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忆似水年华》
重新翻开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恍如隔世。
一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
在一个暖融融的下午,我再次来到那座熟悉的图书馆,走进那间熟悉的屋子,走到那排熟悉的书架旁,取下一本熟悉的书,坐到那个熟悉的位置,看看窗外熟悉的风景,然而身边却都已经是陌生的面孔了。去年也是这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在图书馆百无聊赖的翻开了《追忆》,翻开了一个敏感到极点的孤寂心灵,翻开了一个懵懂氤氲的世界。
很多人是看日本电影《情书》知道的这本书,我却是在中学语文读本上知道的,知道了有个叫普鲁斯特的意识流作家,知道了“又矮又胖的玛德莱娜小点心”。后来大学学外国文学史,了解到《追忆》是一部长达七卷二百五十万字的“天书”。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爱上这部书,那时正在准备考研究生,每天被英语单词折磨得晕头转向,累了就到图书馆找本书放松一下,那天忽然在书架的最上一层发现了这套书,七本都在,似乎很少有人借阅过。不知道它们在这里孤独地度过了多少个凄清的日日夜夜。我踮起脚尖轻轻地取下第一卷,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刹那,我并不知道他会给我以后的人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我被正文的前两句话深深地吸引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平淡至极的两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让人振奋的呼喊(后来知道有人用叙事学对这个开头做过长篇大论的分析),但却觉得很亲切,和自己的生活是那样贴近,睡眠是我们最常做的事,也是很重要的是,但却很少有人写到。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会平平淡淡,很少有人会成为英雄,奥德修斯,查理大帝,保尔柯察金,董存瑞,他们那样的轰轰烈烈的人生毕竟是少数。但在平凡的人,他的整个一生都会是一部大书。把我们曾经最细微的生活,最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它不一定多么伟大,多么高尚,但它却是我们最真切的体验,它是热气腾腾的生活,而不是从某种哲学观点套出来的。这种书就是杰作,因为它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
二
一个人睡着时,周围萦绕着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问,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过多长的时间。
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人之所以痛苦的一个缘由恐怕就是人有时间意识。时间,我一直没弄清他是个什么东西,相对论没有读过,量子力学也没看过。时间是不是有头有尾?它是有能量的吗?它是物质性的吗?我都不明白,普鲁斯特也没有讲这些,他是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他只要描述生命的感觉,生活的伦理就可以了。每个人都会感慨时间的流逝,当我准备研究生考试时,也在慨叹世间的短暂,但还是忍不住每天到图书馆去读《追忆》,仿佛在阅读的过程中,时间凝滞了,凝滞在从明净的玻璃中投进来的阳光里,凝滞在双眸追随哪一行行文字的旅程中。在暑假之前读完了《在斯万家那边》与《在少女们身旁》,自己完全被迷住了,与马赛尔,斯万同悲喜,共命运,我的心似乎也随主人公飞到了贡布雷,巴黎,巴尔贝克。暑假要回家,我终于忍不住在网上购买一套两卷本的译林版《追忆》,终于拥有了自己心爱的书,虽然字很小,看着有些吃力,但心里还是很幸福。
暑假在家读完了《盖尔芒特家那边》和《索多姆和戈摩尔》,感觉这两部写得很枯燥,不知道作者想要表现什么,读的也很粗略。也许是自己的学养,阅历都太浅薄了,还难以理解其中真味。这时我自己也感到身心疲惫,学习的动力急剧下降,想要放弃考研。此时的心中充满了迷惘,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而此时马赛尔也曾在社交场合优游卒岁,几乎弃了自己的文学梦,感到世间之事大抵相同,我们遭受的郁结,苦痛,圣贤也都历经过。而我知道马塞尔最终是下定决心开始创作的,而普鲁斯特也最终完成了他的巨著。可以说《追忆》是一本书的传记,是一个关于一本书怎样写成的故事,也是一个人怎样成长的历程,怎样由幼稚的孩提,历经坎坷,最终走向成熟,追寻梦想的历程。这部书就摆在我的眼前,作者已经完成了它,完成了他的理想,他的责任,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重新翻开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恍如隔世。
一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
在一个暖融融的下午,我再次来到那座熟悉的图书馆,走进那间熟悉的屋子,走到那排熟悉的书架旁,取下一本熟悉的书,坐到那个熟悉的位置,看看窗外熟悉的风景,然而身边却都已经是陌生的面孔了。去年也是这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在图书馆百无聊赖的翻开了《追忆》,翻开了一个敏感到极点的孤寂心灵,翻开了一个懵懂氤氲的世界。
很多人是看日本电影《情书》知道的这本书,我却是在中学语文读本上知道的,知道了有个叫普鲁斯特的意识流作家,知道了“又矮又胖的玛德莱娜小点心”。后来大学学外国文学史,了解到《追忆》是一部长达七卷二百五十万字的“天书”。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爱上这部书,那时正在准备考研究生,每天被英语单词折磨得晕头转向,累了就到图书馆找本书放松一下,那天忽然在书架的最上一层发现了这套书,七本都在,似乎很少有人借阅过。不知道它们在这里孤独地度过了多少个凄清的日日夜夜。我踮起脚尖轻轻地取下第一卷,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刹那,我并不知道他会给我以后的人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我被正文的前两句话深深地吸引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平淡至极的两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让人振奋的呼喊(后来知道有人用叙事学对这个开头做过长篇大论的分析),但却觉得很亲切,和自己的生活是那样贴近,睡眠是我们最常做的事,也是很重要的是,但却很少有人写到。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会平平淡淡,很少有人会成为英雄,奥德修斯,查理大帝,保尔柯察金,董存瑞,他们那样的轰轰烈烈的人生毕竟是少数。但在平凡的人,他的整个一生都会是一部大书。把我们曾经最细微的生活,最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它不一定多么伟大,多么高尚,但它却是我们最真切的体验,它是热气腾腾的生活,而不是从某种哲学观点套出来的。这种书就是杰作,因为它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
二
一个人睡着时,周围萦绕着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问,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过多长的时间。
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人之所以痛苦的一个缘由恐怕就是人有时间意识。时间,我一直没弄清他是个什么东西,相对论没有读过,量子力学也没看过。时间是不是有头有尾?它是有能量的吗?它是物质性的吗?我都不明白,普鲁斯特也没有讲这些,他是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他只要描述生命的感觉,生活的伦理就可以了。每个人都会感慨时间的流逝,当我准备研究生考试时,也在慨叹世间的短暂,但还是忍不住每天到图书馆去读《追忆》,仿佛在阅读的过程中,时间凝滞了,凝滞在从明净的玻璃中投进来的阳光里,凝滞在双眸追随哪一行行文字的旅程中。在暑假之前读完了《在斯万家那边》与《在少女们身旁》,自己完全被迷住了,与马赛尔,斯万同悲喜,共命运,我的心似乎也随主人公飞到了贡布雷,巴黎,巴尔贝克。暑假要回家,我终于忍不住在网上购买一套两卷本的译林版《追忆》,终于拥有了自己心爱的书,虽然字很小,看着有些吃力,但心里还是很幸福。
暑假在家读完了《盖尔芒特家那边》和《索多姆和戈摩尔》,感觉这两部写得很枯燥,不知道作者想要表现什么,读的也很粗略。也许是自己的学养,阅历都太浅薄了,还难以理解其中真味。这时我自己也感到身心疲惫,学习的动力急剧下降,想要放弃考研。此时的心中充满了迷惘,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而此时马赛尔也曾在社交场合优游卒岁,几乎弃了自己的文学梦,感到世间之事大抵相同,我们遭受的郁结,苦痛,圣贤也都历经过。而我知道马塞尔最终是下定决心开始创作的,而普鲁斯特也最终完成了他的巨著。可以说《追忆》是一本书的传记,是一个关于一本书怎样写成的故事,也是一个人怎样成长的历程,怎样由幼稚的孩提,历经坎坷,最终走向成熟,追寻梦想的历程。这部书就摆在我的眼前,作者已经完成了它,完成了他的理想,他的责任,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