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名控吧 关注:12,683贴子:314,407
  • 4回复贴,共1

利益羁绊你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风前窗下那阵沙
狂风嗜血
卫生巾De初恋
红尘倦゜


1楼2011-04-30 12:36回复
    什么是“干扰”?
    自我又是如何**扰的呢?
    首先,“我”、“自我”、“我自己”等等名字无法指出实质的东西。
    通常,当你为某种事物命名时,
    总有个东西存在,因此能为“它”取名,
    但是提到自我的时候,自我在哪里,而它又是什么呢?
    仔细考量一下,我们就会了解:
    当我们说“我”的时候,连自己也不清楚“我”指的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一边说“我”,一边手指着自己的胸部,
    标示“我”就住在这个肋骨笼中。
    如果有人踩到了我们的脚,
    我们会说:“你踩得我好痛!”——
    “我”又变到脚趾上去了。
    这表示我们对于“我”到底是指什么并不确定,
    同时,“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所或发源地。
    如果你打电话给好朋友,你可能会说:“喂,是我啊!”
    好像确定沿着电话线传播的声波就是你。
    如果女朋友离你而去,你可能会告诉别人:
    “当我失去她的时候,也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
    这表示“你”是可以分割的,
    “你”的各部分不一定都在同一个身体内。
    这些话看起来可能没什么,但以较深的层次来看,
    它们表示了我们对于自己是谁?
    是什么?在哪里?隐藏着疑惑。
    造成这种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
    我们一直感到自己是实质且真正的。
    特别是当我们情绪爆发的时候,
    这种真实感这样地强烈,
    以致于我们顺理成章地认为有个实体的东西存在,
    而不是幻觉,也不是由歪曲看法所引起的错误见解。
    问题还不只是幻觉而已!
    由于我们太习惯它了,因此不知道除了它之外还有什么——
    所有的生命都以它为根本。
    我们在自我上投资庞大,
    所以与它片刻不离,
    而且不惜代价地保护它。
    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拿来擦亮这一付琥珀色的眼镜,
    设计美丽的新镜框,
    一直相信事物透过眼镜所显现的样子就是事物的本性。
    因为我们执着于这种幻觉,
    又缺乏任何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自我不是个幻觉,
    所以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收集某些情况下的证据,
    以证明自我的存在。
    有一种证明的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自我可以比对的“对方”,
    这是以证明客体存在的方式,
    间接地证明了主体的存在。
    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
    因此只要客体存在,主体也必定存在
    (简单地说,我们现在是以自我为主体、现象界为客体,
    而不是前面“以自我同时当主、客体”的情况。
    然而,这两种情况并没有真正的差别,
    因为以现象界作为客体,
    只不过是把原来以自我作为客体的观念加以延伸,变成比较复杂的状况)。
    


    2楼2011-05-01 13:5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分离的“自我”幻相存在的同时,
      “他人”也存在了;
      也就是有个分离的我“在这里”的概念,
      自然就产生了另一个东西“在那里”。
      因为要成为区别的、分离的状况,
      在你以外就必须要有另一个东西来区别和分离。
      如果大家都一样,就不能分离和区别了。
      在定义中说,主体伴随着客体,而自我则伴随着他人。
      “他人”又逐渐分成了“她”、“他”、“他们”、“它”等等,
      然后把一些当成朋友、一些当成敌人,
      其他则当成微不足道的而加以忽视。
      太多的“他人”不但不能确立自我,
      反而有威胁,
      因此就在这些“他人”之中建立了种种的“我们”,
      以提供进一步的安全感,并加强自我是一个实体的信念。
      “我们”的形式,包括了社会阶级、友谊、婚姻、宗教组织、政党、国家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也制造了各种意识形态、心理状态、社会制度等等,
      以便把对他人的行为正当化、合理化。
      自我创造了一个非常精密的生存体系,
      并发展出坚固的模式,
      让我们觉得它既自然又似乎是天生的。
      不必提消灭自我了,
      仅仅去除一些习惯模式,
      都是一件困难的工作,
      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岁岁年年的主要心思,
      都用来建立、扩展、支持和保护这个称为“自我”的大厦。
      由于“无我”和我们的体验差异极大,
      所以我们大部分的人很难捕捉“无我”的概念。
      试着去相信我们最珍贵的自我可能不存在,
      会让我们感觉不踏实;
      除此以外,这整个概念听起来完全荒谬,
      因为对大部分的人而言,
      我们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无我是佛法的菁华,
      除非了解无我,
      否则佛陀所教导的全套系统或修行之道,不可能建立起来。
      不论我们个人的感觉和信仰如何,
      理性地来看,除了我们对自我所持有的概念之外,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自我的存在呢?
      佛陀的说法是,现象除了我们对它的概念、感觉、观察和体验外并不存在。
      否则,现象对我们而言就好比蓝色对天生的瞎子一样。
      瞎子对于蓝色根本没有概念,
      所以蓝色对他而言根本不存在
      (如果一个人本来有正常视觉,后来才变瞎,
      那么即使他不能够再看到蓝色,
      蓝色还是存在的,因为他对于蓝色仍然留有一些概念);
      同理,除非我们对现象有某种概念,否则那种现象对我们而言根本不存在。
      


      3楼2011-05-01 14:00
      回复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离于你的概念而独立地、真实地存在,
        那么它就一定离于存在与不存在这两个极端,
        因为存在和不存在是对一个主体而说的。
        真正存在的事物不须要依赖其他事物的存在与否来证明它自己的存在——
        它超越了自他、主客、存在与不存在等二元对立。
        当你谈到自我的时候,除了概念之外,
        就只有你的身体、你的心或名字了。
        但是如果在这些之中详细地搜寻“自我”,
        你永远找不到它。
        除此之外,如果你分析一下身、心和名字,
        你会发现,其中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明确地指着它来说“这是我的身体”、
        “这是我的心”、“这是我的名字”——
        在一些没有本质的东西里去找自己的本质,看起来是不会有结果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我”并不一定代表自我不存在。
        “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依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
        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
        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要除掉自我,
        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
        我们没有什么须要除掉的——
        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
        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
        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六世纪的印度学者月称〖编按:月称,南印度沙满多人,婆罗门出身。
        是中观具缘派僧人,曾主持那澜陀寺,编集有龙树的《中论注》、
        提婆的《四百论注》等〗,
        以“二轮马拉战车七支”做了一番有趣的分析。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二轮战车了,
        所以就用汽车代替二轮战车来作说明。
        汽车就是轮子、车身、地板、座椅、驾驶盘、保险杆、引擎、车灯、电池等东西的连续现象。
        相对层面上,月称接受传统性的见地——
        车子就是车子。
        如果有人请他坐车,他不会经过一番理论的分析来证明车子是不存在的,
        他只须上车就是了。
        月称常常引用《父子相遇经》里佛陀说过的一段话:
        “世人所说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存在的;
        世人所说不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不存在的。”
        


        4楼2011-05-01 14:02
        回复
          在相对层次上,当人说“这是一辆汽车”时,
          “汽车”只是一个有用的标签,月称并不会为汽车是什么而争论。
          但是在分析绝对真理的时候,
          会发现汽车中没有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单独拿出来叫做车子;
          车轮是车轮,不是车子。
          再进一步分析每一部分的各自成分,
          轮子又是由橡皮、铁、螺丝等组成的;
          最后就能知道,我们所称的轮胎里面根本找不到任何基本物件可以叫做轮胎,
          就好像汽车里根本找不到任何基础可以叫做汽车一样。
          你可能想问:“那又怎么样?你的分析很好,可是汽车还是在这儿!”
          月称并不担心有没有车子,
          相反地,他甚至可能想得到一辆车子——
          他关心的是,心执着于一个没有基础与根本的东西。
          人们争论着甲车比乙车好、丙车又比丁车快,
          认为某人有一辆劳斯莱斯的车子,就一定是个值得认识的人物;
          甚至于夸张地认为,某一种车子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
          让他们得到快乐。
          好比湖中的月影,人们可以当它是月影来欣赏,
          而不用做一些不实的假设或者骤下无凭无据的结论,
          就像下面的故事中一群猴子所做的事一样:
          有一次,某只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影,
          它相信月亮掉到水中了,
          于是把这件事禀告猴王。
          猴王说:“我们必须拯救月亮来帮助这个世界!”
          所以所有的猴子都爬到垂在湖面的一条树枝上,
          链子般地拉着前面猴子的尾巴,
          使最后那只猴子可以抓住月亮拉出水面。
          突然间,爬满猴子的树枝断了,
          所有的猴子都掉到水中淹死了——
          在月称的眼中,我们就像是那群猴子。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车子的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一点车子的本质,
          那么当这些都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有车子了。
          月称辩解说,如果像螺丝这样的任何零件都含有车子的本质,
          而且它就是车子的一部分,
          那么同一根螺丝就绝不能用来盖房子——
          假如把它拿来盖房子,那么这幢房子就成为车子的一部分了,
          因为本质是事物不变的特性,
          事物不能变成和它本质不同的事物。
          但是我们知道,一根螺丝可以用来做许多不同物体的零件,
          因此,事物的组成部分并不具备事物的本质。
          如果某事物的本质是它特定的识别物,
          它就必须永远是这样,它必须真实、坚固、不能改变,
          而且只能做这个事物。
          月称对于我们“叫事物是什么,它就真实地是什么”不能苟同。
          因为如果同样的东西有许多不同的名字,
          就一定得是许多不同的东西;
          既然它的名字可以改变,
          那么这些不同的东西就不可能包含了某种不变本质。
          假设“小孩”的特性是真正存在的,
          那么小孩就绝对不能成为大人,
          但是我们都知道,小孩是会长大成人的。
          同理,一位女子既是她母亲的女儿,
          又是她男朋友的女友、她先生的太太、她女儿的母亲,
          这些身分都不能显现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
          从前印度有位国王,他的宰相唱歌给他听,
          歌词说:“每一个人,连国王都是瞎子。”
          国王听了很生气,他想知道宰相为什么唱这样的歌。
          于是宰相用一块布包住自己的臀部和腿部,
          大家都说他穿了一条裙子;宰相用这块布包在头部,
          大家就说他戴了头巾;
          最后,宰相把同一块布包住颈部,
          大家就说他戴了围巾——
          一块布竟有这么多称呼。
          国王立刻了解到:
          宰相示范的是,
          人们因为把事物当成是一种坚实的东西,所以变得盲目。
          了解两种见地非常重要。
          除非你知道什么是假的,否则就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
          普通人不明白见地并非只有一种,
          因此经常认为佛教互相矛盾,
          这造成了许多误解。
          有时候佛陀赞美布施,
          有时候他又说没有什么叫做布施,
          因为没有给予的人、接受的人,以及所布施的东西。
          有时候佛法说禅定非常重要,
          有时候却又说没有理由去修禅定,
          因为根本没有禅定者。
          如果你知道这些不同的教法是在不同情况下,
          有些从绝对的观点、有些从相对的观点来说的,
          那么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东西就不会再让你感到困惑了。
          依据弟子和他所能领悟的程度,
          有时候佛陀从相对真理的观点开示“它的显现”,
          其他时候则开示“它的本性”。
          


          5楼2011-05-01 14: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