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德谟克利特说:“若不是有影像来接触,就没有人能有感觉和思想。"(古希腊罗马哲第103页)。可以看出,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中,已经包含着把意识作为物质的反映的思想,他最早猜测到了意识的真正本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在思考中作为原因的东西,在行动中便构成规则。"(《16---17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9页)培根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意识是对自然的反映这一本质的规定。人只有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认识和改造自然。费尔巴哈说:“思维和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第182页)
11.《战国策》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荀子》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对量变引起质变的很好说明。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作为哲学范畴提出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哲学家,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他把变化分为四类:“或为本体(怎么)之变;或为质变,或为量变,或为处变;变于‘这个’<主体>是单纯的生灭,变于量是增减,变于禀赋<质>是改换,变于处所是运动,变化跟这四项从原状态变向对反状态。于是,在变化中的物质必须能为两种状态。"(《形而上学》,第238页)这里他说的本体的变化即质变,包括产生和消灭,量变包括增加和减少。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是明确提出了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概念,但对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没有作系统阐述。
12.赫拉克利特说:“凡是能够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都是我喜爱的",“眼睛是比耳朵更可靠的见证。"(《西方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25页)在古希腊罗马的哲学中,大都把人们的实践归之于单纯的看、听等感觉活动。他们认为感觉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并且是认识的“可靠的见证”。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形而上学》;1950年版,第1页)“人间的至善在于实践"。而“实践就是幸福,义人和执礼人所以能够实行其美德,主要在于他们的行为"。所以“实践成为最优良的生活"。(同上148页)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实践概念的哲学家。
中国古代哲学家苟子强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确肯定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行"的重要性。后来的王廷相提出“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明确主张“知行兼举"。王夫之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认为“力行而后知真”,强调了在“力行"(实践)中获得真理。但是,这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所理解的“行",大都局限于个人的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世方面,而忽视了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变革的意义,因而他们的实践观是片面的、狭隘的。
13.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不同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商品价值(指商品中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而是同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和伦理学中的“善"大体相近,只是它更抽象、更具有普遍性。从词源上说,“价值”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掩盖、保护、加固”,后来演化成“起掩护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重的、可重视的"等等。可见,这个词是人表述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意义的概念。
14.韩愈说:“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相生养之道”,“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原道》)韩愈推崇圣人的作用,群众则被视为要在圣人教化下才知道怎样生活的庸碌之辈。
尼采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出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
鲁迅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IPSKI,说:‘我比AIlX3山还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鲁迅全集》第1卷,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