
读佛经的困难源于语言的障碍
一般提到「佛经」,总会想到「宗教的」、「思想的」、「哲学的」、「义理的」一面。除此之外,就是注意到「文学的」一面,看作是「翻译文学」。然而,另一个重要的层面-佛经语言,却长久被忽略了。往往一想到佛经语言就认为是梵文、巴利文、藏文的研究,其实,就语言的立场来说,汉文佛典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更甚于上述各种语文,佛经语言学不必依附梵文、巴利文、藏文而存在。只有在研究原始佛典教义的时候,那些语文才起作用。
汉文佛典的数量,及其保存的完整,远甚于上述各种语文,从东汉至宋代一千年间,完成了无数的佛典翻译工作,不同的阶段掺杂着不同时代的俗语词汇,反映着各时代的社会口语。因为佛经是要给大众读诵的,不是少数学者高僧用来孤芳自赏的,所以佛经所用的语言是大众的口语,必然为一般民众能懂得的,这样,佛教才能藉以深入社会、传播于社会。然而,活语言又是倾向于变迁的,今天我们读佛经感到困难,其实大部分原因在语言的障碍。古代的许多口语词汇并没有完整的被记录下来,并加以训释整理。不像正统文言有这样多的训诂资料和研究专着。因此,有很多的佛经词汇,我们感到陌生,也查不出它的具体意义。运用佛经语言理解佛经
对于一位佛教信徒而言,也许师父会说,只要心诚意专就行了,虔诚默诵百遍,自能悟道成佛。这或许也是一种法门,但是真正智能的开启,仍得从掌握佛陀的宝贵教训进入。佛陀启示后人的话,正保存在经典之中。经典仍是晓悟真理的宝筏。因此,我们应该不仅读经诵经,还要真正的读懂佛陀告诉了我们什么宝贵的教训。佛经语言学正是要做这样的工作。
佛经语言学利用了既有的声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的知识,去读懂佛经。利用既有的中古汉语知识去理解佛典。古代的高僧沙门一向非常重视语言层面的研究,例如「等韵」之学即出自和尚,著名的古代字书「龙龛手鉴」也成于和尚。今日佛经语言的研究,亟待有志者共同来振兴。
澄清几个佛经用语
我们可以举一类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有些词汇,今天习用,佛经中也常见,可是意思却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还背道而驰。如果不加注意,诵读时便会误解经义,违失了佛陀的本意。
[感激——心中不悦]
例如「感激」一语,竺法护《生经.佛说堕珠着海中经第八》云:
于是,导师及五百人安稳渡海。菩萨踊跃,住于海边,低头下手,□愿海神。时海龙神,因缘得便,使殊堕海。导师感激,吾行入海,乘船涉难,勤苦无量,乃得此宝,当救众乏。于今海神,反令堕海!
这段描写了海龙神把珍珠丢到海里,使导师非常不悦。用「感激」来述说心中的不悦,当然不是今天我们所用的意思,这里「感」是「动」的意思,「感激」就是内心激动。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意思去理解,就无法贯通了。
[消息——调养、照料]
又如竺法护《生经》中常见「消息」一词,也不是我们今天所用的意思。
其土国界,无有此乌,无异类奇妙之禽。时彼国人见持乌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供养奉事,饮食果蓏,日日月月而消息之。
这里的「消息」有「调养、照料」、「使之休息」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
有五百贾人入海求宝。 .... 于时导师号曰吉财,护众贾人,随时消息。(竺法护《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
善知识亦有四辈:.... 二者不与人诤计校,三者日往消息之。(竺法护《生经》)
寻便服药,深自消息,病即除愈。(竺法护《正法华经》)
众生解斯经典而成佛道,然后讲说八万四千诸佛经品藏。是故阿难当受斯经消息,将慎谛持讽诵为众人。」(竺法护《普门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