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粽子吧 关注:28贴子:1,783

精彩电影分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雪地说也喜欢电影,我就再厚着脸开个贴了.随便聊,随便贴.


IP属地:北京1楼2006-06-19 14:19回复
    作为工业的电影 

     

    说过了各种国际电影节大奖,下面该谈谈美国的“奥斯卡奖”。说起来,“奥斯卡奖”与一流的国际电影节的奖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奥斯卡奖”更侧重也更靠近市场,更偏重美国式的消费口味。所以国际电影节常常与“奥斯卡奖”势若水火,一部影片能同时既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又得“奥斯卡奖”的,几乎没有。 

    即使这样,“奥斯卡奖”的获奖片也存在着要名还是要利的问题。上一届的“奥斯卡奖”揭晓,英国导演明格拉的《英国病人》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座金像,另外一些分到奖项的影片,有《钢琴师》、《冰血暴》、《杰里·马奎尔》、《弹簧刀》等,这些影片几乎全不是出自好莱坞大制片公司(如华纳、福克斯、派拉蒙、环球、索尼等)之手,全是一些相对独立的小制片厂的出品,以致许多美国影视界人士把这一年称作“独立制片厂年”。但是好莱坞的大公司们对此并不在意,前环球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当然在制作大片时要赚钱的,但是如果你在赚钱和制作大片之间作出选择的话,那‘拿钱来吧’。制片厂并不愿意制作坏片子,但是对于它们可以营销什么比对什么是真正好的更有感情。”这也就是说,拍一部好片子虽然重要,但赚钱更重要,片子没得“奥斯卡奖”没关系,只要能赚钱就行。这些大公司虽然今年只有一部《杰里·马奎尔》得了奖,但它们的许多片子仍在赚着大钱。 

    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商们是完全把电影当作商品来经营的,而且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利润的商品,拍电影首先要大投入。在美国拍一部影片,投资数千万美元是平常事,像一些著名的大片,如《水世界》投资高达两亿美元。在中国,现在的拍片成本200万元已算是底线,也常常有动辄一二千万元人民币的“大片”(如《红河谷》、《兰陵王》等)。1995年,美国共投拍了235部影片,如果平均每部片子投入是两千万美元的话,这就是40多亿美元的投入。这些钱怎么收回来,而且得成倍地赚?这就是电影商们绞尽脑汁想的事。 

    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美国人发明了“制片厂制度”,也就是说,生产一部电影,更像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作业,更多地不是依靠艺术家个人的才智,而是一个细致分工的集体班子。有的人负责设计情节,有的人负责写台词,有的人负责专门往里加噱头笑料等等,尽可能地让片子符合观众的口味。就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一辆汽车,每个工人只管一道工序。这样的片子拍出来,艺术家的个性会被抹杀,但片子可基本保证水准,特别适合类型片的生产,这样来拍电影,是不是更像是在搞工业? 

    事实上,从20年代起,美国的电影业就已成为与汽车、钢铁等企业集团并驾齐驱的“第六大实业”。既是搞工业,就要有资本。在电影业,高投入高产出是一大特征,像拍《真实的谎言》这样的大片,里面包括鹞式飞机撞击摩天大楼等大量令人瞠目豪华场面和电脑特技镜头,这都是用美元堆出来的,它的投资达近亿美元。但它的收入也是巨大的,仅在美国本土,票房就达1.4亿美元,还不算海外发行及录像带的收入。高投入是高票房的一个保证,但须有雄厚的财力做基础,这里风险又极大,血本无归的事是时常发生的。在这方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这样,电影业拥有那么雄厚的资本积累,可以有这样的实力进行大投资——这也是美国好莱坞电影能够称霸世界的一个背后原因。1995年,美国电影业的本土票房收入55亿美元,而其海外市场票房为51亿美元,这就有上百亿美元的年收入,但这还不是全部。每年美国电影录像带出售与出租的收入有200亿美元,而其他与电影有关的商品(如玩具)等等的年收入亦可达70亿美元——这也就难怪那些美国大电影公司的老板们那么财大气粗,对“奥斯卡奖”也可以不在乎了(其实得了“奥斯卡奖”又是另一个发财机会,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心里还是在乎的)。


    IP属地:北京4楼2006-06-19 14:22
    回复
      没有转全,选了一些转载.


      IP属地:北京9楼2006-06-19 14:26
      回复
        断臂山是我非常喜欢的影片,国内没有公映,建议买碟收藏.


        IP属地:北京11楼2006-06-19 14:40
        回复
          12楼是我很喜欢的影评.


          IP属地:北京13楼2006-06-19 14:48
          回复
            《特洛伊》:走下神坛的悲壮史诗 

            文:红袖添饭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这一伟大作品一直启迪着后人的智慧与想象;5月14日公映的好来坞电影《特洛伊》,是对《荷马史诗》的最新一次致敬。 

            与以往“忠实原著”的改编作品不同,《特洛伊》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的神话色彩,将一场人神之间的混战,变成一部完全以人类为主体的、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一 

            和原著一样,《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为中心。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了他的“战神”般的形象,同时表现了他与当时希腊最强大的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盗取海伦(Helen)和大举围攻的故事了。鉴于《伊利亚特》在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Hector)死后就结束了,《特洛伊》剩下来的情节就参考了《奥德赛》的开头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腊传说,最终还是以阿喀琉斯的命运为终结。 

            除了隐去神话色彩外,《特洛伊》还对《荷马史诗》故事中部分人物关系和情节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罗神庙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与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同一个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变成了表弟,而阿伽门农在电影中的归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戏剧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战持续了十年,虽然《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对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来说,过于细节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战,在电影中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天的事。 

            这种取舍与改动,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是符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与节奏的。历时十年的战争,电影并非没法表现,只要几个简单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剧情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应当在于情节的连贯与紧凑,尤其是对于这样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现的主题、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虚构的时间细节,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我赞赏影片的叙事节奏。影片开始十五分钟内,就交代了一场最伟大战争的起因和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却并没有露出仓促急躁的痕迹,显示出编导优秀的控制能力。电影的开头,使用的是典型的“先声夺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以及自负散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一来,观众就很容易理解其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为一部85%时间里表现战争过程的将近三小时的电影,而且又是线性发展的情节,《特洛伊》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闷或过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场景,都强烈地吸引了我。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灵”:尽管我已经对《荷马史诗》的故事烂熟于心,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仍然对帕里斯(Paris)的不负责任感到出离愤怒,对赫克托尔的忠诚与无奈感到无比痛心,对阿喀琉斯的个人悲剧感到同情与悲哀…… 

            可以说,《特洛伊》不仅仅是复活了《荷马史诗》所表现的主题,还使得这些主题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以及相应悲剧,还可以说是人被百无聊赖的众神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本片中,正由于抽离了所有的神话因素,人物的命运变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与环境驱使;因此,原著中需要借助“神的安排”所表现的种种转折,无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记。原著中带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贪婪、勇敢、忠诚,也终于可以现出“原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将高贵的艺术史诗庸俗化了,但是我认为,只要让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类自身,那这样的“庸俗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二 

            正如同伟大的战争需要伟大的战士一样,史诗级的电影也需要史诗级的场面。 

            《特洛伊》在这方面做得中规中矩。倒不是说它不好、不震撼,只是有《角斗士》、《魔戒》等影片珠玉在前,而本片的很多场面又是模仿以上两片的运镜方式,所以至少在创造性上就降低了一些印象分。 
            


            IP属地:北京14楼2006-06-19 14:59
            回复
              “虚拟摄影”似乎在好来坞拍摄大场面时越来越有用了。《角斗士》中对于壮观罗马城的俯瞰镜头,《魔戒》系列中那跨越无数士兵与枪尖的摇移镜头,在《特洛伊》中都让人看起来特眼熟。数万士兵的前进与对峙再到相互冲击,茫茫碧海上的千帆争舸,凌空回转的不可思议的长镜头,都是体现好来坞最新视觉效果的把戏。只不过《特洛伊》把这些技术应用得更娴熟了,也更逼真了。例如那数万士兵的冲击场面,虽然现在没有观众不知道那绝大部分“士兵”都是虚拟出来的,但在片中那光天化日之下的环境下,你还不得不佩服人家做得都看不出破绽。相对于《魔戒》系列中的类似镜头,本片的同类场景尽量避免那种梦幻的感觉,而力求更多的细节表现。影片聪明地将更多镜头对准了局部人群的战斗,以此来烘托整体战场的激烈,同时又能突出个体人物的英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我还是要奉劝一心抱着看“大场面”读者一声:本片的大场面不会让你失望,但也不是特别出色;与其欣赏那基本上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大场面,不如寻找一些小场面上的亮点。个人觉得本片的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值得一提。 

              提到希腊,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想到《荷马史诗》,但一定能想到奥林匹克运动。一想到奥林匹克运动,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马上浮现出一具具健美的身体和一个个展现力与美的无暇动作。看来本片导演深得此中三味,专门用此片来勾起我们对那最原始同时又是最永恒的美的向往。片中的三位男主角,都有不少的肌肤裸露镜头,这使我有点怀疑导演是故意讨好女性观众。但那样健美的身躯,即使是男性观众看了,也会觉得挺养眼的。被人作为“战神”拥戴的阿喀琉斯,是诠释力量之美的最佳人物。从影片的效果来看,布拉特彼特(Brad Pitt)六个月的汗水没有白流,当他那蜜色的胴体出现在银幕上时,估计台下所有的美眉都有幸福到眩晕的感觉。虽然性感之神和战神的概念不一样,但是极端突出了阿喀琉斯的“偶像化英雄”特性,和原著的精神气质还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一个性感之神又是绝对致命的,那才是阿喀琉斯真正“战神”的一面。为了突出他无敌于天下的武技,电影为阿喀琉斯设计了一套不同于其他人的动作与招式。可能有些观众会不习惯,认为阿喀琉斯的动作稍嫌花哨了点。但我觉得这对于体现阿喀琉斯神赐一般的战斗能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何况那些动作实际上并不花哨,不仅是符合实战需要的,而且是符合原著描写的。尤其是像滑步、抬脚、弓步、转身这样的动作,是实战中非常普通的技巧,只不过其他角色都打得过于直接,因此显得阿喀琉斯“花哨”了。而对于攻击“技巧”的掌握,不正体现阿喀琉斯异于普通战士之处吗?在原著中,荷马多次用“山鹰猛扑”来形容阿喀琉斯的超人战斗能力,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阿喀琉斯多次采用这种“鹰击术”,端的是轻盈迅猛,高手风范。尤其是与赫克托尔决斗的场景,充分体现了阿喀琉斯的快速与强力的作战特点,堪称本年度好来坞电影中的最佳打斗。 

              三 

              一部“史诗”如果只有故事和场面,那它很可能失败。史诗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史诗电影也一样:场面、效果都可能过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触动观众心灵的特质,。 

              阿喀琉斯,这一被神化了的人类最伟大的战士,在片中果然是光芒四射:他的勇猛,他的不羁,他的柔情,他的愤怒,他的悲哀都表现得不错。作为原著中一个比较偶像化的人物,布拉特彼特的演绎还是很有神采的。动作语言上的健美和技巧,通过训练还可以比较容易达到,阿喀琉斯在战场上那股令对方胆战心惊的杀气,却不容易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布拉特彼特用凌厉的眼神和血气方刚的冲劲,增强了动作的感染力,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战神”形象。与其他演员的表演相比,布拉特彼特的演绎总是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性感魅力,这可能与其本人的气质有关。不过这种气质和原著人物形象配合得很好,也许“万人迷”的阿喀琉斯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IP属地:北京15楼2006-06-19 14:59
              回复
                这套片子我看了三遍哭了三回T_T!
                另一版海


                19楼2006-06-19 23:25
                回复
                  片名:漫长的婚约
                  又译:爱在战火纷飞时
                  英文名:A Very Long Engagement
                  编剧:让-皮埃尔·儒内Jean-Pierre Jeunet
                  吉勒姆·劳伦特 Guillaume Laurant
                  导演:让-皮埃尔·儒内Jean-Pierre Jeunet
                  主演:奥黛丽·托图 Audrey Tautou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加斯帕德·尤利尔 Gaspard Ulliel
                     多米尼克·贝坦福 Dominique 

                      剧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但一位年轻法国女子的伟大战斗才刚刚开始。

                    玛蒂尔德盼来的不是未婚夫曼尼奇的荣归,而是一纸带来他死亡讯息的前线来信。在残酷的索姆河战役中,意外受伤的曼尼奇和其他四名自残身体,拒绝投入战斗的士兵被一起审判,毫无人性的军事法庭判决将他们流放在两军之间的索姆河无人地带,处在德法的交叉炮火之中,这里无疑就代表着死亡。

                    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玛蒂尔德坚信自己的未婚夫没有死,他一定会回来履行两人从小许下的约定。为了证明这个几乎无法证明的事实,左腿残疾的她毅然踏上了漫长的千里寻夫之路,伴随她的只有坚定的信念,惊人的力量,固执的乐观和永远不会被打破的希望,因为她知道:如果未婚夫死了,她一定是可以第一个感应到的。

                    探索曼尼奇最后失踪前的轨迹,感受着他在那段动乱岁月里的惊恐,玛蒂尔德在许多和未婚夫接触过的人帮助下,逐渐走上了那条索姆河不归路。无数次她从当时曼尼奇身边的人口中得到不祥的消息,但这些打击从来无法消磨她继续寻找下去的决心。 

                    随着调查一步步接近事实的真相,玛蒂尔德渐渐了解到这5名不幸士兵所遭受的残忍惩罚,而这些越来越近的真相也让她逐渐地认识到战争的恐惧,以及它给人们留下的永远无法抚平的伤害。而那些曾陪伴她艰难岁月的童年甜蜜回忆是否会成为消逝感情的回响?她是否永远都无法找回未婚夫来完成这段漫长的婚约?爱情会造成一场悲剧,还是会催生一个奇迹……


                  20楼2006-06-19 23:34
                  回复
                    片名:《虎口脱险》 
                    类型:喜剧 
                    语种:法语
                    片长:132分钟
                    法文原名La Grande Vadrouille
                    导演、编剧是热拉尔·乌利(Gerard Ouri)
                    主演:
                    布尔维尔
                    路易·德·费内斯
                    特利·托马斯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

                    一支英国轰炸机的先遣队,在执行一次代号叫“鸳鸯茶”的侦察任务时被德军的防空歼击机击中。在飞机即将坠毁的一瞬间,中队长带着飞行员彼特和麦肯被迫跳伞逃生,并相约落地后在一家土耳其浴池会面。落地后,中队长掉在了动物园,彼特掉在一座德军的军营,而麦肯则掉在了歌剧院的屋顶上。要知道,这可都是被德军占领的地盘。

                    德军发现了彼特和麦肯,并展开了全城搜查。迫于形势的需要,营救彼特的油漆匠奥古斯丹和营救麦肯的乐团指挥斯丹尼只得分别代替被营救的飞行员去和中队长大胡子在浴池接头。

                    经过一连串的误会后,奥古斯丹和斯丹尼终于和中队长会面了。面对德军紧锣密鼓的搜捕,彼特、麦肯和中队长在热情的法国人的帮助下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惊险而滑稽可笑的生死斗争。最终,油漆匠奥古斯丹和乐团指挥斯丹尼先生在一位善良的修道女的帮助下,在和飞行员们一起成功的捣毁了德军的指挥部后,乘两架简陋的滑翔机飞往安全的中立国——瑞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电影应该是年纪比较“成熟”的朋友非常熟悉的,-_-||


                    21楼2006-06-19 23:46
                    回复
                      片名:《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 

                      英译名:The Choir Boys 

                      编导: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 Christophe Barratier 

                      主演:杰勒德-尊诺 Gerard Jugnot 

                        雅克-佩兰 Jacques Perrin 

                        戴迪亚-费拉蒙 Didier Flamand 

                        类型:剧情/音乐 

                        美国发行:米拉麦克斯公司 Miramax 

                        法国发行:嘉拉蒂影业公司 Galatée Films 

                        美国上映:2004年3月17日(艺术院线) 

                        剧情: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佩兰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戴迪亚-费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杰勒德-尊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 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Jean-Baptiste Maunier饰),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主创简介: 

                      该部电影的制片人雅克-贝汉,出生于1941年7月13日,1957年从影,之后成为欧洲著名的男演员。1966年,他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员。1975年,他制作的《特殊地带》荣获法国影院大奖,同年他出品了《胜利欢歌》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从1988年开始,他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并出品了《猴族》。 

                         在1994年到2001年,雅克-贝汉以“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玛拉雅》震惊世界影坛,获奖连连。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贝汉一起合作的都是他的老搭档。本片也是克里斯-巴哈蒂一鸣惊人的导演处女作。具有正统音乐教育背景的他,曾与老搭档雅克-贝汉共同制作《微观世界》、《喜玛拉雅》和《迁徙的鸟》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担任10年以上的音乐制作人,这使他在本片中对音乐的把握炉火纯青。 

                        《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音乐由法国电影、电影音乐家BrunoCoulais担纲,Coulais曾先后以“天-地-人”三部曲入围凯撒奖最佳电影音乐奖,并获奖,其作品包括:让-雷诺主演的《赤色追缉令》、卡特林娜-德娜芙主演的《对不起,爱上你》、德帕迪约主演的1998年版《基督山伯爵》、2001年惊险片《夺命解码》等影片。 

                        该片主演热拉尔-朱诺是法国影坛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在法国具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2004年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其“荣誉骑士”称号。而影片中桀骜不驯的小男高音———尚巴堤-莫里耶,拥有清新明亮的天籁嗓音,试镜时即一鸣惊人,被评论家誉为“歌声宛如天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评论: 

                      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这是法国本土的一篇评论.


                      IP属地:北京22楼2006-06-26 17:06
                      回复
                        片名:《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导  演:蒂姆·伯顿 Tim Burton
                        主  演: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海伦娜·博纳姆·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詹姆斯 福克斯 James Fox
                        类  型:冒险/家庭/喜剧/荒诞
                        级  别:PG
                        片  长:106分钟
                        上映日期:2005年7月15日
                        官方网站:http://chocolatefactorymovie.warnerbros.com/


                        23楼2006-06-27 07:29
                        回复
                          片名: 人工智能
                          国家: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46分钟 
                          片种: 科幻 
                          级别: PG-13 
                          导演: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编剧: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主角: 裘德·洛、海利·乔·奥斯蒙特、威廉·赫特、罗宾·威廉姆斯 
                          音乐: 约翰·威廉姆斯 
                          出品公司: 华纳兄弟公司、梦工厂、库布里克制片公司 
                          发行时间: 2001年6月29日 
                          官方网站: www.aimovie.com 
                          曾获奖项: 第44届格莱美最佳影视原创音乐专辑提名
                           第74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第74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25楼2006-06-27 07:37
                          回复
                            The Tango Lesson(探戈课)年代:1997 
                            地区:阿根廷 
                            片长:100 min 
                            编导:萨莉·波特 (Sally Potter) 
                            别名:梦幻舞神(台) 
                            主要演员:萨莉·波特 希思科特·威廉斯 

                               探戈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脚步。的确,探戈是所有交际舞中最有激情的一种。伴随2拍或4拍的切音节奏,舞蹈双方若即若离,却有一种难以压制的激情跃跃欲出。 
                               电影导演莎莉正为构思新剧本而烦恼,一次看到一出充满魅力的探戈舞曲演出,她深受感动下决定暂时抛弃工作,学习跳探戈。 
                               她找上知名探戈舞者帕布罗,以让他在下部电影里演出为条件,教她跳舞。 
                               在教舞的过程中,两人渐渐爱上对方。来自南美的帕布罗习惯掌控一切,选舞、音乐、甚至与莎莉的爱情;但身为女性主义者的莎莉,偏又握有他是否能在电影中演出的决定权。两人之间的微妙拉锯关系,渐渐随著两人的相处而趋向高潮…… 
                            《探戈课》是部有趣的电影,整个以黑白呈现,只有在 Sally 创作时所构想的情景才是艳丽的彩色。片中人物均以实名登场。包括导演 Sally 饰演的导演 Sally,探戈舞家 Veron 饰演的探戈舞家Veron。地点由伦敦到巴黎再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整个片子的发展都冠以 The Tango Lesson 的标题,总共有12课。 
                              片中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的场景很多。男女主角在塞纳河边伴随着华灯、水汽起舞,舞蹈停了,巴黎突降大雪。Veron 在厨房踢踏的那一段简直令人叫绝,像极了一个体操明星。飞机场送行时,两人再次起舞,Ambient 音乐伴随着分别。布宜诺斯艾利斯舞蹈大厅的四人探戈中,马友友的大提琴响起,四人跳起皮亚·佐拉那著名的《自由探戈》。最后,在拉普拉塔河边,Sally唱起一首自己写的歌,Sally 和 Veron 紧紧相拥,开始了最后一段 Tango。


                            26楼2006-07-10 22:46
                            回复
                              东方不败 

                              主演: 李连杰 Jet Li 
                              林青霞 Lin Qingxia 
                              关之琳 Guan Zhilin 
                              李嘉欣 Li Jiaxin 
                              李子雄 Li Zixiong 
                              袁洁莹 Yuan Jieying 

                               令孤冲(李连杰)在一次与师兄弟下山办事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东方不败(林青霞)与倭寇串通有谋反之意,便与任盈盈(关之琳)向问天及蓝凤凰(袁洁莹)等计划,准备救出任我行联手除掉东方不败,夺回日月神教。但令孤冲不认识东方不败,误把东方不败当成一位美貌少女,以至于使自已的同门尽皆死于东方不败之手。于是令孤冲、任盈盈、向问天、任我行等一同去找东方不败报仇。在一场激烈的打斗中令孤冲面部被划伤,任我行一只眼被刺瞎,向问天小腿受伤,而东方不败坠入山崖 ………… 
                               新武侠开宗立派之作,武打设计写实种加入唯美与浪漫元素,金庸原著的意境被刻画的惊心动魄,美不胜收。摒弃传统武侠偏中舞台程式化的武打动作设计,镜头角度多变,运用快速剪接使每个动作呈现运动中的节奏感,气势凌厉,力破万钧。其中,不乏经典设计,如令狐冲演练“独孤九剑”,剑在舞者手,身上缠绕飞腾,阳春白雪又似风卷梨花,人与剑交相呼应,观者如醉如痴。片中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林青霞的东方不败造型兼容日本民族服装,俊美威武,极有东方神韵,为后来者竞相效仿,成为新武侠片最具代表的经典人物。


                              IP属地:北京27楼2006-07-19 16:07
                              回复