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琅琊中华文化论坛,http://www.langya.org/bbs/showthread.php?t=34591。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一,
汉末之时,并州凉州之士皆为天下精兵,其武人为百姓所畏服,山西并州更在凉州之先①,其地多勇将,如吕布、张辽、关羽等俱是三分名将,而张杨也是并州武人中的一员。
张杨字稚叔,乃并州云中人(今呼和浩特南),其人威武勇猛,灵帝年间,天下纷扰,象张杨这样的武人适逢其时,倒是抢手货,并州刺史武猛都尉丁原便以张杨为武猛从事。是时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新建西园军,征天下英雄豪杰,丁原就派遣张杨应征,其率兵进京为西园上军校尉蹇硕部下,任假司马。②同时被任命为并州从事率兵进京的还有武力过人的雁门人张辽。③
中平六年四月11日(公元189年)随着灵帝的驾崩,宦官和外戚的斗争也进入到你死我活的阶段,在第一轮的火并中,蹇硕被自家人出卖,于当月25日被捕处死,他的军队统由大将军何进归并指挥。张杨和张辽也成为何进的部下。④自21年前大将军窦武欲诛宦官反为其害至今,外戚朝臣们第一次得到了能把宦官解决的大好机会。但是外戚一方却也出现分歧,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和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不愿意把宦官杀光,皇太后成为诛杀宦官的最大的障碍,使得何进夹在妹弟和朝臣之间举棋不定。朝臣的代表袁绍认为要皇太后改变主意,就需要有军队。于是何进一边命令几支州郡军队向京师进发,一边还怕叫来的军队不够多,干脆派遣鲍信、王匡等人直接到州郡募兵,张杨和张辽也在其中,被派往老家并州。
张杨、张辽回到并州后,很快就各自招募了千余人,本来马上可以返回京师,可是却因为一件事耽搁了张杨的行程。当时并州的黑山、白波等军再度起兵,连接南匈奴攻破太原等地,一时并州、河东战火四起,看到故土这个情形,张杨没有象张辽一样马上起程回洛阳,而是留在上党,率部和白波军作战。⑤
当张辽回到洛阳城的时候,京师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何进最后为自己犹豫不定的行为付出代价——死亡。宦官也被他的部下和袁绍杀得干干净净,更为糟糕的是。故主丁原被和他们昔日同僚,同为并州武人的吕布所杀,剩下的并州军也随着吕布投靠了董卓,京师的老大俨然是凉州出身的并州牧董卓,于是张辽也随着他们成为了董卓的部下。当这个消息传到上党的时候,张杨面临两个抉择。一是为丁原报仇,竖起旗号和董卓为敌,一是大可跟着吕布、张辽两位同乡兼前同僚投入董卓的怀抱,照样可以得到功名利禄。在武名上张杨固然不如吕布和张辽,但在为人上张杨却可以把这两位“名将”一脚踹飞。张杨在得知洛阳的情况后,选择了前者,他率领部下攻打上党太守于壶关。那时候,著名的关东联盟还未结成,张杨却只凭千余人向董卓挑战,在汉末讨伐董卓的天下豪杰中,张杨可谓第一人。但是壶关从古至今都是天险中的天险,仅凭千余人是攻打不下的,张杨于是转略各县,部下也增至几千。⑥初平元年正月(公元190年),山东州郡推袁绍为盟主,结盟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屯兵河内,在山西的张杨马上带兵和其会合。山东、山西两支人马走于一处,其实是有缘由的:
山东起兵一时“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天下起兵莫不打袁家招牌,可也就是借你家招牌,袁绍自己的情况却是一团糟,冀州牧韩馥部下曾如此形容——“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军无斗粮,各己离散”,如此情形,可谓兵不精粮不足,自保尚且危难,安能和董卓的凉州军交锋?可知袁绍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头盟主。《典略载瓒表绍罪状》中云:“绍与故虎牙都尉刘勋首共造兵,勋仍有效,又降伏张杨。”张杨通过刘勋和袁绍“合兵”,在此却成“降伏”,可怜张杨虽早真刀真枪的和董卓开打,但是由于其出身为并州武夫,在世家大族眼里等同于黑山、白波等贼寇,“降伏”两字尽可知晓。一个有名无实,一个有实无名,两个碰上,自然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