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吧 关注:882贴子:1,397
  • 6回复贴,共1

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靡菲斯特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重要角色。传统观点将其当作恶的化身,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代表一种否定精神。实际上靡菲斯特的形象并不全是反面的。他的性格是十分复杂的,甚至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特征。
关键词:靡菲斯特 性格 后现代
   靡菲斯特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代表的靡菲斯特精神,作为浮士德精神的对立面,对浮士德追求理想的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靡菲斯特身上集中了黑暗,愚昧,毁灭等恶的特性,但是他又并非西方传统悲剧中的“反派人物”,并不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反面作用。“吸毒靡菲斯特的台词,令人无不惊讶地发现:他对于理想主义的嘲弄,对于黑暗的赞美,以及他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空’与‘无’的虚无主义观念,他那种既无感伤,更无激情,对任何事都采取嘲讽和幽默的态度,同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直接相通。”[1]靡菲斯特的形象是复杂多变血肉饱满的。他的性格的复杂相与丰富性甚至超过了浮士德,体现出许多现代主义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倾向。
一靡菲斯特与解构
   靡菲斯特首先是一个反传统的叛逆形象。对上帝权威的挑战,对人类理性的嘲弄,无不显示出一种彻底的怀疑主意与虚无主义。它对追求终极价值嗤之以鼻,对浮士德的理想主义不屑一顾。他奉行及时行乐的原则,消解崇高,反叛权威,阉割信仰与永恒,这一切都与二十世纪后期的解构主义颇为相仿。解构主义要消解几千年来的西方传统文化,否定一切终级永恒的东西,连历史,真理都被视为“话语权威”的产物。在他们看来,一切传统意义上对崇高事物的信念都是话语的短暂产物,是无足轻重的,不知的真诚,严肃地对待。靡菲斯特在《浮士德》中的言行经常体现出这样一种倾向。
靡菲斯特对传统的审美观念持否定态度。他对我们一般人认为的美不屑一顾。当希腊美女海伦出场时,他说:“这就是她!我觉得后不在乎,她虽然长得漂亮,我却不敢兴趣。”[2]这与浮士德立即为海伦倾倒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靡菲斯特虽然不喜欢海伦,却乐于和丑陋的女妖肆意调情并认为他们是美的,“在这昏光朦胧之处,你们像是漂亮的美女”。[3]这种以丑为美的思想试图消解传统的审美观念。靡菲斯特对浮士德的理性精神也进行了否定与嘲弄。当浮士德因海伦而昏倒后,靡菲斯特嘲讽说:“现在瞧吧,收到傻瓜的拖累,结果连恶魔自己也跟着倒霉。”[4]然后照例无奈地将浮士德扛在肩上。靡菲斯特虽然是上帝的仆人,却蔑视其权威,把上帝创造的人嘲笑为可怜的存在,对上帝身边的天使更是不留情面地讽刺道:“也是些恶魔,但戴着些面具。”[5]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靡菲斯特应当算是一个否定一切权威,传统乃至一切既存社会体制和理论的解构主义大师了。



1楼2011-05-07 20:37回复
    二靡菲斯特与黑色幽默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靡菲斯特是一个颇为聪慧机智的形象。当遇到困难时,浮士德往往一筹莫展,而靡菲斯特却能轻易解决,但又不都是依靠法力的。它的头脑中有一种可怕的冷静气质,看待事物也是超出常人的清晰,这是他周旋于各种难缠的势力如妖魔鬼怪,皇帝,弄臣中间却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巴尔扎克笔下的脱冷,同样的机智,敏锐,却又冷酷。而伏脱冷也有他的“浮士德”——拉斯蒂涅。也许是两位大师不谋而合,也许是后者从前者那里汲取了养分吧。靡菲斯特与伏脱冷身上似乎都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气质。“‘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社会现实;‘幽默’指对这种现实玩世不恭的嘲笑。”[6]黑色幽默文学作为一个流派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理论基础,描写人与周围世界的荒谬和外来世界对人的压抑,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可融合,并将这些不合理因素进行放大,扭曲,以此展示出社会的荒诞不经,滑稽可笑。黑色幽默派作家往往塑造一些性格怪癖的“反英雄”人物。靡菲斯特既是这样一个性格怪癖的“反英雄”,它自身又具有着黑色幽默的气质。它具有清醒的意识,一方面看到不安宁的社会中存在种种罪恶的现象,一方面又觉得这个世界是难以改变的,于是怀着恼怒,绝望,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情,对世事万物,一切痛苦和罪恶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一耸肩膀,一笑置之。
    靡菲斯特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荒诞不经,帝王的昏庸无能,大臣的无耻谄媚,战争的残酷,社会经济的凋敝,知识分子的迂腐。总之,在他眼中整个世界是混乱的。他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永恒的荒诞代替了永恒的真理与信仰。他并不为这种清醒的认识做任何事,成了一个得过且过的“局外人”。他对浮士德那种西西弗斯式的反抗不以为然,也不加阻止。除了在必要时进行干涉外,他对浮士德的追求过程基本是个旁观者。
    靡菲斯特虽然不像浮士德那样积极地行动,却像那些黑色幽默小说家们,对荒诞的世界进行了绝望后的幸灾乐祸的嘲讽。他讽刺昏庸的统治者:“我毫无所识,只见陛下和朝臣威仪显赫,一天下谁不归顺,因为陛下实行绝对统治,拥有的权势足以消除敌意。”[7]他嘲笑贪婪建宁的弄臣:“是什麽可惜而又可恶?是什麽被盼望有常被驱赶?是什麽总受到驱赶?是神魔总受到保护?是什麽被痛骂又被埋怨?”[8]他还讽刺自命不凡的宰相:“听你的高论,不愧是饱学之士!你摸不找的,就当它远隔千里,把握不住的,就当作完全乌有。”[9]靡菲斯特这些黑色幽默般的讽刺,是他不仅仅代表“恶”的否定精神,还成为作者借以讽刺世事,表达人生观念的喉舌。靡菲斯特也幸运地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反英雄”。
    


    2楼2011-05-07 20:37
    回复
      这是你的论文吗?感觉你用现代主义思想去分析古典主义的米菲斯特很新颖,就像我曾经用加缪的思想分析反乌托邦小说一样。不过我对歌德的了解不深,《浮士德》看了第一部就不看了,感觉杨武能的翻译没有歌德的味道,不知道郭沫若老诗人的如何,所以对你的论文的评论不能像评论追忆一样得心应手了。。。


      IP属地:上海4楼2011-05-07 22:00
      回复
        其实米菲斯特也好,艾伦金斯堡凯鲁亚克也好,他们(无论现实还是虚拟)都是人文主义的代表。米菲斯特,其实和《失乐园》里的撒旦相近,他们是恶的化身,反面角色,但似乎比上帝更具有人性,更有人文主义精神。。。至于垮掉的一代,他们在表现最真实的,最赤裸裸的自我,更是人文主义的升华


        IP属地:上海5楼2011-05-07 22:03
        回复
          我们从历史分析,这其实是一个人文主义的进化。早期的神来源于人类,如古希腊古罗马诸神。后来随着人文主义的觉醒,神的形象开始上升变得光辉而伟大,基督教于是取代罗马诸神开始主宰欧洲。但到了歌德和莎翁的时代,人类的思想解放又达到高潮,神的形象被颠覆,魔鬼反而成为诗人文人歌颂的对象,这不但是一次文艺的复兴,更是人类对自身认知的大觉醒大发展,靡菲斯特在此时应运而生


          IP属地:上海8楼2011-05-09 20:02
          回复
            建议发到哲学吧,外国文学吧之类的大地方,这里除了关注你的人没人看得到


            IP属地:上海9楼2011-05-09 20:03
            回复
              对于后现代的各种高论我完全不懂,所以我只引用歌德在他的谈话录里表达的观点,当时有个黑格尔的徒弟用高深的抽象理论来分析浮士德,结果引起了歌德的不满,而安培(好像就是发明电池的那个)把梅菲斯特和浮士德都看做是歌德自己个性气质的某一方面,歌德却大为欣赏,并接纳安培这个初出茅庐的英国年轻人进入自己的圈子,还对英国人大为惊叹。
              按照歌德自己的看法,梅菲斯特代表他自己个性的一个方面,梅菲斯特对世界的看法比浮士德清醒得多,也深刻的多,只是他不为神欢呼。梅菲斯特所具有的智慧也就是歌德所具有的智慧,但这是人生的智慧,几乎就是犹太式的智慧。尼采曾说过,“斯宾诺莎是歌德心中的圣人。”
              而歌德,作为一位酒神崇拜者,相信的是那位能点石成金,使大地自动丰产、流出奶和蜜的神灵。
              梅菲斯特确实有庸俗的一面,但这是花花公子的庸俗,他本人在气质上是优雅高贵的,对这一点我可以举出谈话录中艾克曼受到歌德赞赏的那个梦作为依据。
              总而言之吧,诸如“看到世界毁灭然后幸灾乐祸”这种心态,等等——这与歌德的豪健心胸是如此的不相宜,所以不可能出现在他对梅菲斯特的塑造上。


              IP属地:天津10楼2011-06-10 2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