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吧 关注:3,050贴子:13,932
  • 13回复贴,共1

潜入年华的我们怎堪逝水匆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追忆似水年华》
重新翻开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恍如隔世。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
在一个暖融融的下午,我再次来到那座熟悉的图书馆,走进那间熟悉的屋子,走到那排熟悉的书架旁,取下一本熟悉的书,坐到那个熟悉的位置,看看窗外熟悉的风景,然而身边却都已经是陌生的面孔了。去年也是这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在图书馆百无聊赖的翻开了《追忆》,翻开了一个敏感到极点的孤寂心灵,翻开了一个懵懂氤氲的世界。
很多人是看日本电影《情书》知道的这本书,我却是在中学语文读本上知道的,知道了有个叫普鲁斯特的意识流作家,知道了“又矮又胖的玛德莱娜小点心”。后来大学学外国文学史,了解到《追忆》是一部长达七卷二百五十万字的“天书”。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爱上这部书,那时正在准备考研究生,每天被英语单词折磨得晕头转向,累了就到图书馆找本书放松一下,那天忽然在书架的最上一层发现了这套书,七本都在,似乎很少有人借阅过。不知道它们在这里孤独地度过了多少个凄清的日日夜夜。我踮起脚尖轻轻地取下第一卷,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刹那,我并不知道他会给我以后的人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我被正文的前两句话深深地吸引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平淡至极的两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让人振奋的呼喊(后来知道有人用叙事学对这个开头做过长篇大论的分析),但却觉得很亲切,和自己的生活是那样贴近,睡眠是我们最常做的事,也是很重要的是,但却很少有人写到。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会平平淡淡,很少有人会成为英雄,奥德修斯,查理大帝,保尔柯察金,董存瑞,他们那样的轰轰烈烈的人生毕竟是少数。但在平凡的人,他的整个一生都会是一部大书。把我们曾经最细微的生活,最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它不一定多么伟大,多么高尚,但它却是我们最真切的体验,它是热气腾腾的生活,而不是从某种哲学观点套出来的。这种书就是杰作,因为它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

      一个人睡着时,周围萦绕着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问,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过多长的时间。
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人之所以痛苦的一个缘由恐怕就是人有时间意识。时间,我一直没弄清他是个什么东西,相对论没有读过,量子力学也没看过。时间是不是有头有尾?它是有能量的吗?它是物质性的吗?我都不明白,普鲁斯特也没有讲这些,他是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他只要描述生命的感觉,生活的伦理就可以了。每个人都会感慨时间的流逝,当我准备研究生考试时,也在慨叹世间的短暂,但还是忍不住每天到图书馆去读《追忆》,仿佛在阅读的过程中,时间凝滞了,凝滞在从明净的玻璃中投进来的阳光里,凝滞在双眸追随哪一行行文字的旅程中。在暑假之前读完了《在斯万家那边》与《在少女们身旁》,自己完全被迷住了,与马赛尔,斯万同悲喜,共命运,我的心似乎也随主人公飞到了贡布雷,巴黎,巴尔贝克。暑假要回家,我终于忍不住在网上购买一套两卷本的译林版《追忆》,终于拥有了自己心爱的书,虽然字很小,看着有些吃力,但心里还是很幸福。
暑假在家读完了《盖尔芒特家那边》和《索多姆和戈摩尔》,感觉这两部写得很枯燥,不知道作者想要表现什么,读的也很粗略。也许是自己的学养,阅历都太浅薄了,还难以理解其中真味。这时我自己也感到身心疲惫,学习的动力急剧下降,想要放弃考研。此时的心中充满了迷惘,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而此时马赛尔也曾在社交场合优游卒岁,几乎弃了自己的文学梦,感到世间之事大抵相同,我们遭受的郁结,苦痛,圣贤也都历经过。而我知道马塞尔最终是下定决心开始创作的,而普鲁斯特也最终完成了他的巨著。可以说《追忆》是一本书的传记,是一个关于一本书怎样写成的故事,也是一个人怎样成长的历程,怎样由幼稚的孩提,历经坎坷,最终走向成熟,追寻梦想的历程。这部书就摆在我的眼前,作者已经完成了它,完成了他的理想,他的责任,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1楼2011-05-01 18:47回复
    写得很棒
    我写过很多读后感,唯独没有写读《追忆》的,因为这本书在我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它太厚太艰深太富有余韵,而我太无知太渺小,也许世界会让我读懂它
    追忆是属于我生命的书,4年前,也是一个四月的阴郁的飘着雨丝的下午,我走进一家泛着淡淡霉味的书店,买了我的第一套追忆,字很小我基本只看了一点就迷住了,后来买了其他各种版本都或匆匆掠过或仔细精读,渐渐,我在精神上和普鲁斯特有了交集,我们同样是任性,腼腆,敏感而有才气的孩子,他的巴黎风华似乎也印在我的脑海里,山楂花的芳菲就像一根神经触动我对木棉的依恋,贵公子斯万,交际花奥黛特乃至那神秘而美丽的阿尔贝蒂娜也似乎存在与我的记忆里。。。
    每个人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生命的书,也许追忆和我就有这样一段缘分,“白骨累累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雪芹先生如是说,普鲁斯特用它的记忆和生花妙笔重新构筑了他的青春,他的巴黎,他的似水年华


    IP属地:上海4楼2011-05-01 21:46
    回复
      顺便加个精品,写得实在不错,我准备也在这里写一点自己的小感悟,也许不能像凤凰兄一样结构成一片完整的随笔。。。


      IP属地:上海5楼2011-05-01 21:50
      回复
        不错哈,,,,,,欣赏了。。。。。。。。。。


        9楼2011-05-02 09:52
        回复
          冯友兰的著作,我看的不多,不过个人很喜欢李泽厚


          IP属地:上海10楼2011-05-02 10:45
          回复
            很有同感,你说到了刘再复,他也是我很喜欢的文学评论家,他是汉语文学圈第一个慧眼发现高行健价值的文人,我从他的《高行健论》里了解高行健并爱上了他的文字
            不过对于美学,我没什么太多的感悟,毕竟看的书少,比较孤陋寡闻


            IP属地:上海13楼2011-05-02 19:25
            回复
              似乎唯一看过的美学著作是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这是中学生级的普及作品,有价值但不足为题


              IP属地:上海14楼2011-05-02 19:26
              回复
                既然你学的是美学,是否可以探讨一下追忆的美学意义?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评论角度,之前我都是从传统的意识流写作体裁创新,普鲁斯特的文艺观念,时间的特殊角色来看这部书的,对美学还没有研究


                IP属地:上海16楼2011-05-03 19:17
                回复
                  看来你在用技术的角度看文学,看追忆。。。
                  其实追忆的美是有整体性的,就像纪德说普鲁斯特的风格没有明显的优点,但看下去发现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我看到评论大都从意识流的角度看追忆的形式创新,其实斑斓的彩衣而已。普鲁斯特把自己的记忆一点一点从脑海里复制出来,凝成一个属于他的世纪之交的巴黎和人生,再浓缩到纸页中,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和堂吉诃德的叙事方式达到了文学的顶峰,但是追忆用另一种手法阐述了怎样描摹生活,开拓了文学的另外一扇门。追忆是抒情的,但又不是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式的直接感慨,这种抒情是融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无法用评论的语言描述


                  IP属地:上海19楼2011-05-07 13:10
                  回复
                    现在看见超过2000字的文章就头疼 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把这本书看了大半的


                    IP属地:广东20楼2011-08-19 09:11
                    回复
                      额。。。追忆似水年华。。。居然有这样一本书。。好久未曾翻书。。。眼晕。。。


                      来自掌上百度21楼2011-08-31 02:48
                      回复
                        曾经的曾经,我们也一起有过一段美好的童年。第一卷中的细腻描写,好多好多都勾起了我幼时回忆的共鸣。。。。。


                        22楼2011-11-03 17:16
                        回复
                          与一本书相处,有这样的经历与感悟,真美~


                          IP属地:陕西23楼2011-11-10 0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