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吧 关注:128,878贴子:1,118,706
  • 9回复贴,共1

开个读书交流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词毕竟是一种文字模式,起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是比较运用的熟悉程度。但是,必须看的更远,即便现在转圈圈,因为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也就不至于那么盲目,急迫。SO,开一个读书交流的帖子,也可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但请尽量听从自己的声音。
当然,作为发起人,我必须做得更好,争取多写一些,大家都坦诚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我觉得会有不错的收获。



1楼2011-04-29 22:22回复
    雪莱速度真快,拍拍。自己放几个旧货上来,另外大家看的书随便说哈,网络小说也可以。不过估计我不会回太多,毕竟看的不多哈,交流不起来。
    1
    卷159-1从张丞相游南纪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
    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暮登城望,偏令乡思悬。公卿有几几,车骑何翩翩。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贤。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十里届宾馆,征声匝妓筵。高标回落日,平楚散芳烟。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
    裴秀才原来也见过张相公,俺以为也与孟襄阳一般隐士呢。王右臣的辋川集及与裴迪秀才书都甚是好看。又查及新唐书隐逸传,与想象大有出入,似乎真正隐者并不见多。或者亦可作盛唐气象之一注解。
    与少时记忆很有不同,开首四句老实交代非吾乐,所思乃在远道,隐约有陶公饮酒诗心远地自偏笔意。以下至于煞尾皆气味高古,如读陈王白马篇。公卿四句张公裴张及吾辈诸人一一点到。气象飞扬而身份自见。顺时四句先说天气好时也,次言狩猎鲜事也,次言馆十里空间也,乃有征妓筵声色也。高标言时间延续,平楚言归来景致。结尾乃是戏题所在,狂客从公、正是宾主和谐也。
    卷159-2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水落沙屿出,亦是自然光景。孟襄阳四十乃出山远游,正合隐士身份。与坡公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参看,说来所谓聪明人,或者不过偷懒者。一笑。苟如是,则正可佐证老子道德经无名有名之语也。回潭四句曲径通幽。忆与二句真切如睹,夕阳二句则时空恍惚,南望归来,感慨深沉。忽忆及问余斋主人发不能回四字,真有夫子逝者如斯之浩叹。
    卷159-3晚春卧病寄张八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狭迳花障迷,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遥情每东注,奔晷复西驰。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穷通若有命,欲向论中推。
    南陌北窗一大一小,春将晚,犹卧病,时与境,切题。林园二句展开,狭迳四句分写,动静皆宜,鱼鸟自得。赪(cheng,一声),赤红。念我句由物及我,江乡是以云山,阻梦是以劳歌,歌咏是以恨别,皆自媚是以寡相知,层层深入法也。及此气力将尽,故别起一行,以史代入,贾谊潘岳,东注西驰,穷通有命,又将安推?是壮士,是牢骚,是与人,是自勉,黄河九曲,难说衷肠。微情直露,情态毕现,千载以上又一狂生也。当浮一大白。小范老爷岳阳楼记曰:维斯人也,吾谁与归?王右军兰亭序曰: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必有感于斯文。诚哉斯言,痛哉斯言。
    卷159-4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仄声入韵,感情激荡,逐字抄来,似能察觉音韵中欣喜。北山二句,直笔入题,起得高健,语感亦甚是爽利。相望二句境界由之开阔,薄暮,清秋,正自然之时,信可乐也,为登高二字补白。以上六句情语景语,时见四句,俱村人景致,洛童兄曰思维跳跃,俺以为不然,树若荠,舟如月,非久居山水者不可得。煞尾殷勤款款,态度醺然,更见真挚。反复读之,一拍高过一拍,无一虚处,无一拘谨处,别有一种清旷味道。唐诗三百首选入,可谓相得益彰。以此一篇,正可见高士风度。太白诗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非复虚言。
    


    4楼2011-04-29 22:29
    回复
      神马都可以,读书交流嘛,可以提问,可以说自己的看法,但请尽量陈恳,少做争辩,大家摆出各自的观点即可。字数也不限制,欢迎另开新帖,记录你每天的所想所感。


      5楼2011-04-29 22:31
      回复
        七绝篇第二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大家应该都知道的,是唐朝著名诗人,大概生活在唐玄宗年间,当时有三个最著名的代表,号称三绝张旭的书法,李白的诗,还有一个姓裴道人的剑舞。在经历了汉朝赋的扬牌铺张,魏晋南北朝的玄学的思辩之后,其实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知识积累。又经过唐初,太宗,高宗,武后三个时期的修养生息之后,整个封建王朝的重点还是转移到文化上来了。如此环境下,有了广大的基础,从皇帝到平民对于诗词都有一种欣喜和热情。于是盛唐诗歌出现了。
             张旭也是广大诗人群体中间的一员。在当时相当有名气,但是他并不以诗词为要务,盖诗词虽然是当时进身的敲门砖,但是还有其他的途径。总体说来整个唐朝的文化氛围还是相当宽松的,这个与当时唐王朝在世界的地位有一定关系,因为是强国大国,所以气度自然显得更加从容。
             以上是对诗词背景的一些略微的交代,再来看诗词本身。首先说题目,桃花溪,在今湖南桃源县。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名篇《桃花源记》,张旭此篇的一个妙处在于隐括了其中的内容。
             第一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因为隐隐所以能突出飞的情态,假设若无此前提,那么后面的飞桥的形容,就不恰切了。然后再看这四个字的组合,是一个整体,一个特写,那么再勾勒出一个背景,整个句子就会显得骨肉均匀很多。于是就在后面加了隔野烟三字,使得特写镜头回归于一个整体的画面。没有了那种特别强调的意味,句子也就有了一种清逸的味道。
             再看第二句,第二句对于七绝这种题材来说,在一般的章法上来说是承的部分。第一句交代了看到的景色,以及整体的氛围和背景,那么第二句就进一层,点出人物,事情,地点,等一些具体的内容。第二句石矶西畔问渔船。就是如此,石矶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将镜头拉近,西畔交代具体方位,畔字其实已经点明必然有水。于是下面的问渔船来得很是自然。
             至此,人物出来了,明的是问者。暗的是渔船上的人。地点,环境,事件,人物,就像一篇小说,只有时间没有交代了。但是从前面的隐隐飞桥,野烟,可以看出视线效果还好,总不会是清晨,清晨则有雾,那便不是隐隐了。也不会傍晚,那样一来,一般不合逻辑,一则要出去游山玩水,总不能下午才出发。二则傍晚的时候,不大会有野烟出现。是的,或许会有炊烟,但是不是野烟、假设是炊烟的话,那么一般来说应该有人家,有人家不大可能与桥联系在一起、从第一句来看,更合理的推断就是,野烟,长桥是一个整体的视觉。
             好了通过前面的两句,大致说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一个问字埋下伏笔,他问什么呢?为什么要问呢、
             接下来第三句,桃花尽日随流水。在绝句的一般章法里,三句是转折处,就是说在前两句的前提下,另起一个话头,表面看来是转折,但是实际上是更深入一层。譬如两个人辩论,先说好处,然后再说这个事件的不好处,其实最后的效果仍然是强调好处。
             张旭在这个上面处理的非常漂亮,桃花,终于和前面的清淡气息有了一个大的对比,桃花无疑是很浓很重的一个色调。尽日,一可解作时间上的,即一天将尽。也可解作空间上的,即桃花的与日的尽处。
             随流水,使得三个意象关联起来,有了生命力。而且整个画面也流动了,内容更为丰富,就像有了一条河流作为底子,感情不在是桃花的漂泊,太阳的遥远,而是更加真切实在的厚重。
             但是另一层,这句隐括了桃花源记的描写: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楼2011-04-29 22:36
        回复
               而且因为隐隐飞桥,野烟与桃花,尽日之间浓淡的对比与冲突,最后的收煞就显得尤为关键。就好像将好处坏处都已说尽,如果不能很好的收回来,那么便会兵败如山倒,彻底地坏了整个篇章、
               张旭的结尾很聪明,如果还拟作打仗,那么他就是避实击虚。虚晃一枪。桃花源的神髓在哪里。在于给世人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安定和谐额世外桃源。然而陶渊明自己也知道这个只是自己的假想,更多只是精神层面的归宿,在现实里是很难找到的。当物质基础已经相当稳定后,我们人类的对手已从自然转移到自己本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确定一件事情是好的,那么自然的,其实你已暗示与此相对的便是不好的。
               所以在桃花源的结尾,他安排那个武陵人重新去寻找时,不复得入。张旭便是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他最后一句直接问洞在清溪何处边。将眼前的景物,直接换成思维上的疑问。桃花源记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那么那个入口到底在哪里呢?如此一问,便使得整篇在四句的篇幅内暗有了桃花源记的内容,而且最后是思辨,是对于人生的归宿的怀疑与思考。
               一个关心的是心灵归宿的人,自然不大会是斤斤计较于红尘琐事的人,因为如果他在计较,那么他的生活应该尚在红尘里,温饱都是问题,自然不会去考虑精神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这个人既然有前三句那样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的把握感,自然的这个人本身的气质就能够显露出来了。我们将自己记忆中的诗词对比一下。
               与李白的天才横溢,随口就来,斗酒千篇不同,李白的气质是奔放的,热烈的,雄壮的,瑰丽的。就好像是山,是海,他给你的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大的力量,不需要细节,就可以击中你。
               譬如我们所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说的都是一些再老实不过的话,但是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经常有的感觉。只要你要这经历,就会被感动。
               也与孟浩然的淡然处之,得固欣然,失亦可喜的气质不同。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才出来走动一圈,但是他也不是那么强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他看重友人似乎比皇帝更多一些。这一句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孟浩然在王维家做客,结果玄宗皇帝忽然来了,报上姓名后,玄宗直接说,你既然不大看上朝廷的官职,我自然不会强迫你。
               而我们所熟悉的春晓一篇也是如此,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种怡然自得,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沉静旷达,就像是皎洁的月亮,不染俗尘。
               李白就赞叹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何许人也,老杜都没事就被他嘲笑的人物,玄宗皇帝即便不喜欢他,也要赠金放还。孟浩然若不是真有高不可及处,自然不会引得诗仙折腰了。
               可是草圣张旭不同,他没有李白那么浓烈,也没有孟浩然那么清淡,他在方外与世俗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原点。他有癫狂处,后世书法家评论说张癫怀草,张是他,怀是怀素,一个大和尚,将很多毛笔直接写秃的书法巨匠。他是一种清逸气。
               清字三点水,或可说明他的不染尘埃。逸字是走之旁,里面是个兔,就好像随时可能飘走。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写得出这样的一篇诗。至少在这一篇里,他的精与神,达到了一种完美的交融。反过来说,之所以说这是一篇佳作,也因为他能很好地真实地折射出诗人本身特有的气质。
               我们如果从事艺术的创作或者评鉴,假设你的灵魂与作品,完全相反,那么可以这样说,这个人基本上不大可能成为宗师。因为他竟然连自己都在欺骗,他居然连自己最真实的情怀都不了解,他怎么可能理解别人的好处与难处,理解这个世界的好处与坏处。
               与几次一样,我最后还是要强调,为艺术之根本,第一要真诚。


          9楼2011-04-29 22:36
          回复
            地板


            IP属地:江苏11楼2011-04-29 22:37
            回复
              膜拜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1-04-29 2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