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至中古时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法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以北京普通语的语法为正序),并传承至今日的中原汉语、西南汉语和粤语等江南汉语中。
谓语前置(用以表达强烈的语气。是以,虽然古代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却仍可以使读者洞察到作者的感情):
周代 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有言:「甚矣,汝之不惠。」(意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的不聪明太过了!
隋代 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有言:「异哉,此人之教子也。」(意为「此人之教子异也!」)即:这个人的教育后代的方法太怪异了!
今日的粤语、吴语、湘语、淮语、闽语、赣语、蜀语、客家语和晋语等中:
粤语:「收声啦,你。」(意为「你闭嘴啦!」)
吴语:「奇怪否啦?你这个人。」(意为「你这个人奇怪不奇怪啦?」)
湘语:「有蛮不带爱相啦,你该个人。」(意为「你这个人好讨厌啦!」)
淮语:「惹人恶嫌呢,你这个人。」(意为「你这个人好讨厌呢!」)
闽语:「早就食了罗,我。」(意为「我早就吃完罗!」)
赣语:「做什啊,你。」(意为「你做什麼啊!」)
蜀语:「吃完咯,(我)才。」(意为「我刚才吃完咯!」)
客家语:「爱食啊无,汝啊。」(意为「你还要不要吃啊!」)
晋语:「寡的,你这个人也。」(意为「你这个人好无聊啊!」)
等等。
宾语前置:
宋代 苏轼所著的《石钟山记》有言:「古之人不余欺也。」(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即: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宋代 文天祥所著的《正气歌》有言:「吾何患焉!」(意为「吾患何焉!」)即:我担忧甚麼呢!
今日的粤语、吴语、湘语、淮语、闽语、赣语、蜀语、客家语和晋语,以及受吴语影响极大的日语等中:
粤语:「饭食咗未?」(意为「吃饭了吗?」)
吴语:「你饭吃好了伐?」(意为「你吃好饭了吗?」)
湘语:「你书看哒冇罗?」(意为「你看书了没有?」)
淮语:「你饭曾吃嘎?」(意为「你吃过饭吗?」)
闽语:「汝饭食未?」(意为「你吃过饭吗?」)
赣语:「倷饭吃嘞啵?」(意为「你吃了饭吗?」)
蜀语:「你饭吃没有喃?」(意为「你吃过饭没有呢?」)
客家语:「饭食诶无?」(意为「饭吃了没有?」)
晋语:「他饭吃过嘞。」(意为「他吃过饭了。」)
日语:「犬养。」(意为「养犬。」)
等等。
定语后置:
晋代 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定伯卖鬼》有言:「得钱千五百,乃去。」(意为「得千五百钱,乃去。」)即:得到一千五百文钱,於是离去。
唐代 韩愈所著的《杂说•马说》有言:「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之马者。」)即:能跑千里的马。
今日的粤语、湘语、吴语、闽语、赣语、蜀语、客家语和晋语等中:
粤语:「椰青」(意为「青椰子」)
湘语:「鸡公」(意为「公鸡」)和「鸡婆」(意为「母鸡」)。中原地区的河南信阳市,至今亦存有古名为「鸡公山」的名山。
吴语:「猪娘爿」(意为「母猪」)和「猫娘」(意为「母猫」)
闽语:「鞋拖」(意为「拖鞋」)和「头前」(意为「前头」)
赣语:「宵夜」(意为「夜宵」)和「牢监」(意为「监牢」)
蜀语:「人客」(意为「客人」)
客家语:「鸡嬷」(意为「母鸡」)
晋语:「日每」(意为「每日」)、「月每」(意为「每月」)和「年每」(意为「每年」)
等等。
状语后置:
汉代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有言:「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意为「将军於河北战,臣於河南战。」)即:将军在河北作战,臣在河北河南作战。
明代 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促织》有言:「覆之以掌。」(意为「以掌覆之。」)即:用手掌覆盖它。
今日的粤语、吴语、湘语、闽语、赣语、晋语、客家语和蜀语等中:
粤语:「食多啲。」(意为「多吃点。」)
吴语:「我来先的。」(意为「我先来的。」)
湘语:「我吃头。」(意为「我先吃。」)
闽语:「汝来较晏。」(意为「你较晚来。」)
赣语:「倷去先。」(意为「你先去。」)
晋语:「没歇晌都,出去受圪啦又。」(意为「居然没睡午觉,就又出去干活了。」)
客家语:「食多啲。」(意为「多吃点。」)
蜀语:「我来晏一些。」(意为「我晚来一点。」)
等等。
谓语前置(用以表达强烈的语气。是以,虽然古代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却仍可以使读者洞察到作者的感情):
周代 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有言:「甚矣,汝之不惠。」(意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的不聪明太过了!
隋代 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有言:「异哉,此人之教子也。」(意为「此人之教子异也!」)即:这个人的教育后代的方法太怪异了!
今日的粤语、吴语、湘语、淮语、闽语、赣语、蜀语、客家语和晋语等中:
粤语:「收声啦,你。」(意为「你闭嘴啦!」)
吴语:「奇怪否啦?你这个人。」(意为「你这个人奇怪不奇怪啦?」)
湘语:「有蛮不带爱相啦,你该个人。」(意为「你这个人好讨厌啦!」)
淮语:「惹人恶嫌呢,你这个人。」(意为「你这个人好讨厌呢!」)
闽语:「早就食了罗,我。」(意为「我早就吃完罗!」)
赣语:「做什啊,你。」(意为「你做什麼啊!」)
蜀语:「吃完咯,(我)才。」(意为「我刚才吃完咯!」)
客家语:「爱食啊无,汝啊。」(意为「你还要不要吃啊!」)
晋语:「寡的,你这个人也。」(意为「你这个人好无聊啊!」)
等等。
宾语前置:
宋代 苏轼所著的《石钟山记》有言:「古之人不余欺也。」(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即: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宋代 文天祥所著的《正气歌》有言:「吾何患焉!」(意为「吾患何焉!」)即:我担忧甚麼呢!
今日的粤语、吴语、湘语、淮语、闽语、赣语、蜀语、客家语和晋语,以及受吴语影响极大的日语等中:
粤语:「饭食咗未?」(意为「吃饭了吗?」)
吴语:「你饭吃好了伐?」(意为「你吃好饭了吗?」)
湘语:「你书看哒冇罗?」(意为「你看书了没有?」)
淮语:「你饭曾吃嘎?」(意为「你吃过饭吗?」)
闽语:「汝饭食未?」(意为「你吃过饭吗?」)
赣语:「倷饭吃嘞啵?」(意为「你吃了饭吗?」)
蜀语:「你饭吃没有喃?」(意为「你吃过饭没有呢?」)
客家语:「饭食诶无?」(意为「饭吃了没有?」)
晋语:「他饭吃过嘞。」(意为「他吃过饭了。」)
日语:「犬养。」(意为「养犬。」)
等等。
定语后置:
晋代 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定伯卖鬼》有言:「得钱千五百,乃去。」(意为「得千五百钱,乃去。」)即:得到一千五百文钱,於是离去。
唐代 韩愈所著的《杂说•马说》有言:「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之马者。」)即:能跑千里的马。
今日的粤语、湘语、吴语、闽语、赣语、蜀语、客家语和晋语等中:
粤语:「椰青」(意为「青椰子」)
湘语:「鸡公」(意为「公鸡」)和「鸡婆」(意为「母鸡」)。中原地区的河南信阳市,至今亦存有古名为「鸡公山」的名山。
吴语:「猪娘爿」(意为「母猪」)和「猫娘」(意为「母猫」)
闽语:「鞋拖」(意为「拖鞋」)和「头前」(意为「前头」)
赣语:「宵夜」(意为「夜宵」)和「牢监」(意为「监牢」)
蜀语:「人客」(意为「客人」)
客家语:「鸡嬷」(意为「母鸡」)
晋语:「日每」(意为「每日」)、「月每」(意为「每月」)和「年每」(意为「每年」)
等等。
状语后置:
汉代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有言:「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意为「将军於河北战,臣於河南战。」)即:将军在河北作战,臣在河北河南作战。
明代 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促织》有言:「覆之以掌。」(意为「以掌覆之。」)即:用手掌覆盖它。
今日的粤语、吴语、湘语、闽语、赣语、晋语、客家语和蜀语等中:
粤语:「食多啲。」(意为「多吃点。」)
吴语:「我来先的。」(意为「我先来的。」)
湘语:「我吃头。」(意为「我先吃。」)
闽语:「汝来较晏。」(意为「你较晚来。」)
赣语:「倷去先。」(意为「你先去。」)
晋语:「没歇晌都,出去受圪啦又。」(意为「居然没睡午觉,就又出去干活了。」)
客家语:「食多啲。」(意为「多吃点。」)
蜀语:「我来晏一些。」(意为「我晚来一点。」)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