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被问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一只蚊子落在了你的胳膊上,你打还是不打?打时作何想?我的回答是:念起即打,无念不打,打或不打,一念决定。当下有打的念,打;无打的念,不打。若“打”的念生起,掌起而二念随生——“不打”之念于因缘中升起,知之觉知,心随念走,念听心令,若取二念,不打;若取一念,仍然打下。当一念升起、无有二念之时,手起掌落,蚊死于掌下,打了就打了,事过念过,过不留痕;若一念起打,无觉打下,蚊死于掌,而二念又自责自己不该打。此之二念便是妄念,如此这般,便是:一念打蚊,二念打己。如此说来,汝双杀生,先杀蚊虫,后杀自己,双不仁也。智者一念觉行,念起觉起,念行觉行,一念过则一事过,一事过则一世间过。前念过而不留,后念生而不执,当念随而不拘,念念随顺,念念不着,念念归道,此是智者之行,一念觉行也。打时知打,不打时知不打,谓名觉行;一念成打,一念成不打,打或不打,随一念前往,此谓名一念行者。修行要成觉行者,要成一念行者,能觉行,能一念行,此佛行也。佛行无善行,无不善行,乃一真行也。
蚊蚋落于汝手我臂,乃觉知四大因缘,真我何处。乃觉知:真我无法被咬到,被咬到的不是真我,佛身无侵无伤,能侵能伤的非佛身。若因一蚊栖落而觉悟我身真相,蚊虫是文殊师利也。当蚊子落于汝手臂,若观照随之升起,你会历历分明觉知到:我是一只蚊子,蚊子是另一个我。在那场“我”与“蚊子”——打还是不打蚊子的梦中,你感到生命的平等、快乐和有趣,打也快乐,不打也快乐,你是清醒着流动着的喜悦。
杀生不杀生问题,对于觉者来说不是个问题;对于凡夫的焦点在于:那不是杀生不杀生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凡夫修行,执着于有生死,因此他们有了杀生不杀生的矛盾问题;觉者了悟到生死是个幻象——没有生死问题,所以他们自由地做一切——他们被一切“做”。觉者处在“不二”中,杀生、不杀生没有不平等,所以对于他,那不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但凡夫执着在“生和死不平等,生比死好”信念中,因此在修行中他们被“杀生”的问题“卡”住了。
“生死”,有还是没有?是真还是假?在凡则有,在圣没有;在凡是真,在圣是假。觉者悟之,生死皆梦,醒之则没,故无生死;凡夫迷象,认假为真,捉虚为有,故有生死。是故,生死之事鉴圣辨凡也。
有生死,就有生杀之事;有生杀之事,就生杀之迷。迷则迷凡夫,困者困愚人。若你在森林之中行走,与一只饥虎相逢,若你此时手中有枪,你是杀它还是不杀它?若不杀它,它即杀你;若杀它,你即不被杀。当我们在生活的丛林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办?你遇到的“敌手”可能不是老虎,它或许是盗贼、疾病、利钱、贪嗔痴念等“老虎”的化身——遇到这类的问题该怎么办?若你本能想杀即杀,“杀死一只老虎”并不比“你被一只老虎杀死”更差劲到哪去。世间一切是平等的,分类来自人心。
以我来看,修行之中,杀生不杀生不是问题的重点,问题的重点是:当你面临一个你的“对手”,你杀(或伤害)它时你有什么感觉?当你杀(或伤害)它时你痛苦还是不痛苦?当你杀它时你痛苦,那么你杀的不是它,是你的心;如若这样,你当不杀,因为不杀它即是不杀你。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意识地抓死了一只虫子或踩死了一只蚂蚁,在我们“抓死”或“踩死”它们的时刻我们没有任何不好的感觉,但随之我们意识到:“哦,我刚才抓死了一只虫子!哦,我刚才弄死了一只蚂蚁!”,然后我们让自己不舒服。如果是这样,就大可不必了;因为那样是,在你无意识地伤害了一只虫子或蚂蚁后,你又回来“伤害”你自己。在我看来,所有的伤害都是杀生——不管针对他人还是自己。这不应是修行人的作为,因为这样是对所有存在的不善。
实质上,一个处在你面前等待被杀或不杀的生命,只是你念头的符号。虫子是你的念头,老虎是你的念头,水中的八万四千众生还是你的念头。在我看来,最大的杀生是你在“伤害”你自己——你在以“念头”为刀,以“深信”为手,杀害自己的心、自己的生活。真正的不杀生是对自己好,真正的不杀生是善护自己的心念。一些时候,我们对待自己的“残忍”超越我们对所有生物的,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对我来说,众生是“内在的”——贪嗔心、嫉妒心、仇恶心、贡高心、我慢心、曲佞心,种种皆是内在众生,当你能善待自己内在的众生——你必能善待外在众生。善待自己是善待众生的前提,当你不能善待自己,你不可能善待众生,因为“众生”只不过是“我”的化身。
蚊蚋落于汝手我臂,乃觉知四大因缘,真我何处。乃觉知:真我无法被咬到,被咬到的不是真我,佛身无侵无伤,能侵能伤的非佛身。若因一蚊栖落而觉悟我身真相,蚊虫是文殊师利也。当蚊子落于汝手臂,若观照随之升起,你会历历分明觉知到:我是一只蚊子,蚊子是另一个我。在那场“我”与“蚊子”——打还是不打蚊子的梦中,你感到生命的平等、快乐和有趣,打也快乐,不打也快乐,你是清醒着流动着的喜悦。
杀生不杀生问题,对于觉者来说不是个问题;对于凡夫的焦点在于:那不是杀生不杀生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凡夫修行,执着于有生死,因此他们有了杀生不杀生的矛盾问题;觉者了悟到生死是个幻象——没有生死问题,所以他们自由地做一切——他们被一切“做”。觉者处在“不二”中,杀生、不杀生没有不平等,所以对于他,那不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但凡夫执着在“生和死不平等,生比死好”信念中,因此在修行中他们被“杀生”的问题“卡”住了。
“生死”,有还是没有?是真还是假?在凡则有,在圣没有;在凡是真,在圣是假。觉者悟之,生死皆梦,醒之则没,故无生死;凡夫迷象,认假为真,捉虚为有,故有生死。是故,生死之事鉴圣辨凡也。
有生死,就有生杀之事;有生杀之事,就生杀之迷。迷则迷凡夫,困者困愚人。若你在森林之中行走,与一只饥虎相逢,若你此时手中有枪,你是杀它还是不杀它?若不杀它,它即杀你;若杀它,你即不被杀。当我们在生活的丛林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办?你遇到的“敌手”可能不是老虎,它或许是盗贼、疾病、利钱、贪嗔痴念等“老虎”的化身——遇到这类的问题该怎么办?若你本能想杀即杀,“杀死一只老虎”并不比“你被一只老虎杀死”更差劲到哪去。世间一切是平等的,分类来自人心。
以我来看,修行之中,杀生不杀生不是问题的重点,问题的重点是:当你面临一个你的“对手”,你杀(或伤害)它时你有什么感觉?当你杀(或伤害)它时你痛苦还是不痛苦?当你杀它时你痛苦,那么你杀的不是它,是你的心;如若这样,你当不杀,因为不杀它即是不杀你。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意识地抓死了一只虫子或踩死了一只蚂蚁,在我们“抓死”或“踩死”它们的时刻我们没有任何不好的感觉,但随之我们意识到:“哦,我刚才抓死了一只虫子!哦,我刚才弄死了一只蚂蚁!”,然后我们让自己不舒服。如果是这样,就大可不必了;因为那样是,在你无意识地伤害了一只虫子或蚂蚁后,你又回来“伤害”你自己。在我看来,所有的伤害都是杀生——不管针对他人还是自己。这不应是修行人的作为,因为这样是对所有存在的不善。
实质上,一个处在你面前等待被杀或不杀的生命,只是你念头的符号。虫子是你的念头,老虎是你的念头,水中的八万四千众生还是你的念头。在我看来,最大的杀生是你在“伤害”你自己——你在以“念头”为刀,以“深信”为手,杀害自己的心、自己的生活。真正的不杀生是对自己好,真正的不杀生是善护自己的心念。一些时候,我们对待自己的“残忍”超越我们对所有生物的,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对我来说,众生是“内在的”——贪嗔心、嫉妒心、仇恶心、贡高心、我慢心、曲佞心,种种皆是内在众生,当你能善待自己内在的众生——你必能善待外在众生。善待自己是善待众生的前提,当你不能善待自己,你不可能善待众生,因为“众生”只不过是“我”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