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ber:3385
Title:他赢得了光明
Author:李连春傅琳
Issue:总第44期
Provenance:天津日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983年6月19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对1982届的毕业生进行验收考试。
考场上摆出了奇特的阵容:三对一。一个老师念考题,一个老师记录考生的口述答案,一个老师专管录音。但考生却只有一个!这个考生三十七八岁,中等身材,衣着整洁,面容俊秀,双目紧闭。
他是个盲人,叫郑荣臣,天津市重光五金厂工人。
没有任何照顾,盲人的试题和明眼人一样。但奇迹却出现了。郑荣臣回答问题条理分明,周密严谨,口齿清楚,从容自若,对答如流。考试难度之深,比明眼人的普通笔试不知要难多少倍。然而,他却以自己智慧的光彩,使所有目睹者叹为观止。他征服了考场!
不久,考试揭晓,盲人郑荣臣在近两千名明眼人考生中,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作文成绩在全体考生中独占鳌头。
人们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只有郑荣臣自己清楚这其中的甘苦,他脸上掠过了一丝微笑。
不知足者
1979年,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第一次公开招生,已近不惑之年的郑荣臣报了名。他的举动,立即引起一片议论:
“瞎子上大学--瞎胡闹!”
“唉,真不知足,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何苦找罪受!”
是啊,若论生活条件,郑荣臣在盲人中大概要算佼佼者了。他有煤气炉,爱人是一个明眼人,正牌儿的女大学生,还有一个聪明活泼的宝贝儿子。他还不知足吗?可是郑荣臣的心中,感到的却是知识的饥渴。何必让所有的人都理解自己?他需要和爱人尹玉萍商量一下。
“喂,我报名上电大了,你看呢?”
“上就上呗,这样的好事我有啥说的。”尹玉萍淡淡地回答道。
郑荣臣舒心地笑了。心心相通的妻子最了解自己,简简单单一谈,就妥了。
尹玉萍抬起头来,看了一眼郑荣臣,心中漾起一股柔情,脑海里映出一组组画面:
郑荣臣一岁半那年在天津时,不幸患了一场麻疹,贫穷和愚昧夺去了他的双眼。他哭嚎着打滚,在地上碰头,撕碎手边的一切,扑向妈妈的怀抱。
郑荣臣在北京盲校时,一曲深沉动情的《二泉映月》,拨动了一位音乐教授的心弦。他立志学音乐,学作曲,让优美的旋律象甘露一样在人们心田里流淌。
在沈阳盲中时,由于一场车祸,他两次手术,左手腕变形,左手食指扭歪。手坏了,意味着从此和音乐绝缘,这是比失明更可怕的打击。为此,他在病床上三天不吃不喝……
1964年,郑荣臣在天津当盲校教员。不久,一场“文化大革命”砸烂了一切,也砸烂了盲人教育事业。当他再一次被迫离开他曾决心为之献身的事业时,从不轻弹的泪水浸透了衣衫。
这一切,有谁比尹玉萍更了解!
习惯势力使正式入学遇到很大困难,郑荣臣拄着手杖四处奔走,到处游说,说得口干舌燥。
老师们被感动了,破例收下了他。
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所要攀登的,竟是这样一座陡峭的山峰!
一千个日夜
盲人上大学,第一个遇到的就是没有教材这个难关。要攻克这个难关,唯一的办法就是抄,不但要抄书,而且还要用录音机录下老师讲课的全部内容,然后再一字字抄成盲文。为此,郑荣臣抄了整整三年。
每天夜间一点左右,郑荣臣就轻轻摸索下床,戴上耳机,打开录音机,调整好音量,然后抽出盲文纸,把纸卡放在盲文写字板上,开始抄书。一下一下,将钢条做的盲笔用力扎在厚纸上,一个汉字要扎上好多次。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有谁能想到,一个盲人为追求知识,日夜拚将血肉之躯,化作盲文中的点点珠玑!
抄,拚命地抄!从夜间一点直到早上七点,郑荣臣才放下盲笔,摘下耳机,活动一下麻木酸疼的全身,把熟睡中的儿子叫醒,爷俩一块去吃早点。然后,儿子去上学,郑荣臣去上班,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八小时劳动。
Title:他赢得了光明
Author:李连春傅琳
Issue:总第44期
Provenance:天津日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983年6月19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对1982届的毕业生进行验收考试。
考场上摆出了奇特的阵容:三对一。一个老师念考题,一个老师记录考生的口述答案,一个老师专管录音。但考生却只有一个!这个考生三十七八岁,中等身材,衣着整洁,面容俊秀,双目紧闭。
他是个盲人,叫郑荣臣,天津市重光五金厂工人。
没有任何照顾,盲人的试题和明眼人一样。但奇迹却出现了。郑荣臣回答问题条理分明,周密严谨,口齿清楚,从容自若,对答如流。考试难度之深,比明眼人的普通笔试不知要难多少倍。然而,他却以自己智慧的光彩,使所有目睹者叹为观止。他征服了考场!
不久,考试揭晓,盲人郑荣臣在近两千名明眼人考生中,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作文成绩在全体考生中独占鳌头。
人们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只有郑荣臣自己清楚这其中的甘苦,他脸上掠过了一丝微笑。
不知足者
1979年,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第一次公开招生,已近不惑之年的郑荣臣报了名。他的举动,立即引起一片议论:
“瞎子上大学--瞎胡闹!”
“唉,真不知足,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何苦找罪受!”
是啊,若论生活条件,郑荣臣在盲人中大概要算佼佼者了。他有煤气炉,爱人是一个明眼人,正牌儿的女大学生,还有一个聪明活泼的宝贝儿子。他还不知足吗?可是郑荣臣的心中,感到的却是知识的饥渴。何必让所有的人都理解自己?他需要和爱人尹玉萍商量一下。
“喂,我报名上电大了,你看呢?”
“上就上呗,这样的好事我有啥说的。”尹玉萍淡淡地回答道。
郑荣臣舒心地笑了。心心相通的妻子最了解自己,简简单单一谈,就妥了。
尹玉萍抬起头来,看了一眼郑荣臣,心中漾起一股柔情,脑海里映出一组组画面:
郑荣臣一岁半那年在天津时,不幸患了一场麻疹,贫穷和愚昧夺去了他的双眼。他哭嚎着打滚,在地上碰头,撕碎手边的一切,扑向妈妈的怀抱。
郑荣臣在北京盲校时,一曲深沉动情的《二泉映月》,拨动了一位音乐教授的心弦。他立志学音乐,学作曲,让优美的旋律象甘露一样在人们心田里流淌。
在沈阳盲中时,由于一场车祸,他两次手术,左手腕变形,左手食指扭歪。手坏了,意味着从此和音乐绝缘,这是比失明更可怕的打击。为此,他在病床上三天不吃不喝……
1964年,郑荣臣在天津当盲校教员。不久,一场“文化大革命”砸烂了一切,也砸烂了盲人教育事业。当他再一次被迫离开他曾决心为之献身的事业时,从不轻弹的泪水浸透了衣衫。
这一切,有谁比尹玉萍更了解!
习惯势力使正式入学遇到很大困难,郑荣臣拄着手杖四处奔走,到处游说,说得口干舌燥。
老师们被感动了,破例收下了他。
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所要攀登的,竟是这样一座陡峭的山峰!
一千个日夜
盲人上大学,第一个遇到的就是没有教材这个难关。要攻克这个难关,唯一的办法就是抄,不但要抄书,而且还要用录音机录下老师讲课的全部内容,然后再一字字抄成盲文。为此,郑荣臣抄了整整三年。
每天夜间一点左右,郑荣臣就轻轻摸索下床,戴上耳机,打开录音机,调整好音量,然后抽出盲文纸,把纸卡放在盲文写字板上,开始抄书。一下一下,将钢条做的盲笔用力扎在厚纸上,一个汉字要扎上好多次。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有谁能想到,一个盲人为追求知识,日夜拚将血肉之躯,化作盲文中的点点珠玑!
抄,拚命地抄!从夜间一点直到早上七点,郑荣臣才放下盲笔,摘下耳机,活动一下麻木酸疼的全身,把熟睡中的儿子叫醒,爷俩一块去吃早点。然后,儿子去上学,郑荣臣去上班,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八小时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