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友谊吧 关注:18贴子:693

【妄谈】“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请读者恕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前一句说明你是个普通人,是入世的;后一句用佛家话讲,你已经超脱了,进入出世的境地。
入世还是出世,全在一个悟,悟到了,是魔是佛,一思量间。
没有悟到,就是俗人一个,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被欲望支配,被现实左右,沉寂于一招胜败的喜忧之中,很实在,也很痛苦。
悟到了,可以超脱俗人的境界,感受俗人之不可想象;领悟俗人之不可认知,貌似神仙,却不可腾云驾雾,虽解除精神之苦,但


1楼2011-05-06 12:59回复
    很多人说,我对自已还不了解吗?
    自已的能耐有多大自已应该最清楚啊,
    其实你是只知道自已表能力有多大,
    而不知道自已的潜能力有多大,
    如果知道了,发挥出了这个潜能力,
    你就不是现在的你了。
    这个潜能力如果高于你现在的表能力,现在的你表现出的是自卑。
    这个潜能力如果低于你现在的表能力,现在的你表现出的是狂妄。


    2楼2011-05-06 13:00
    回复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3楼2011-05-06 13:01
      回复
        用最简单的最平实的思维来理解:不知道你是你,所以做的是你自己正常反应要去做的事,一切行动,都是你最真实最原始的欲望。所以,你是你。当你知道你是你了,所作所为自然会大加考虑,刻意改变,逢迎,故作姿态。因此,你就不是你了。


        4楼2011-05-06 13:01
        回复
          魔至极,则佛;佛至极,则魔


          5楼2011-05-06 13:01
          回复
            你不知道你,就是不明白根本大道,那么你的行为举止思想停留在这个社会,民族,文化传统的上面,“所以你是你“就是指你活在社会认可的范围内,有着大众的观点
            ”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是说当你了悟了根本之道,那么你也就没有我与你这样粗大的分别念想,那么既然没有了你我之分,又何来你我之名呢?
            佛与魔也是名相之词,何为佛,何为魔?有了众生,方有佛的出世;有了众生,亦有魔的陪伴.众生之名相,亦是自己着相而起,本无众生,何来你我之分? 


            6楼2011-05-06 13:02
            回复
              人除非自由了,自由到不落入任何形态、公式、概念地观察自己,否则无从学习自己。
              我们的心总是受某种文化或社会的制约,受各种感受、种种关系的紧张与压力、经济、气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强制性等等的影响。我们的心所受的训练一直是要它接受恐惧,然后,如果可能,再试行逃避
              恐惧有生理的恐惧和心理的恐惧。生理上有可怕的疼痛;心理上则有以往痛苦的记忆,并且害怕这痛苦以后还会发生。除此之外,还有老、死的恐惧;身体不健康的恐惧;害怕明天不知道会怎样;担心无法成大功、立大业;害怕没有成就——无法在这个丑恶的世界出头;害怕毁灭,害怕孤独,不能爱或没有人爱,等等
              不但驱逐一种恐惧,而且驱逐所有的恐惧,驱逐恐惧全部的本质与结构?

              恐惧是由思想结构产生——是因为想到昨天发生的事害怕,想到明天而害怕产生的,对不对?思想滋长恐惧,不是吗?让我们非常肯定。想到不久前有过的精神痛苦,我们不要它再发生,不愿再想起。这一切,想起来就滋生恐惧。
              思想背负了恐惧。同理,思想也背负了快乐。我们如果有过快乐的经验,一想到它,我们就要它永远存在。一旦不可能,我们就开始抗拒、生气、绝望、恐惧。
              快乐与痛苦同在,两者不可分。思想背负了两者,如果没有明天、没有下一刻让我们想到恐惧或快乐,那么两者都不会存在。
              只有了解思想——既滋长快乐,也滋长痛苦——的本质,才能够有福佑和喜悦。
              由于思想想要明天再体验相同的美,体验看见那云、那树、那花、那美丽的容颜的快乐,于是便招来失望、痛苦、恐惧、快乐。
              我很想知道,既然山的美、容颜的美、水的美,我们都能完整地享受,那么为什么思想还要来扭曲这种美,说什么“我明天一定还要这么快乐”?我很想知道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何。我很想知道,如果我们完全不需要思想,思想是否还须要来干涉?我看见一棵树,一片树叶都没有,在天空中衬托得很美丽。这就够了。但是,为什么思想还要来说,“我明天一定还要这么快乐”?
              思想必须在行动中才能运作。你要回家,你就会想,是坐公车呢?还是火车?上班,你就会想,工作要有效率、客观、对事不对人、不论情面。这种思想很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是要推戴你的经验,是要借着记忆将经验带向未来,那么,这个行动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就有抗拒。
              思想是由知识、经验作为一种记忆的累积而产生的反应。思想对于任何刺激即是以此为背景而生反应。如果有人问你住在哪里,你立刻就会有反应。记忆、经验、知识即是一种背景,思想由这个背景而生。所以,思想从来就不是新的,思想永远都是旧的。由于思想系于过去,并因此而看不见任何新事物,所以思想永远不得自由。我只要明白这一点,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我的心就安静了。明白一切由脑源生的思想都是旧的,无法了解新事物——明白了这一切,我的心将完全安静下来,这安静不是控制下来、塑造出来的安静。
              明白这一切——真正的看见,不光是理论上知道——就会产生一种行动。这种明白是解除恐惧的行动。所以,只要有恐惧产生,就立刻会有这种认知,也就立刻结束恐惧。
              心已经密切地看见这所谓思想、恐惧、快乐的东西,已经看见这东西的本质,已经看见了这一切,那么它目前是什么状态?显然的,这个问题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是,你只要深入其中,你就知道它已经完全转变。
              解答问题,在于了解问题。答案不在问题之外,在于问题之内。
              我们必须先拥有极大的热情和生命力,精进地看待问题,观察问题,然后你会发现答案其实清楚地显现在那里。
                 但是,的确有一种方法可以看待我们自己而无恐惧,无危险。这种方法就是不要有任何怨恨,任何道理。你就是看,不要解释,不要判断,不要评价


              7楼2011-05-06 13:03
              回复
                “看”的艺术,而“看”的艺术绝非内省的艺术、分析的艺术,而是不作选择地观察
                你说这是恐惧?你看见火烧起来,你看见悬崖,你就跳开,那是恐惧吗?你看见野兽,看见蛇,你就逃走,那是恐惧吗?——那是不是知识?(是知识)
                我们分裂了自己。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必要的时候会依照知识行动——譬如避开悬崖、汽车等。所以,我们身上有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很明智,其余的则不然。
                人类的心饱受制约之后,是否可能立即改变;因而使它的行为恢复为连续的整体,不支离破碎;因而消弭它的悔恨、绝望、痛苦、恐惧、焦虑、罪恶感。心如何抛除这一切,而一变成为全新、年轻、纯真?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要了解死,显然必须了解生。我们的生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们的生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生就是日常冲突、绝望、寂寞、孤独的生。
                我们可不可能在心理上免除我们的过去,免除一切执著、恐惧、焦虑、虚荣、骄傲?完全免除这一切,所以隔天醒来成为新鲜的人。除非心理上终止过往的一切,否则我们的心不可能新鲜、纯真、年轻、有活力、热情
                如果心不逃避,而对暴力的事实,知道它是暴力,但不怨恨,不判断,那么,一定的,这样的心将会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质素,然后不再有暴力。
                如果你是概念的看,也就是说,如果你是通过思想看,那么你看见了吗?你看见你的先生、你的太太吗?你是否在看他在你心中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你概念的看时的概念。可是,如果完全没有形象,你就是真正的看;那么你们就真正有关系了。
                如果你是通过形象看他,你就不是真正在看这个人。你是通过形象看这个人,所以你们之间没有真正的关系。你可以说“我爱你”,可是这一点意义都没有。
                爱,非关时间;爱,不能耕耘;爱,非关快乐。经由自己,不判断,不评价,不压抑,只是观察,仔细地看,你就会知道,只有有死,才可能有爱。爱不是记忆,不是快乐。据说爱和性有关,这又回到欲爱和圣爱;取其一,则另一就分裂了。当然,这些都不是爱。除非告别过去的一切,告别一切劳苦、冲突、悲伤,我们不可能完全地、整体地触及爱。告别过去的一切,然后才有爱,然后才能从心所欲。
                心能够不制造形象?要心不制造形象,只有它完全专注于当下一刻,专注于挑战或感受的一刻才有可能。举一个小例子:人家恭维你,你很喜欢。这“喜欢”就会制造形象。但是,如果你专注地听他的恭维,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完全地,整体地听,就不会制造形象。这时你就不会说他是朋友。反之,如果有人侮辱你,你也不会说他是敌人。形象的产生来自于不专注。专注之处,不产生任何概念。做吧!你会找到的,很简单。你专注地看一棵树、花、云,就不会投射你的植物学知识,你的喜欢或不喜欢。你只是看。这不是说你将自己与树混为一体,你毕竟不可能变成树。你看你的妻子、先生、朋友而不带任何形象,那么你们的关系将完全不同。然后思想就完全不来碰触你们的关系。这时,爱就有可能了。
                我们只有懂得告别过去的一切,告别一切性或其他快乐的形象,才会知道何谓爱。然后,有了爱(那本身就是德性,就是道德)其中便具有一切伦理。然后,那个实相,那个不可测度的,才存在。
                必须沉思。这需要的并非分析,而是,高度透视自己。观察自己与事物、财产、人、观念、自然界的关系,我们就会得到这种内在的完全的自由。
                有价值的是不是在于一直用心观察,用心听?观察和听不同于追寻。用心观察,就不会有过去一切的活动。“观察”意味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就必然自由——自由而免于不悦,免于敌对,免于成见或怨恨,免于一切累积或知识,因而也免去干涉“看”的记忆。有了这种质素、这种用心观察——不只观察外在,也观察内在——事情的自由,那么还需要“寻找”做什么?都在那里了,心观察的事实、“实然”都在那里了。否则,就在我们想要改变这“实然”的时候,扭曲的过程就开始了。自由的观察,没有任何扭曲、评价,也不想要快乐,只是观察,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实然”自己就在经历大变化。


                8楼2011-05-06 13:04
                回复
                  不要接受或否定,只要观察和听就好;而你不但是对别人说的话这样,对自己的改变、扭曲也要这样。看看自己的成见、意见、形象、经验,看看这一切如何妨碍你听别人说话。
                  如果不先去除愤怒的嫉妒、羡慕、贪婪、欲求、憎恨、竞争、成功的欲望等一切大家视之为道德的、可敬的正当行为;若不先奠定正确的基础,日常生活中不先根除恐惧、焦虑、贪婪等扭曲现象,那么沉思就没有什么意义
                  否定了虚假,真实就确立了。
                  很多人都在修炼“知觉”。知觉是可以修炼的吗? 你只要知觉自己的不专注,这种知觉中就有专注。这是不用修炼的。可是人一旦明白自己就是思想,就不再有这种抗拒
                  可是如果你说“我要好好观察生气是什么东西,不逃避,也不给它借口。”这样你就有了了解的能量,并因而不再生气。如果我们只是发展一个观念,说心必须免除一切制约,那么事实和“应然”之间就会一直有二元性。所以这是浪费能量。可是如果你说,“我要看看心被制约成什么样子”,
                  如果我对我的妻子只是共有一个概念,一个形象,那么我就没有和她建立关系,因为我拥有的形象妨碍了我与她接触
                  你只要仔细观察任何一种关系,你就会发现,“肯定”这种东西显然是没有的
                  问“对”问题比得到答案重要多了。解答问题,在于了解问题。答案不在问题之外,在于问题之内。
                  的确有一种方法可以看待我们自己而无恐惧,无危险。这种方法就是不要有任何怨恨,任何道理。你就是看,不要解释,不要判断,不要评价。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必须渴望看到“实然”。
                  “看”的艺术,而“看”的艺术绝非内省的艺术、分析的艺术,而是不作选择地观察。
                  们分裂了自己。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必要的时候会依照知识行动——譬如避开悬崖、汽车等。但是,我们却没有明智到懂得民族主义的危险,人与人之间有所分别的危险。所以,我们身上有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很明智,其余的则不然。分裂的所在,即有冲突,即有悲惨之事。分裂、我们心中的矛盾,即是冲突的本质。这种矛盾无法整合。我们要整合的是自己心中的某种“毛病”。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怎么说。将两种分裂的,对立的质素整合起来的,会是谁?这个整合者难道不是分裂的一部分?我们只要看见全体、认知全体,不做任何选择——就没有分裂了。
                  看者和被看者本质上其实是一样。这样,如果看者和被看者一样,两者的矛盾,“我”和“非我”的矛盾就消失了。这样,你们也就不必再做任何一种努力。


                  9楼2011-05-06 13:05
                  回复
                    心能够不制造形象?要心不制造形象,只有它完全专注于当下一刻,专注于挑战或感受的一刻才有可能。举一个小例子:人家恭维你,你很喜欢。这“喜欢”就会制造形象。但是,如果你专注地听他的恭维,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完全地,整体地听,就不会制造形象。这时你就不会说他是朋友。反之,如果有人侮辱你,你也不会说他是敌人。形象的产生来自于不专注。专注之处,不产生任何概念。做吧!你会找到的,很简单。你专注地看一棵树、花、云,就不会投射你的植物学知识,你的喜欢或不喜欢。你只是看。这不是说你将自己与树混为一体,你毕竟不可能变成树。你看你的妻子、先生、朋友而不带任何形象,那么你们的关系将完全不同。然后思想就完全不来碰触你们的关系。这时,爱就有可能了。
                    赞!!!


                    10楼2011-05-06 13:06
                    回复
                      1、所以丁说自己痞性太重,贼心不死,另一方面讲,也许是因为丁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往往知易行难,爱折腾;
                      2、若以外在为虚,内在为实,如此内外分别,虚实对立,终究非真真,真真者,当内外如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11楼2011-05-06 13:07
                      回复
                        第一:你从哪里来。第二 你是谁? 第三 你到哪里去。
                        为什么说“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因为众生 都哟佛性。但是为什么成不了了佛?因为被贪 嗔 痴, 慢 分别 执着 妄想 所累。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做如是观。所你看的一切都是假象。包括你自己。通俗点说你的身体是假的,是借来的,并不是你真的自己,那么你身体死后,你并不会死。你的灵魂会脱离身体出来。那么这个灵魂,是具有思想的,但这个灵魂也脱离不了 嗔 痴, 慢 分别 执着 妄想 ,说以这个灵魂也不是真正的自己,当这个灵魂证得了圆满的觉悟,才是正真的自己。也许这个比喻不很正确,但是你可以大致了解到这个境界,所以说你不了解自己的这个境界,认为现在的你是你自己,并且为这个“假我”奔波劳累。说以说“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12楼2011-05-06 13:08
                        回复
                          人为天,天一为二。
                          佛魔皆为念。
                          自身的生,众生的生,两者利害组建为行与性的大网。
                          大智乃看透人心本质,预判事物进展,局外眼做局中棋。
                          物质意识智慧的进化,立命修身进而养性,无可避也。
                          虽望九天而不得一缕,心性追问无可止。
                          行到水穷处,或见无穷大,或见成一体。
                          落脚处便是一个“无”


                          13楼2011-05-06 13:08
                          回复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我认为《天道》说了这样一个问题: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在生活,自有一种东西冥冥中在控制我们。是什么?是我们的性格。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也就有不同,就是命运有不同。 所以在遇到挫折时,有人奋起,或成功,或失败,有人颓废,或消沉,或自残。在诱惑面前,有人正直前行,或失落,但也有回报,有人丧失良知,或发达,或遭天谴。在责任面前,有人担当,受尽苦难,甚至牺牲生命,有人逃避,苟且偷生,甚至叛国投敌。性格决定了同样一件事不同人的选择,所以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命运,总是有好的、一般的、坏的结果。性格是我们能决定的吗?大多数人不能。我们的经历和受到的教育甚至血型都影响我们的性格。所以我们才会做错事。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能够再从头活一遍,或者允许我们活到两百岁,我们都能成为百万富翁。但是可能吗?所以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高尚,有人猥琐。难道猥琐的人认为自己不高尚吗? 所以有人理所当然的担当责任,为国捐躯,有人理直气壮的逃避责任,卖国求荣。          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很难。 


                            14楼2011-05-06 13:09
                            回复
                              我是七零后,有自己的悟道,


                              15楼2011-05-06 14: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